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的微光散去,一股混合着粉笔灰、旧书本、消毒液和青春期特有汗液的气味钻入林知年的鼻腔。
他发现自己站在一条光线明亮的走廊里,两侧是熟悉的教室门,门上贴着班级牌。
墙壁上挂着鼓励学习的标语和学生作品,远处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翻书声,以及课间隐约的喧闹。
这是一个学校。
一个与他前世记忆中的高中相似,却又似乎更加……疲惫的地方。
【世界载入完毕:《象牙塔的阴影》。】
【体验职业:学习陪伴师(实习)。】
【终极任务:在本世界生存30天,并领悟职业真谛——‘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新手任务:前往心理咨询室(兼学习陪伴师办公室),向负责人“张老师”报到,并熟悉分配给您的第一位学生“小轩”的基础档案。
时限:1小时。
失败惩罚:体验“知识混淆”式短暂思维滞涩。】
知识混淆?
林知年揉了揉太阳穴,感觉系统对惩罚的描述越来越有“创意”。
他很快找到了位于教学楼角落的咨询室,门牌上写着“张晴老师”。
推门进去,里面布置得温馨而安静,米色的窗帘,几盆绿植,书架上是心理学书籍和部分学生档案。
一位看起来三十五六岁、戴着细框眼镜、气质知性温和的女性正伏案写着什么。她抬起头,看到林知年,露出一个略显疲惫但真诚的微笑。
“是林知年同学吧?欢迎。我是张晴。”她示意林知年坐下,递过来一份薄薄的档案。
“这是李小轩,高二(7)班。你的任务是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每次不低于一小时的陪伴学习,目标是帮助他建立基本的学习习惯,缓解对数学和物理的焦虑情绪。具体方法你自己把握,重点是陪伴和理解,不是灌输知识。”
林知年翻开档案。
李小轩,男,17岁。
成绩中下游,尤其数理科目多次不及格。
班主任评语:聪明但不用心,上课走神,作业拖拉。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母亲工作忙,沟通较少。
看起来是个典型的学习困难生。
林知年心里初步有了判断。
第一次见面安排在一间空闲的小教室。李小轩耷拉着肩膀走进来,校服松垮,眼神躲闪,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
他把书包往桌上一扔,发出不小的声响,然后一屁股坐下,盯着桌面,一言不发。
“小轩你好,我叫林知年,是……”林知年试图开场。
“知道,陪读的嘛。”少年头也不抬,声音闷闷的,“我妈找来的对吧?没用,别费劲了。”
林知年顿了顿,没有急于反驳或说教。他想起了街头艺人的“倾听”,想起了养老护理员的“看见与回应”。
他拉过一把椅子,在离小轩不远不近的地方坐下,也没有立刻翻开课本。
“没关系,今天我们先不学习。”林知年语气平和,“随便聊聊?比如……你平时喜欢做什么?打游戏吗?”
小轩有些意外地瞥了他一眼,似乎没料到是这个开场,含糊地“嗯”了一声。
“玩什么?我也玩过一点,说不定咱们还能交流下心得。”林知年继续尝试。
他前世高考后确实熬夜打过不少游戏。
或许是找到了一个不那么有压力的切入点,小轩的话稍微多了一点,提到了一款当时流行的MOBA游戏。
林知年虽然不算高手,但基本机制都懂,便顺着他的话聊了几句阵容搭配和操作技巧。
气氛稍稍缓和。
但一谈到学习,尤其是数学,小轩立刻又缩了回去,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
“我一看到那些公式就头疼,”他烦躁地说,“根本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有什么用!”
林知年没有像老师或家长可能做的那样,立刻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讲解公式。
他回想自己高中时,也曾对某些科目感到枯燥和不解。
他想起了在维修车间,巴顿让他“眼睛比手更重要”;在数据分析时,需要“去伪存真”找到核心。
他尝试换了个角度:“你觉得它像什么?会不会觉得这些公式和符号,有点像游戏里的技能说明或者任务提示?看不懂的时候,就觉得这游戏没法玩了。”
小轩愣了一下,抬头看向林知年,眼神里第一次有了点不一样的东西,不再是纯粹的抵触,而是带着一丝困惑和……思考?
“技能说明……”他喃喃道。
“对啊,”林知年趁热打铁,“我们能不能先不急着‘打怪’(做题),就像在游戏里先研究一下‘技能树’(知识点结构)和‘装备属性’(公式含义)?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技能’(公式)到底能用来干什么?”
他没有直接讲解知识,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将小轩排斥的东西,与他能理解、甚至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
他开始用更形象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比如把函数关系比作游戏里输入指令和输出效果,把几何图形比作游戏地图的结构。
这个过程很慢,收效也并非立竿见影。小轩依然会走神,会烦躁,做题正确率依然很低。
但林知年发现,当他不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共同探索者”时,小轩的抗拒心在慢慢减弱。
他开始愿意提出他的疑惑,哪怕那些问题在林知年看来非常基础,甚至幼稚。
有一次,小轩在解一道并不算难的物理题时卡住了,情绪明显焦躁起来,笔一扔,又想放弃。
林知年没有催促,只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一步一步地,像拆解游戏关卡一样,把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画了出来,一边画一边用他能理解的话解释。
“你看,这里就像有个陷阱(易错点),我们得先识别它……这一步需要用到我们之前看过的那个‘装备’(公式)……”
小轩盯着草稿纸,紧皱的眉头渐渐松开。他拿起笔,尝试着按照林知年画的“地图”重新思考,虽然步骤依旧磕绊,但最终自己得出了答案。
那一刻,少年脸上露出的,是一种混杂着惊讶和极度微弱的成就感的复杂表情。他看向林知年,眼神亮了一下,虽然没说什么,但林知年知道,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在这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或机械的劳动,而是搭建理解的桥梁。
它要求你放下身段,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他的困惑与恐惧,然后用耐心和智慧,找到那条能通往他内心的路径。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关乎心灵与认知的“努力”。
三十天很快过去。
小轩的成绩没有突飞猛进,但他对数学和物理的恐惧感明显降低了,至少,他不再那么轻易地说“放弃”。
最后一次陪伴结束时,小轩犹豫了一下,低声说:“林哥……下次,还能找你吗?”
林知年看着这个曾经浑身是刺的少年,如今眼中少了几分戾气,多了些许澄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笑了笑,没有给出无法实现的承诺,只是说:“记住这种感觉,靠自己弄懂一道题的感觉。以后遇到困难,就想想这个。”
离开时,张晴老师对他说:“你做得很好。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卡住’,并愿意陪他们一起找路的人。”
光芒笼罩了他。
手中仿佛还残留着粉笔的触感,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少年那句带着些许依赖的询问。
【世界任务:《象牙塔的阴影》完成。】
【职业体验:学习陪伴师(实习)。
评价:A-。
评语:善于共情,方法灵活,成功建立信任关系。于困境中搭建理解之桥,深刻体现‘引导与陪伴’之教育本质。】
【终极任务:“努力做好自己的事”领悟程度评估……优秀。】
【基础奖励结算中……沟通能力微量提升,引导力微量提升。额外奖励:积分 x 230。】
系统空间里,《无限职业图鉴》的第八页展开。
上面勾勒出一座由书本和问号构成的、连接两颗心的简约桥梁图标,旁边烙印着四个字:【搭建理解】。
林知年看着这座桥梁,感觉自己对“努力”的认知,又抵达了一个新的维度。
有人点击,但是没人收藏TvT
虽然不是每章都有点击,要是觉得还行的话就点个收藏呗,这是我的动力之一[让我康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理解的桥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