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今年14岁整,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已经15了。
15岁上小学三年级,18岁才小学毕业,这个文凭完全不够看的。
所以她准备在这段时间里把小学的课程全部学完,开学就去毕业班,顺利的话,今年下半年就能上初中。
她不求多高的学历,两年内拿下初中毕业证就行,毕业之后看情况再选择上高中还是出来工作。
上辈子姜秋读的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好歹也是个双非一本,虽然出了社会依旧是打工人的命,但脑子起码还是够用的。
这个年代的小学课本内容和姜秋曾经学的大致相同,虽然有的地方不太一样,但大差不差。
她把课本全都翻了一遍,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
在炕上看书,容易犯困,光线也不好,她琢磨了一下,穿上棉鞋就跑到屋外墙角里蹲着。
这样既挡着冷风,还有阳光,看得清书上的字。
赵玉兰回家时,刚好瞧见自家闺女缩在屋檐底下看书,连忙喊住几个小的,“别去闹你们三姐,去外边玩去。”
姜秋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整个的小学语文课本,除了吃饭时间全部用来复习。
另一个姜秋的经历让她燃起了斗志,为什么她可以,自己就不行呢?
她一直都知道自己做事缺少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她会将一辈子时间浪费在寻找目标上。
姜秋在心中漫无边际的想。
既然小姜秋选择成为那个时代的领导者,那她也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导者。
或许听起来过于幼稚,可却是她当下最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30年代最显眼的几个词是“抗日”“革命”“反抗”。
那60年代就应该是“建设”“脱贫”“致富”。
姜秋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进公社做干事。
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她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向着终点冲刺。
之后的几天,老姜家所有人都察觉到姜秋的变化。
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捧着课本钻墙角里看,烧火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赵玉兰忧心忡忡地找婆婆商量,“妈,你看小秋这学习学的饭都不咋吃了,过年那几天刚补了点,现在又亏了。”
姜老太知道她这是想要给姜秋开小灶,心想着孩子毕竟是用功学习,说不定以后就像她二姐那样去城里做了工人,于是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玉兰啊,你去柜子里拿胜利上次送来的麦乳精给小秋冲点,别再像年前那样饿晕过去。”
赵玉兰连忙答应,“哎,妈,我知道。”
亲妈在做什么姜秋全然不知,她每天除了看小学课本之外,还翻出了姜英以前留下来的试卷。
虽然这些试卷已经写上了答案,但也不妨碍她把题目抄下来当作新的卷子。
除了学习之外,她还让系统帮她找来了一些强身健体的书,跟着书上的图画打打太极。
上辈子为了防身,她报过几年的拳击课,虽然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慢慢减少了上课时间,但还是有些记忆的。
这个年代坏人虽然不多,但不能说没有,反正她闲着也是闲着,说不定以后会用上呢。
年后的时间飞逝而过,眨眼就到了3月1日,红星公社小学报道的日子。
姜老太特意请了半天假,带着姜秋趁天还没亮就赶往公社小学。
姜老头和姜大山拿的都是整工分,旷半天工总觉得不值当,赵玉兰又刚好要去调节村里吵架的小夫妻,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姜老太身上。
一路上姜老太不住地念叨,“我们那时候女娃是上不了学的,甭管你认字再快,脑子再聪明,先生就是不要你。你们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学校不管男娃女娃全都收。”
说着,她又激动起来,“还得感谢**,咱家闺女也成了文化人,也能进城做工人,不然像以前那样,生了女娃送到别人家去做老黄牛,奶着孩子还得下地干活,哪像现在这样能做工人、做老师?”
姜秋被她牵着,两人走到小学时,门口的人还不算多。
这不稀奇,前两年,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更别提上学了。
姜老太送孩子们上学时也来过这,对小学并不算陌生,凭着记忆找到了老师办公室,敲了敲门。
“请进。”
听到里面传出的声音,她这才带着姜秋进去。
这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和普通教室差不多大小,里面放着五六张桌子,几个年龄大概在20至30岁左右的男女转头看过来,这就是红星公社小学的全部师资力量了。
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过来,姜秋立刻认出,这是来他们队里扫盲的那位女老师。
肖慧笑着给姜老太到了杯热水,“您先喝点热水缓缓,外面很冷吧?一大早就带孩子来了,咱们校长的车坏了,估计得晚一会儿到,您带孩子先坐着休息一下。”
她说的车是自行车,但这个年代除了县长和书记以外,还没有人坐过车,所以这个说法也没有错。
姜老太觉得这个小年轻做事可真周到,竟然还给她这个庄稼人倒水,没有城里文化人的傲气。
另一个老师给两人搬来凳子,等她们坐下后肖慧才和气地问:“您今天来是给孩子办理入学吗?”
