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无意中拍下的。
内容是某位游客在D市郊外银杏林打卡时上传的一张风景照,图片主角本是那片秋意浓郁的金黄银杏道,落叶如毯,阳光透过树隙,洒在栈道上,温暖而静谧。
配文也只写了一句:
“秋天的银杏林总是有一种电影感?。”
但在一个专门扒行程细节的cp粉小号【文轩索隐组】里,有人注意到了不寻常。
@【切片少女】:“我不是阴谋论,但右边这两个背影……是不是……?”
于是图被放大、调亮、对比。
栈道右侧,模糊的四个身影中,第三个人穿着米色帽衫,外搭格纹衬衫,搭配相当眼熟。
一模一样的穿搭曾出现在三天前宋亚轩的背影路透中。
第四人也是高个男生,身穿黑色帽衫,手腕处露出一小截金属链条样的配饰,有粉丝扒出,是某限量联名相机带。
刘耀文去年拍摄影棚vlog时才用过一次。
更炸的是,图中的第一对中年男女,女性的围巾颜色鲜亮,隐约能看出图案是几何拼花的拼接风格。
而在更早之前,刘耀文曾用小号晒过一张跟家人一起吃饭的餐前照,餐盘一角露出了相同的围巾。
评论区炸了。
“我老家也在D市,郊外确实有一片很有名的银杏林!”
“……这玩意谁扒得出来啊?你们是国家特工吧?”
“银杏林、爸妈前面走、两个人慢悠悠地跟在后面,这不就是见家长了吗?”
“注意看!那张图里女生手里拎的是熟食保温袋!不是很像……带饭出来散步时顺手拿的那种?”
“……这不就是家庭出游吗?”
热搜没上,甚至连关键词都没有出现。
只有那些眼尖的粉丝、擅长找细节的“情感考古学家”,在各个平台像地下侦探一样连夜比图、调色、分析光影,最后在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秋日游客照中,拼出一个缄默但温柔的故事走向。
而与此同时。
刘耀文在小号上发了一张ins限时。
照片是猫窝在窗边,脚边散落着落叶。他没说话,只贴了一个极小极小的标签——
?D.
郑予光明正大地点了赞。
宋亚轩点赞了,点完又取消。
但早就被人截图了,
没人直说,却人人都懂。
?
时间如白驹过隙。
《红瘀》终于在十二月的第一天上线了。
剧集一共二十集,每周更新四集,五周足以让故事走到尽头。
第一周上线当天,平台崩了小半小时,热搜高挂前五。
剧情铺开得极慢,却极致地压抑和细腻。
伍回风是能看见鬼魂却失忆的道士,而曲慢行是死因不明、记忆混乱的灵体。两人在一间破败的祠堂中第一次相遇,却又觉得彼此熟悉。
观众还在被第一集里曲慢行突然变得可怖的面庞发颤,却被伍回风波澜不惊的美貌吸引得找不着北。
弹幕立刻刷屏:
“文哥那句‘伍回风’我听了十遍……声音好克制,眼神太有内容了吧?”
“曲慢行那个低头的瞬间,明显被什么触动了吧……他俩是不是认识啊……”
“红瘀好会拍,配乐、光影和情绪全部在线。”
第三集片尾,曲慢行半夜陪伍回风走夜路,被寒风吹得几乎虚化。伍回风伸手想摸他,指尖却穿过对方的手背,冷得刺骨。
而宋亚轩眼神极轻地颤了一下,那一刻像极了快要消散的梦。
弹幕纷纷表示心碎。
到了第三周,《红瘀》的风评已经成型——
豆瓣评分开盘9.1,平台热度持续飙升,剪辑博主、解构账号、原著党、演员粉、cp粉交织出一场盛大的群体狂欢。
但从第十三集开始,氛围开始变了。
伍回风的记忆慢慢恢复,他终于知道了曲慢行的死因,也知道了自己作为因果的那一环,曾经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第十五集,窗外月光皎皎,伍回风藏匿在墙根的阴影处,一动不动地盯着假寐的曲慢行。
即使鬼魂不用睡觉。
但曲慢行仍旧有模有样地躺在伍回风身旁。
弹幕纷纷表示——伍回风的眼神梦回尤散雾。
曲慢行那场“消散戏”没有配乐。
伍回风再次分出了自己一半的魂体,留住了曲慢行。
曲慢行再度出现的那一瞬间,充满宿命和压抑气息的BGM响起,让人不自觉流下泪水。
最后的最后,是两道牵着手的身影度过奈何桥,叮呤一声,清脆绵延的铃铛声仿佛穿越了生死,随着渐渐模糊的背影一同消失。
剧终夜,#红瘀双死结局#爆了热搜。
而紧随其后的,是#宋亚轩刘耀文演技#、#文轩再合作#等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凌晨两点十七分,刘耀文罕见地发了一篇长微博。
“《红瘀》杀青那天,我在片场坐了很久。”
他写自己拍完最后一幕后,恍惚间仍觉得身上还带着角色的影子,甚至半夜惊醒时,会下意识去摸宋亚轩的脉搏,确认他还在。
“有时候分不清是角色在替我说话,还是我在替角色活着。”
微博发出不到十分钟,宋亚轩就在评论区回了一句:
“脉搏还在,别摸了。”
配图是一张两人杀青那天的合照——刘耀文靠在片场的旧沙发上睡着,宋亚轩偷偷拍下他疲惫的侧脸,手指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
粉丝瞬间炸开:
“脉搏文学我磕死……”
“所以杀青后那段时间文哥情绪低落是因为出不了戏??”
