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员外刚被引去参观书院,又一个穿着粗布衣裳、面带愁苦的中年汉子,拉着一个眼神躲闪、面色蜡黄的少年,挤到了周明礼面前。
“明礼……明礼大侄子!你可不能忘了本啊!”那汉子带着哭腔,“我是你远房堂叔周老四啊!当初你爹娘去得早,你家那几亩薄田,还是我……我帮着照看过一阵呢!如今你发达了,文博也中了秀才,可不能看着你堂弟狗蛋没出息啊!听说这书院束脩要五十两?这不要了我们的命吗?你如今是书院夫子,跟山长求求情,让狗蛋也进来念书,就跟以前一样,一文钱不收,行不?咱可是实在亲戚!”
周明礼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那些所谓的“帮衬”和“亲戚情分”,是他年少时不堪回首的酸楚记忆。他正欲严词拒绝,林晚却抬手制止了他。
林晚目光落在那名叫“狗蛋”的少年身上。那少年眼神浑浊,带着一股懒散和畏缩之气,手指甲缝里满是黑泥,对周遭的书籍和忙碌的学子毫无兴趣,只不住地偷瞄厨房方向飘来的饭香。
系统提示:检测到目标人物(周狗蛋)。
心性评估:懒惰,投机,缺乏向学之心,且有偷窃前科(根据微表情及肢体语言大数据分析)。
潜力评级:E(极低)。收其入学,大概率浪费教育资源,并可能带坏风气,破坏书院凝聚力。
建议:拒绝。立德树人,宁缺毋滥。
系统的提示冰冷而客观。林晚心中那丝因“劝善”而起的犹豫瞬间消散。她正色对那周老四道:“这位大叔,书院规矩,束脩乃其一,心性考核更为重要。令郎若真心向学,可通过考核,束脩或可酌情减免。若心不在学,即便免费,亦是徒耗光阴,于己无益。”
周老四顿时撒起泼来:“什么考核!就是看不起我们穷亲戚!周明礼!你忘了根了!当了夫子就不认人了!大家评评理啊…”
就在这时,书院门口又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个衣衫褴褛、满面风尘的老仆,牵着一个约莫**岁、虽然瘦弱却眼神清亮、衣着虽旧却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男孩,焦急地四处张望。那男孩一看到正在“实践组”帮忙整理农具的阿月,眼睛猛地一亮,挣脱老仆的手,哭着扑了过去:“姐姐!姐姐!我终于找到你了!”
阿月浑身剧震,手中的锄头“哐当”落地。她猛地转身,看清扑来的男孩,眼泪瞬间涌出,紧紧将他抱住:“阿弟!真的是你!明叔!你们……”她看向那老仆,泣不成声。
那老仆快步上前,对着闻讯赶来的林晚和周明礼等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恩人!山长!老夫沈忠,携我家小公子沈清云,叩谢恩人收留庇护我家小姐之恩!”他重重磕头,“小姐!老奴无能,一路追寻,险些……险些就见不到您了!”
阿月扶起老仆,擦干眼泪,对着林晚,第一次清晰而郑重地说道:“山长,对不起,我骗了大家。我不叫阿月,我本名沈清秋。这是舍弟沈清云,这是家中老仆忠叔。我们……我们来自南荣……”
老仆沈忠连忙接口,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悲愤:“山长,我家老爷本是南荣国前太傅,因……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诬陷谋反……满门……满门抄斩!唯有小姐和小公子被老奴拼死救出,一路隐姓埋名,辗转流亡至东胤……途中又与小姐失散…苍天有眼,让老奴终于在此找到小姐!”他再次跪下,“求山长慈悲,收留小公子!我沈家……就只剩这点血脉了!老奴愿做牛做马,报答山长大恩!”
林晚目光扫过紧抱着弟弟、眼神中充满哀求与恐惧的沈清秋,又扫过那撒泼耍赖的周老四父子,最后落在周围所有屏息凝神、等待她决断的学子们脸上。
这一刻,何为可造之材,何为朽木粪土,何为书院立身之本,无比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她先是对沈清秋温和而坚定地点点头:“清秋,清云,明叔,你们既入我书院,便是我书院之人。往事已矣,在此处,无人可再伤害你们。安心住下。”
她的话,如同定海神针,让沈清秋姐弟和忠叔瞬间泪流满面,感激涕零。
随后,她转向那目瞪口呆的周老四,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大叔,你也看到了。我格物书院,收学生,不论富贵贫贱,不论来自何方。但,有三不收!”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传遍整个院落: “一不收!心无向学之志,只想混饭度日者!” “二不收!品性不端,懒惰投机,只会怨天尤人者!” “三不收!不敬学问,不守规矩,妄图以人情挟持者!” “令郎,三条皆占。恕不远送!请便!”
周老四被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噎得面红耳赤,在周围学子鄙夷的目光中,灰溜溜地拉着儿子,狼狈而去。
林晚环视全场,目光扫过周围那些或因震惊、或因同情、或因疑惑而鸦雀无声的学子们,声音陡然提高,清晰而有力,如同在立下誓言,更是在宣告书院的准则:
“你们都看到了!也听到了!”
“我格物书院,开门授徒,有教无类!”
“但,我们收的,是如沈清秋这般,身负冤屈却心志不屈、天赋异禀却默默耕耘之人!”
“收的,是如周明礼先生这般,家境贫寒却苦读不辍、心存浩然正气之人!”
“收的,是如你们大多数人这般,渴望知识、愿意用双手创造未来、不畏艰难之人!”
“而非那等仗势欺人、只想镀金的纨绔!而非那等心术不正、投机钻营的小人!更非那等毫无志向、浑噩度日的懒虫!”
“”书院束脩可涨,门槛可设,但初心不改——纳天下英才而教之,育清流脊梁以报国!”
“故,入我格物书院之门,凭的是向学之心,是吃苦之志,是清白品性!而非银钱多寡,人情远近!今日拒一朽木,是为滋养更多栋梁!此尺,永为格物择徒之准绳!
“今日之言,望诸君共鉴之!共勉之!”
掷地有声的话语,回荡在书院上空,深深地刻入了每一个学子的心中。何为收,何为不收,界限分明,风骨凛然!
“是!山长!”众学子齐声应和,声音洪亮,眼神清正。经过此番对比,他们对书院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以及对“格物”二字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风波暂息。
格物书院在声誉鹊起与严格筛选的双重作用下,虽束脩提高,却反而吸引了一批真正慕名而来、家境或许殷实但真心向学的子弟,以及更多如沈清云这般身世坎坷却资质不凡的寒门学子。
书院的规模在扩大,成分在优化,而那把名为“格物致知、立德树人”的尺子,也深深地刻入了每一个书院成员的心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