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只有统治阶级是多妻拥有者。在古代就实行族外婚 ,同一氏族严禁通婚 ,表亲可以结姻 ,还有男到女家入赘的风俗。注:多妻是很少数。
《卫拉特法典》中规定: “年满 14岁的姑娘就可以出嫁 ,……已订婚的处女年满 20岁而对方仍不迎娶时 ,可以通过媒人三次催请履行婚约;如果男方仍不履行婚约时 ,女方的父亲应报告王公 ,由王公将此女子另行择配其它男子。”注:蒙古人的结婚年龄。
解放前,蒙古族人口由于性别比失调,男性求婚困难,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蒙古族按年龄分组婚姻状况表明: 5 0-59岁组的人在解放前都已达到结婚年龄,其中男性未婚者占8. 3%,女性仅0. 45%, 6 0-70岁组中男性未婚占8. 30%,女性占0. 86'。这是指解放已有33年的1982年,实际上男性在解放前未婚(包括喇嘛)的比重更高,约占男性的20%左右。男子未婚在旧中国是普遍现象,一是性别比失调,二是贫困者无力娶妻。解放前中国农村中终身未婚的鳏夫占7-8(,与蒙古族男子未婚者数字接近。注:民国期间喇嘛和黑徒减少。59岁的人1923年出生,15岁结婚的话1938年结婚,统计在1939-40年,因此以60-70岁组为准。如果户口性别比是98,意为至多2%的女性未婚或守寡(不含多妻的情况)。寡妇另算,未婚女性仍在户籍之内的话,性别比为99.14时,0.86%的女性未婚,因此户口性别比取99.14(仅为粗略估算)。
总计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从清末的1005946人,到1949年为835000人, 3 7年**减少170 946人。但内蒙古蒙古族实际人口在清末至民初并没有减少,因为在清末土地放垦后有部分旗划归东三省,如原卓索图盟的土默特左、右旗、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原哲里木盟的郭尔罗斯前、后旗划归吉林省,杜尔伯特旗、伊克明安旗划归黑龙江省。以上7旗共有299个佐, 44850户, 224 250人。划归东北三省的蒙旗都是纯农区,因此那里的蒙古族人口增长较快, 1949年时辽宁省的蒙古族人口为210 507人16,吉林省为42357人17,黑龙江省为32448人18。三省共285312人,比清末增加61062人,增长了27.2%。新疆的蒙古族人口清末为7万人, 1949年为52453人,减少17547人,下降19.5。青海的蒙古族人口清末为3万人, 1949年为225 00人,减少750 0人,下降25 。注:东北并非纯农区,以今日的划分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1912年表已去除大部分划归东三省的了,见《近代人口》。划归东三省的人口在1912年没有另算喇嘛等,户均5人。总户均在统计中是平摊的,因此不宜单独统计超过5人。
1912年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7 1581 8人, 1921年外蒙古分离出去后,实际为1 17331 8人21。1949年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316258人,增加了14294 0人,上升12.2%,年增长率为0.2%。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的增长,不全是自然增长,主要是统计上的原因,清末户口调查时对散居在内地的12万余蒙古族以民户对待,没有表出其族籍,而194 9年户口登记时有民族一项内容。1949年统计河北、河南、云南、北京等地有蒙古120993人,其中有不少是清朝时驻防内地蒙古八旗后裔, 1912年时被解散而未统计在蒙古族之内。与全国同时期总人口增长相比蒙古族人口增长是缓慢的,如1 912年全国总人口4058 1096 7人,到1 949年底增加到541 6700 00人, 3 7年增长达33. 5%,年递增率0. 78%,增长率比蒙古族高出21.3个百分点,年递增率高出0. 5 8个百分点。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虽略有增长,但各地并不平衡,有的增长幅度大,有的甚至下降很多。如内蒙古的哲里木盟在清末时为193000人,到1949年分出兴安盟,二盟合计蒙古族人口为467627人, 37年中增加了274627人,增长率达142.3%。而锡林郭勒盟在清末为650 37人, 1 949年是44462人, 37年减少20 575人,下降31.6%。注:1912年蒙古族人口作者除了内外蒙、新疆、青海就只统计了蒙古八旗,用的数字和之前一样的67372人。民国全国人口的统计有各种说法,误差较大。哲里木盟1770年36600户,1912年无户数(都不含喇嘛等)。1949年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分别为归化城土默特的左和右旗共21077人,1912年为6419户,1770年为9000户(都不含喇嘛等);巴彦淖尔盟含伊克昭盟杭锦后旗和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见《巴彦淖尔市》百度百科,是民国划分的)共18824人;阿拉善盟含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共12614人,1770年阿拉善旗1200户、额济纳旗300户,1912年阿拉善旗1522户、额济纳旗1718户(都不含喇嘛等);增赤峰市142912人,减热河蒙旗。减察哈尔各旗,大体相当于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卓资县﹑商都县﹑化德县﹑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和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多伦县以及河北省张北﹑康保﹑尚义﹑沽源等县的一部分《清朝蒙古八旗-察哈尔八旗的范围和历史变迁》好房经济人)。伊克昭盟1770年为41100户,1912年为35914户(都不含喇嘛等),1949年为57016人(区划见上)。乌兰察布盟1949年21608人(区划见上),1912年为6812户,1770年为7800户(都不含喇嘛等)。察哈尔各旗1770年18000户,1912年13074户(都不含喇嘛等)。1949年表锡林郭勒盟为73 266人(区划见上),1912年为13606户,1770年为16950户(都不含喇嘛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