甚至有人扒出刘耀文杀青后一整周都没有更新行程,“是不是当时真情绪崩了”。
但角落又有一层高楼建起:“不是,你们没注意刘耀文说的是晚上想摸摸宋亚轩的脉搏吗?这难道不是说明他俩住一起吗?!”
“!”
“!!!”
?
年底的提名名单终于公布。
当“最佳新人男演员”类别的提名揭晓时,刘耀文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是他凭借《红瘀》中伍回风一角,得到的业界和观众的认可。
暖气嗡嗡作响的深夜,宋亚轩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刘耀文的下巴抵在他发顶,能清晰看见他正在编辑的微博内容——光标在"恭喜我们耀文"的"我们"二字之间来回跳动。
"发吧。"刘耀文突然出声,呼出的白雾晕染了手机屏幕,"反正……"
宋亚轩反手用冰凉的手机贴他脸颊:"反正什么?"
床头灯在刘耀文睫毛下投出扇形的阴影,他捉住宋亚轩的手腕,将宋亚轩思索了很久的文案毫不犹豫发送:"反正全世界都知道了。"
宋亚轩翻身压住刘耀文举着手机的右手,吻落在对方的眉心,“好啊。”
那就让他们都知道。
微博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窗外正好飘起今冬第一场雪。
“他走过雾与风,把故事演成了火光。恭喜我们耀文,在冬夜里发亮。”
?
Q市冬夜,星光沉静。
红毯尽头的水晶灯将刘耀文的轮廓镀上金边,他签完名转身时,听到观礼区传来突兀的尖叫。
不用回头也知道,宋亚轩正从另一侧的媒体通道入场。
内场座位表被黄牛炒到五位数,只因有人发现两人的座位斜对角相距仅三米。
当镜头第无数次扫过刘耀文时,粉丝们通过大屏幕发现,他正在摩挲西装内衬口袋里露出的半截钢笔——宋亚轩今年送他的生日礼物。
主持人宣布提名时,他终于从那枚笔帽上收回指尖,低头系正袖扣,指节绷得泛白。
台上灯光变换如潮,镜头扫过每一个候选人的脸,背景音乐里是入围名单的片段剪辑。
当《红瘀》第十五集里那句“你知不知道我等了你多少年”响起,全场短暂安静了一秒。
最后,颁奖人念出名字。
掌声起时,刘耀文站起,一如既往地沉静而克制。
他缓步走上台,头顶灯光亮得炽白。
聚光灯一圈圈打在他身上,镁光像是刹那的雪花,在肩上消融。
高定西装熨得笔挺,台上的光太亮,照得他眼角生辉。
刘耀文站在领奖台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
那里有一道很淡的蓝色墨痕,是宋亚轩在后台化妆间里留下的。
两小时前——
"手伸出来。"宋亚轩靠在化妆台边,指尖转着一支钢笔。
刘耀文挑眉,但还是摊开掌心。
宋亚轩低头,笔尖轻轻落在他的皮肤上,写下三个字——
"别紧张。"
刘耀文失笑:"我看起来紧张?"
宋亚轩没回答,只是合上笔帽,指尖在他掌心轻轻蹭了一下,把那三个字晕开成模糊的蓝色印记。
"现在看不出来了。"他笑着说,"但你知道它在那儿。"
音乐缓缓停下——
聚光灯太亮,刘耀文站在话筒前,视线穿过刺眼的光束,精准地落在台下第三排的某个位置。
宋亚轩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举起手机拍摄,他只是安静地坐着,手指轻轻搭在膝盖上,无名指根有一圈很浅的压痕。
那里本该戴着一枚戒指。
刘耀文的喉结动了动。
他忽然想起昨晚,宋亚轩靠在他怀里,指尖点着提名名单上的他的名字,轻声说:"明天之后,所有人都会记住'刘耀文'这三个字。"
而此刻,他站在这里,灯光、掌声、镜头全都聚焦于他。
可他的目光只看向一个人。
宋亚轩外面披着深灰色毛呢大衣,静静坐着。
他也看着他。
无声一笑,眉眼像积雪消融。
那一刻,世界仿佛只剩他们两个人。
刘耀文唇角动了动,什么也没说,却像是说尽了所有。
台下光影交错,有人拿起相机,有人推着镜头往前,却没人知道那一刻他心里响起了什么旋律。
那不是某个角色的对白,不是台词,不是剧本,也不是颁奖词。
那只是属于他自己的一句无声告白。
在无数人的注视中,他站在高台之上,穿越人海,看向那个曾陪他走过所有低谷与冬夜的人。
缓慢而坚定。
像归途。
像梦醒。
宋亚轩微微笑着,轻轻点头。
恭喜我们耀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