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备考中教史的第23天

系统:【欢迎来到近代史主线。支线任务有教会教育、洋务派、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新政改革派、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党、**。我们首先开启的是教会教育。】

【现在开始进行场景模拟:宿主您是一名教会办学者,需要在国内办一所教会学校。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完成该任务。】

【希望宿主在此过程中不要ooc,ooc达到一定浓度会无法返回现实世界哦~】

我:所以我一本地佬要装外国佬回自己家地里头办学校?娃都给你套完了。

*****

系统:【正式开放背景版面。】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创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间,初次尝试,为了传教创办了学校,办学程度低、规模小,难度也大。由于是很新的东西,并不被富贵人家所接受,所以招收的多为贫苦人家的小孩。

学校:

英华书院——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所面向华人招生的学校,不设在本土。

你以为是他不想设立在本土吗,非要舍近求远是个大傻子?不,因为处于当时的情况考虑,设在本土根本没市场,所以才选择了靠近本土的东南亚地区的马六甲。

马礼逊学堂——在香港创办的本土第一所教会学校。

你以为是马礼逊创办的吗?他早就噶啦,这个香港的马礼逊学堂纯纯是为纪念咱们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而命名的,在当时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之后这所学校就创办了,是战争使得学堂登陆本土!

宁波女塾——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

第二阶段:

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各自为政。学校数量增加,多为小学,出现中学,但管理松散,各自为政。

第三阶段:

1877年到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阶段,学校数量多,体系化、制度化、收费高,爱传教。

建立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出现了从初等到高等的教学教育系统。

第四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本土化和世俗化。

在这期间收到回收教育权运动的影响,教会教育走向了中国化与世俗化。

*****

系统:【请宿主结合教会教育的特点,进行学校的创办。】

我:好哦。

开始我的计划!

第一步,申请学校办理,先找机构与组织。人多力量大!

1877年,已经有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为“益智书会”。后来改名为“中华教育会”。真是麻烦,这么多名字。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名字的变化: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益智书会)——中华教育会

简单说一下地位吧,这个是1st在华的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管理组织,负责教育事宜,包括教科书的编写,也是最高的领导机构。

中华教育会阐明,我办学校可以,但学校与教科书必须体现:中国元素 科学性 宗教性(别忘了咱办学的初衷!)

okok~按计划实行!

第二步,学校的课程内容选定:体现中国元素 科学性 宗教性

儒家经典:不学儒家经典如何招到学生!

西学:学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体现科学性!

宗教:一般为必开主课,有例外:上海中西书院无宗教课程

外语:语言要互通啊我的宝子们!也有特例不开设:登州文会馆

好好好,都办都办!

第三步,学校办成了,我来发表自己的感言。

关于教会学校这个东西呢,我们要辩证的来看待问题。

积极方面:教会学校作为西方的新式学校,对于我们传统的封建学堂,书院都造成了冲击,它的到来加速了我们国家近代化学校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催化剂。同时,这个教会学校给我们带来了西学这个好东西,又促进了我们学习内容的扩充,开阔了我们国家学子的见解。

消极方面呢,它本身目的不纯,办校是为了宣传宗教文化,对我们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侵略,这一方面也是不可取的。

(关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爱炫耀的城里人来到了比较落后的乡村,他打算来办厂。一方面他喜欢炫耀自己的见闻会让村民增长见识,得到一点好处;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剥削者,来这里侵占村民的资源。但是他来办厂子,又可以促进乡村的城市化进程。)

*****

系统:【经检测,宿主已完成任务。现成功获取24小时返程票一张。倒计时开始:23:59……】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他的暗卫

在星际开密逃

岁岁平安

贵妃娘娘千千岁

春夜渡佛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的333沉浸式学习系统
连载中不是豆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