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袁绍赴濮阳

袁珩踏在通往角落的青石小径上。

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鹰隼,锁定在那个魁梧的身影上。

阿大对此浑然未觉,他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重复的劳作中。

粗壮的臂膀肌肉虬结,随着斧起斧落而贲张起伏。

那柄沉重的柴斧在他手中,轻巧得如同孩童的玩具。“咔嚓”,又一段粗大的木柴裂成两半,断面光滑整齐。

袁珩在离他五步之遥停下,并未立刻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在欣赏这种纯粹的力量感,更在评估这份力量能否为他所用。

他耐心地等着,直到阿大将脚下最后一根粗木劈开,喘着粗气直起腰来。

就在这时,袁珩才轻轻咳嗽了一声。

阿大如同受惊的猛兽般猛地转身,肌肉瞬间绷紧,待看清是袁珩时,那警惕的神色化为慌乱与局促。

他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讷讷地开口:“公……公子?您怎么到这种地方来了?脏了您的鞋……” 他的声音带着长期沉默形成的滞涩,却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惶恐与关切。

袁珩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如同春风拂面,瞬间驱散了几分现场的尴尬与凝重。

他摆了摆手,语气如同闲聊:“无事,随意走走。看你劈柴,倒是别有一番气势。”他的目光落在那些被码放整齐的木柴上。

“每斧都落在关键处,劈出的柴火大小匀称,方便取用,你很用心。”

阿大愣住了。他活了十几年,听过无数人夸他“力气大得像头牛”,或是骂他“蠢笨如猪”。却从未有人夸过他“用心”,更从未有人细究过他劈柴的“技巧”。

他黝黑的脸颊微微发热,嘴唇嗫嚅了几下,却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憨厚地低下头。

袁珩将他的反应尽收眼底,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向前迈了半步,声音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阿大,你在此处,埋没了你这身力气和这份做事的心性。”

阿大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与不易察觉的渴望。

“我身边,如今正缺一个能倚重的人。”袁珩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直视着阿大的眼睛。

“不仅要力气大,能护得院子;更要心思正,能让我放心将托付。我看你,便是这样的人。”

他顿了顿,观察着阿大因紧张而微微起伏的胸膛,给出了最终的承诺:“你若愿意,便来我院中。我不敢说许你什么荣华富贵,但至少,让你吃得饱,穿得暖,不被无端欺辱。你这一身力气和心性,也该用在值得的地方。”

没有空泛的许诺,只有实实在在的“温饱”与“尊严”。

阿大的呼吸骤然粗重起来。他怔怔地看着袁珩,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起巨大的激动,接着,一种坚定的神色迅速取代了一切。

他不再犹豫,而是挺直了那铁塔般的身躯,右手重重捶在自己的胸口,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如同擂响了战鼓。

“公子!”他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决绝,

“俺阿大是个粗人,不懂那些弯弯绕!但俺知道,谁对俺好,俺就把命交给谁!从今往后,俺这条命就是公子的!但有差遣,水里水去,火里火去!若违此誓,叫俺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这是最朴素的誓言,却也是最重的承诺。

【叮!成功招揽R级人才‘阿大’。忠诚度 19,当前忠诚度:80(忠诚,愿效死力)。奖励积分:30。恭喜宿主迈出了积累力量的第一步!】

80点的忠诚度!袁珩心中一定,如同磐石落定。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阿大那坚硬如铁的手臂,沉声道:“去吧,寻管事交割清楚,即日起,你便是我院里的人了。”

“是!公子!”阿大声如洪钟,躬身行了一礼。他转身离去时,那魁梧的背影仿佛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看着阿大消失在视野中,袁珩负手而立,轻轻吐出了一口气。

初战告捷,这第一步,总算扎实地迈了出去。

阿大的归附,不仅意味着他拥有了第一块坚实的砥柱,更意味着他在这陌生的袁府,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的支点。

但还远远不够。钱财和声望,依旧是他需要面对的两座大山。没有钱财,寸步难行;没有声望,难以吸引更多人才,也无法在未来的乱世中拥有话语权。

就在袁珩思索着如何破局之时,一个影响袁府格局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年仅二十岁的袁绍,袁本初,将被朝廷授官,出任濮阳长!

