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玄学,大家联想到的可能是抽卡,运势一类的,不过在哲学史上,玄学特指儒道相融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国之际,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本文“魏晋文度”的“魏”正是指三国曹魏,“晋”则是指司马氏统治下的东西两晋。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士人们时刻面临掉脑袋的风险,儒士修齐治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时代的症结,命运之困窘,让士人们旧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逼迫他们重新审视儒学价值观,重新寻找一条“天人合一”的道路。朝不保夕的无常命运又迫使他们去寻找一条超越现实的精神道路。
接下来我以余敦康老师的《魏晋玄学史》为纲,粗略介绍一下玄学的来龙去脉。(哲学思想部分主要摘引余敦康老师的观点。)
早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道家学说就发展出两条道路,一条是从自然中寻找人世准则的“无为而治”黄老道家,另一条是究间个人终极关怀精神的“庄列道家”。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为尽快恢复生产力,统治阶级采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巩固皇权,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儒学为正统,重视儒生,设置五经博士,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著作,开设太学传播儒学。同时完善选拔官员察举制,以儒学的价值观来考校一个人的道德与才干。而董仲舒创造性的把儒家思想中的“天道”和“人道”相互关联,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的道德法则,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这一观点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一套制度加持下,儒学得到良好的发育。到了东汉,形成了各大经学研究学派,(例如河内司马氏家族所创建的河内学派),这些经学学派注重传承,换言之也就是重视自己人,久而久之学阀就产生。
学阀不仅织就了一张集师门人脉与官场人脉资源于一体的政治人脉网,还想要掌控主流意识、舆论导向,利用清议维护名教来垄断政治舆论场。
至此,公权力已然被世家大族、舆论领袖瓜分。如此情势,皇帝自然是坐不住的,汉恒帝借用宦官势力清绞党人,这才有了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后,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被丢到犄角旮旯里的老子思想又被拾了起来,道家学说逐渐迎来复兴。
时间到了三国时期,曹操选拔人才看才干而不看品行与出身,这样看起来是提高了效率,可不少有才干有想法的人心中都有小算盘,所以使用刑名之术,严刑峻法来驭下治国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不管是屯田制还是刑名之术,都伤害到了世家大族士大夫阶级的利益。他们有自己的庄园和部曲,投靠曹魏是为了振兴门户。在儒家知识份子眼中振兴门户与忠于国家在价值导向上是不矛盾的。毕竟要先修身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小团体的利益与大集体的利益多有冲突。
曹丕和曹睿为了不让臣子离心离德,想要避免“苛政”再次转向儒家政治,虽然彼时派系林立,无法完全恢复外儒内法的中式帝王治国传统。但儒家的那一套价值规范体系再次树立起来。
可此时学术界已不是儒学发声,诸子禁言的局面。汉末动乱,打破了士人们平静的生活的同时,也打破了他们被经学束缚的僵化思想体系,让他们看到了礼教的种种弊端,诸子之学再次兴起,来补全儒家思想之不足。比如:官方推出九品中正制来察举人才,大名士刘劭编写《人物志》杂取儒、道、名、法诸家思想,来点评士人,其推崇“中和之质”“平淡无味”这一类品质影响了当时士人思想。
此时孕育新哲学的过程已经接近完成,只是缺少最后一块理论基石,把宇宙、法制、礼教、人情之理统统串联起来,提供一个世界统一性的根本原理。
曹操的养子何晏把哲学探索当作一生事业,彼时士人圈子时髦研究易、老、庄,何晏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声望,推动这股风气。在主持清谈会时,他不以权威压人,让在场者士人不用计较身份地位,畅所欲言。这样开放包容的学风与汉末师生之间,等级森严,层层依附的关系截然不同。
(私以为,在学术交流研讨过程中,开放而平等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可能产生杂乱错谬的思想,让人花更多时间纠错走弯路,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让新思想、新观点从旧思维禁锢中破茧而出。权威的设立,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大众盲目听信杂七杂八,未经验证的言论,也能让投资人不要瞒目乱投钱。但这一点成立的先决条件是权威对学术事业的热爱,胜过对世俗功名的热爱。否则权威就会沦为权力与资本的工具。而一个真正热爱学术事业,想要攀登智慧高峰的人,虽一时会因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而不悦,但对真理的热爱最终能够战胜对面子的热爱。因此真正有利于大众的权威,必然要用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其它学术观点,为新思想的诞生而感到欢欣雀跃。)
何晏提炼出 “以无为本”命题,这是“贵无论”玄学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从经学思潮过渡到玄学思潮就是以这个命题的出现为标志的。至此他已经铺好了路,天才哲学家王弼横空出世,沿着这条路更进一步。
王弼的家族继承了蔡邕的万卷藏书,王弼年幼时便钻研老子,十来岁声名远扬,得到何晏推举走上仕途。然而他恃才傲物,不同流俗,终不能为众人所容。最终不做官了,回家研究学问,此时学术界尚未找到一条将自然与名教的结合的道路,时兴的道家学问仍无法成为学术正统。士人们推崇老子的学说,可一旦面对老子和孔子究竟谁更高明这一问题时,就尬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