姜老太点点头。
“我问过咱们学校的老师了,姜秋之前在学校读到了三年级,现在家里是想让她继续读呢,还是从头再来?”
肖慧是推荐她们从一年级开始重新读的,毕竟姜秋只学了三年不到,又回家耽误了三年,前面学的知识估计都忘光了。
而且年前扫盲的时候她也注意了,这孩子虽然听课很认真,但很少张嘴跟读,想来也是因为不会。
只是不知道这家人怎么想,其实他们就算选择继续读三年级,她也不会反对。
能送孩子来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让孩子早点下来工作挣钱,也不是不能理解。
姜老太连忙放下水杯,将来之前就准备好的话说了出来,“我们是打算让孩子读六年级……是六年级吧?就是今年那个毕业班。”
说完,还看了姜秋一眼,咱没说错吧?
肖慧一愣,紧接着和身旁的同事对视一眼,“您是说不读三年级,直接跳级去毕业班吗?”
姜老太笃定地点点头,“老师,我们家小秋已经在家学完所有的小学课本了,还拿她二姐的卷子考了一遍,全都做对了,我们这才想着让她跳级。”
姜秋接上话茬,“是这样的老师,我姐从县里借来了好几本习题册给我看,我就趁着寒假的时间全都做了一遍,这才想着拿我姐六年级的卷子试一下,没想到竟然都会。”
她语气拐了一下,变得可怜巴巴,“我也是想着早点毕业,好帮家里的忙,给我爸妈减轻下负担,毕竟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妹妹。”
见肖慧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她又道:“老师,我把卷子拿来了,你可以看一下,我没有要到去年小升初的试卷,就用了我姐当年的。您还可以再拿卷子给我做,麻烦您了。”
肖慧接过试卷,分给两边围观的老师几张,再定睛一看,首先便被卷子上的字迹惊了一下。
姜秋已经刻意将笔画写的稚嫩,但她并不想表现得真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所以肖慧现在看到的字虽然稚嫩,但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让看惯了狗爬字的她忍不住心中夸赞,旁边其他几位老师也是一样。
“看起来没少在家里练字,咱整个公社小学的学生估计都找不出比她字好的。”
姜老太稀奇地瞅了一眼卷子,看不懂,但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都夸她孙女了,那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她把视线转到身旁的孙女身上,以前咋就没注意到,这孩子在学习上还挺有劲头的呢?
虽然这一个月里,姜秋确实学习挺认真的,但她也没有当回事。
刚出了冬季,孩子们大大小小的毛病可不少,她光跑去别人家看病拿药了,也没时间发现孙女有啥不一样。
要不是昨天玉兰找她说小三想直接读六年级,她还一直以为这孩子是家里最笨的那个呢。
当然,这孩子她爸也笨,随根。
姜老太太不是嫌孩子笨不好,只是她这个男人和大儿子都是一根筋,认死理,脑子转不过弯来的那种。
大孙女二孙女都和儿媳妇一样,眼珠子一转八百个心眼,就老三,从小不爱讲话,干活做事倒是麻利,可简直就是跟她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男娃笨点没事,养壮实点就没人敢欺负了,再不济娶个厉害媳妇,像她大儿子一样,日子也能过好了。
可女娃不行,养的傻乎乎的就容易被骗,天生笨要是再找个精明男人,那不得被人骗了还给人数钱?
她儿媳送自家几个闺女上学的事,她也不反对,毕竟没生儿子,想让闺女出息点撑起门面来,这也是人之常情。
再说胜利大春年纪大,建国后就读了小学,到了年龄就说亲嫁人,也花不了几个钱,就剩小英和小秋负担重些。
小英这孩子嘴甜又聪明,从记事起就爱往她跟前凑,一口一个奶奶,还说长大要孝敬她,哄的她合不拢嘴。
后来这丫头自个也争气,当初为了考高中,大夏天的蹲老师宿舍底下借光,被蚊子咬得满头包也不在乎。
她当时就知道,这孩子是要干大事的,果然姜英在那一年考上了县高中。
要知道那时候公社中学老师的学历也才初中毕业,整个公社那一年考上高中的学生就只有姜英一个,可给姜老太乐得不行。
现在二孙女做了工人,三孙女要跳级,要是真能从三年级跳上六年级,这可是公社的头一遭。
她老姜家可是祖坟冒青烟了,夜回梦转之际,她也能跟爹娘一个交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