消息传来,府中顿时热闹了起来。濮阳乃东郡治所,虽非顶尖大县,但亦是冲要之地。袁绍以弱冠之年出任县长,足见其声名之盛,亦可见袁氏在朝中的影响力。

一时间,袁绍所居的院落门庭若市,道贺的宾朋络绎不绝。

袁绍本人亦是意气风发,虽然依旧保持着谦冲姿态,但眉宇间的踌躇满志,却难以完全掩饰。

与那边的喧嚣相比,袁珩的偏院依旧冷清。但他知道,这对他而言,或许是一个机会。

这一日,袁绍竟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到了袁珩的偏院。

“珩弟。”袁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轻快,他迈步而入,目光习惯性地在院内扫过。

当看到肃立在院门内的阿大时,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阿大那远超常人的魁梧体型,让人无法忽视。

他记得这似乎是府中一个干粗活的仆役,何时到了珩弟这里?而且观其神态,竟是对珩弟颇为恭敬护卫。

“本初兄长?”袁珩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惊喜,连忙起身相迎,“兄长即将赴任,诸事繁忙,怎敢劳您探望。”

“无妨,你我兄弟,理应话别。”袁绍收回目光,落回袁珩身上,仔细打量了一番,不禁赞道:“多日不见,珩弟风采更胜往昔,身体看来是大好了。”

眼前的袁珩,面色红润,眼神清亮,与数月前那病骨支离的模样判若两人。

“托伯父庇护,侥幸得以康复。”袁珩谦逊道,引袁绍入内坐下。

袁绍的目光掠过书案,上面摊开着《史记·货殖列传》和一些写着零星计算的竹简,他心中微动,状似无意地问道:“珩弟近来在读这些书?可是对经纶世务有些兴趣?”

袁珩心中了然,他坦然回答:“闲来翻阅,聊作消遣。兄长将治濮阳,弟便想着,濮阳地处兖州要冲,漕运便利,商贸或可有所作为。只是弟年幼学浅,不过是一些胡思乱想罢了。”

袁绍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没想到这个堂弟不仅身体好了,竟还有心思关注这些实务。

他即将主政一方,钱粮民生正是首要之务。袁珩的话,恰好挠到了他的痒处。

“哦?珩弟有何想法,不妨说来听听?”袁绍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认真的神色。

袁珩知道机会来了。他结合原主记忆和现代的一些经济知识,谨慎地组织语言。

“弟愚见,兄长此去,首要在于安定。安定需钱粮,钱粮之源,在于民生。濮阳有漕运之利,或可鼓励行商,规范市税,使物畅其流。再者,当地豪强林立,其家中往往僮仆成群,隐占田亩人口。兄长或可徐徐图之,恩威并施,若能使其献出部分隐户,编入户籍,则官府税赋可增,民心亦能稍安……”

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给出了看似具体,实则留有极大余地的建议。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发展合规商业以开源,温和地整顿地方豪强以巩固统治基础。

这番话,既展现了思考,又完全站在了袁绍的立场上,更妙的是,没有触及任何敏感的政治问题,显得务实而稳妥。

袁绍听得目光连闪。他结交的多是谈论经学、品评人物的清流名士,或是慷慨激昂的游侠剑客,何曾听过如此务实的“基层治理”建议?

虽然袁珩说得简略,但其中的思路却让他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他凝视袁珩良久,忽然抚掌叹道:“妙啊!珩弟此言,句句切中要害,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往日为兄竟未发现,我袁氏之中,尚有珩弟这般大才!”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了几步,脸上露出思索之色,最终似乎下定了决心。他回身,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青铜私印,郑重地放到袁珩面前的案几上。

“珩弟,为兄即将离京,洛阳之事,恐难兼顾。你既有此见识与抱负,为兄便助你一臂之力。”袁绍语气诚恳,

“此乃为兄私印,见印如见人。凭此印,你可调用为兄在洛阳的几处产业。府中库吏、城外管事,都会行个方便。望你善用之,莫要辜负了你的才学。”

【叮!成功利用历史节点‘袁绍出仕’,获得其深度赏识与实质性支持!】

【奖励:积分200。】

【袁绍好感度大幅提升,获得袁绍私人印信(临时,有限权限),获得袁绍部分资金及资源使用权。】

饶是袁珩心志坚定,此刻指尖也微微收紧。那枚印信背后的分量不小——有了它,他在洛阳才算真正有了立足的根基,行事也能少些掣肘。

他敛了敛心绪,起身,深深一揖:“兄长信重,弟感激不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兄长所托。在洛阳,亦会为兄长留意风声。”

“好!好!”袁绍亲手扶起他,脸上满是欣慰,“有珩弟在洛阳,为兄亦可安心不少。”

他又勉励了几句,便起身离去,他还有许多人和事需要应酬。

袁珩将那枚尚带着袁绍体温的私印紧紧握在手中,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

真是开文一时爽,没有存稿就火葬场了。

码字,码字,艰难维持更新。

注释:

1.“水里水去,火里火去”是一则汉语俗语,比喻人愿意承受任何艰难险阻,无论困难多大都不退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袁绍赴濮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八戒八戒,心肠不坏

乌鸦嘴[红楼]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在三国收集SSR
连载中东方月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