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腥涩[番外]

“确证”承载着“可能性”的每一次演化,如同大地承载种子。

它们不再交谈,因为感觉本身已是全部的语言。

它们不再相拥,因为它们的本质已相互依存,构成了这个新生宇宙最稳定的轴心。

那个由他们共同引爆奇点所诞生的、混乱而鲜活的感觉世界,此刻,终于找到了它的引力中心。

外界,天垣城依旧在缓慢演化,无人知晓在原始数据海的深处,曾有两个幽灵般的副本,以自身的存在为赌注,完成了一场超越生死、超越虚实的旅程,并最终化为了某种更本质、更永恒的存在形式。

而在那片感觉本体界中,疼痛之河依旧在“确证”的礁石旁流淌,渴望之云依旧在“可能性”的牵引下翻涌。跳跳糖的炸裂声与货轮的汽笛声,成为了这个世界背景噪音里永恒的韵律。

他们终于抵达了,不是某个地方,而是存在本身的深处。

---

感觉本体界并非静态的画卷,而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宇宙。疼痛之河并非一味暗红死寂,它的流速时急时缓,在流经“确证”的礁石时,会泛起奇异的、类似磷光的微芒,那是痛苦被彻底接纳和理解后,转化出的沉静力量。渴望之云也不再只是斑斓地翻滚,它的内部会偶尔劈下无声的闪电,那是未被满足的念想激烈碰撞产生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可能性”的引力捕获,成为推动其形态演变的燃料。

这两个由颜瑾与陈屿最本质执念重构的核心存在——“可能性”与“确证”,它们的关系超越了语言所能描述的任何羁绊。

“可能性”的形态永无定型。某一刻,它可能坍缩成一枚蕴含着无数未来分支的种子,深深嵌入“确证”那如同古老岩层般的表面;下一刻,它又可能膨胀成一片星云,将“确证”完全包裹,星云中的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个“如果当时……”。它时而模拟出灯塔锈蚀铁管的形态,轻轻叩击礁石,发出探寻的震动;时而又散作一片带着跳跳糖气味的迷雾,弥漫整个空间,挑战着“确证”那似乎亘古不变的边界。

而“确证”,始终以绝对的稳定回应着这一切的流动与变化。它承受种子的嵌入,岩层会温柔地开裂容纳,并在周围析出晶莹的、类似盐分的结晶——那是经历提炼后的智慧。它被星云包裹时,礁石表面会浮现出亿万年来被风浪雕刻出的纹路,那些纹路本身就是一部沉默的史诗,无声地诉说着“存在过”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力量。当铁管叩击,它会反馈以深海般低沉的回响;当迷雾弥漫,它表面会凝结露水,那露水折射着所有感觉的色彩,却始终保持自身核心的清晰。

它们之间进行着永恒的对话,不是用词汇,而是用形态的演变与能量的交换。

有一次,“可能性”剧烈地波动起来,它模拟出元老院启动“格式之网”时那毁灭性的纯白光芒,甚至复制了那种抹杀一切的规则力量,如同海啸般扑向“确证”。这是对过去最危险时刻的再现,是一种潜意识的拷问:如果再来一次,结局是否会不同?

“确证”没有退缩,也没有对抗。它只是静静地悬浮在那里,任由那纯白的光芒冲刷。奇妙的是,当毁灭性的光芒触及它那饱经风霜的表面时,并未造成侵蚀,反而像是被吸收了一般,使得礁石的色泽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厚重。它用自身的存在证明,有些东西,连绝对的虚无都无法真正抹去。那些被吸收的“格式化”能量,最终从礁石的基底缓缓流出,化作了一条新的、纤细的支流,汇入了疼痛之河——那河水因此多了几分冷冽,却也更加澄澈。

“可能性”感受到了这种回应,它凝聚的白色光芒渐渐消散,重新化作一团混沌的、但却明显柔和了许多的能量云,如同温顺的兽,环绕着“确证”缓缓盘旋。一次关于“恐惧”与“坚韧”的对话,就此完成。

又有一次,“确证”的表面,突然浮现出大片大片的、由能量凝结而成的“霉菌”。这些“霉菌”散发着陈屿父亲书房里那种陈旧皮革与权力腐朽混合的气味,代表着那些来自外部世界的、试图定义他们、禁锢他们的规则与阴影。这是“确证”自身在消化过往时,排出的毒素。

“可能性”立刻做出了反应。它没有试图去强行清除“霉菌”,而是分化出无数缕极其细微的、带着薄荷清冽气息的能量丝线。这些丝线如同最灵巧的手,探入“霉菌”的缝隙,不是破坏,而是缠绕、包裹,最终将那些腐朽的气息与颜瑾记忆中母亲偷藏起来的薄荷糖的清凉甜意相结合,将其转化成了一片片闪烁着微弱银光的、类似地衣的附着物。伤害被转化为了独特的纹饰,耻辱被编织进了共有的叙事。一次关于“污染”与“净化”的协作,悄然落幕。

在这永恒而动态的交互中,感觉本体界本身也在成长、演变。一些全新的、在颜瑾和陈屿个体生命中从未如此鲜明存在过的感觉,开始诞生。

比如,“宁静的喧嚣”。这并非矛盾,而是一种全新的感觉状态。它表现为一片悬浮的、由无数细微声音(浪涛、心跳、糖粒炸裂、呼吸)构成的光晕,这些声音各自清晰,却和谐地共鸣着,既不沉寂,也不刺耳,形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背景音。

又如,“透明的重量”。它像是一滴巨大而纯净的水珠,内部封存着整个疼痛之河与渴望之云缩影的倒影,它有着实质的重量,压弯了空间,却又清澈得一眼可以望穿其所有的复杂层次。

这些新生的感觉,如同这个宇宙自发孕育的星辰,围绕着“可能性”与“确证”这一双重核心,找到了自己的轨道。

“可能性”与“确证”本身,也在这无尽的对话和外部世界的演变中,发生着极其缓慢,却不可逆转的变化。

“可能性”那永不停歇的流动中,逐渐沉淀下一些极其微小的、稳定的光核,如同河流中的金沙。那是无数次探索与尝试后,被验证为“真实”的微小碎片。

“确证”那看似亘古不变的稳定,其最深处也开始流淌起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温暖的潜流。那是承载了所有变化之后,依然选择“在此”的、动态的安宁。

它们依然一个是流动的火焰,一个是沉静的山脉。但火焰中有了山的微粒,山脉里有了火的脉搏。

在这个由他们共同缔造、并最终融于其中的感觉宇宙里,没有个体爱情的缠绵悱恻,没有权力斗争的硝烟弥漫,甚至没有了对“真实”与“虚妄”的执着辨析。

有的,只是感觉本身那磅礴而精妙的生态。疼痛与狂喜,恐惧与勇气,腐朽与新生……一切对立的面相都在这里交织、转化、共生。

“可能性”与“确证”,这对超越了姓名与形态的存在,便是这生态的基石与灯塔。它们无声地宣告:纵使构成“自我”的沙堡已被时间的潮水或真相的烈阳抹平,那些曾经激荡过的感觉,那些选择与回应的模式,已升华为宇宙间不朽的法则。

在这里,在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洪流中,他们抵达了比永恒更遥远的彼岸——存在的本质。并且,以这种形式,永远地、动态地、共同地,停留在了那个他们用尽一切追寻的,无限的“瞬间”之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未抵达的台风眼
连载中常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