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二个,玄奘大师译

天亲菩萨是印度的论师了,玄奘大师在唐朝的时候到了印度,取得很多的经典回来,除了当然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般若经,般若系大品般若经,第二个是瑜伽部分,包括《瑜伽师地论》,包括《唯识三十颂》,都是在玄奘大师那个时候带回来翻译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解

我们这次的直解是根据明末的蕅益大师的注解,当然大家会问说《唯识三十颂》的注解很多了,我们为什么选择蕅益大师的注解?主要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蕅益大师在解释唯识的时候,他会考虑到性相的圆融,就是说唯识学跟天台的整个思想的融通,蕅益大师在关键点的时候会把它说出来,所以我们学了蕅益大师唯识学的思想,你以后学天台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两个教法会相随顺,不会互相冲突。蕅益大师的性相圆融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就根据他老人家来做注解。

这个就是说明我们这次整个讲义的一个传承是天亲菩萨造颂,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文,蕅益大师对颂文做个注解,好,我们现在正式的看讲义,

◎将述此颂,大科为三:

甲一、解释标题;

甲二、随文释义;

甲三、结示劝修。

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分成三大科来说明。第一个解释标题。那么从中国的传承当中,讲经的人都是先解释标题的,因为这个标题有总持这一部经论的一个要义,所以我们解释标题,解释标题等于是先拢总的说明本颂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甲二随文释义,第二科我们就正式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那么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是把本颂分成三大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行位。

唯识学整个教义是发明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须要先了解你的心,因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流动是由心识的流动刹那刹那所变现的。所以你了解你的心的相貌,你就知道你生命的前面是怎么回事,后面应该怎么回事,你就了解到你整个生命的前因后果。那么了解心的相貌,在本颂当中是分两部分:第一个是从它的相,这个相呢诸位把它注解叫缘起,缘起方面来说。第二个是从内心的本性来说,本性,就是说我们还没有造业之前,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所以本颂我们在探讨心识的时候,它是从两个部分来探讨,一个是从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的本性,所谓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第二个是因为这个清净的本性,接受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熏习,它所产生一些差别的功能,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这些叫做唯识相。唯识相的缘起就包括了凡夫的所谓的杂染的缘起,也包括圣人的清净缘起,这个都叫唯识相。那么也可以说唯识的性相是把教理这部分,把生命的因缘先做个大纲的说明。

第三科就正式的修行了。我们从前面的唯识的性相,那么我们如何从一个杂染的心识,转变成一个清净的心识,后面几个偈颂就说明它的一个修行的内涵,跟它修行的位次,这个就是本颂的整个结构,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行位。

最后我们做一个结示劝修,把前面的整个《唯识三十颂》的内涵做一个总结,这就是我们这次课程的一个大纲的说明。

好,我们看第一科

甲一、解释标题 ——《唯识三十颂》(分二:乙一、释“唯识”,乙二、释“三十颂”。)

乙一、释“唯识”

我们解释题目根据《成唯识论》是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解释唯识,第二个就是解释《三十颂》。那么当然这个唯识的意思就是万法唯识了,我们看《成唯识论》怎么解释这个唯识这两个字?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唯”这个字的安立,它是要遮止外界是真实的有,外境是真实的有,当然外境包括了我们凡夫的这些生死的杂染的境界,也包括了圣人在涅盘当中所安住的清净境界。那么这种真实性的执着,我们安立一个唯字,就把这种执着消灭了。因为“唯”就是唯独的意思,唯独:就是一切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从这个唯字我们就遮止的外境是真实有的执取,就远离了小乘的法执,所谓远离有的执取。

“识”拣心空,那么这个识的安立,心识的活动,它会产生一种差别的功能。比如说我们今天依止善念的心识,来布施、持戒,来拜佛。那么这种善念的功能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依止的是一种邪恶的心识,贪欲的心识、憎恚的心识、嫉妒的心识,那么这样的心识的造作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安立这个心识就是远离这种偏空,告诉我们心识的每一个活动都会产生一个因果的相续。

所以说我们做个总结了,“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从一个唯字的安立,那么远离有的执取,也安立识远离空的执取,使令我们悟入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大乘的中道实相。

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根据附表来做一个解释,把它做一个补充说明。我们在进入颂文之前,大家对万法唯识先有个概念,我们看附表第一就在后面的地方,

这个附表一是唯识的观心法要,是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一段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我们再解释,大家先请合掌: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乌鸦嘴[红楼]

前夫哥扮演系统崩溃了[快穿]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
唯识三十颂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