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她的声音因为长时间未进水而有些低哑,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和上次车库里的台词一模一样。
俞笙皱起眉,想拒绝,她不想再踏入那个充满压迫感的空间。
“不用了,沈主任,我打车就好。”
“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你打到车的概率很低。”沈逾白的语气没有任何起伏,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明天上午还有疑难病例讨论会,我不希望参会人员因为无谓的熬夜和奔波影响会议质量。”
【又是这套说辞,为了工作,为了效率。】俞笙几乎要冷笑出声。
她看着沈逾白,对方也平静地回视着她,目光里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仿佛真的只是出于对工作流程的优化考虑。
僵持了几秒,极度的疲惫感最终战胜了别扭。
俞笙拉开车门,坐进了副驾驶。
车内依旧干净冰冷,那股熟悉的冷冽气息扑面而来,让她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再次绷紧。
“去哪里睡,又是绿城么?睡荤的睡素的….” 俞笙摆烂道
一个急刹,沈逾白震惊看着俞笙。
“你不要太离谱!” 沈逾白一字一字说着
“哎~爽了!” 俞笙伸个懒腰,松动松动筋骨…
俞笙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沈逾白是个别扭怪…. 她好像有几个人格,想通了人格,没想通人格,白天人格,晚上人格…
“ 我还不想跟你睡呢?你也就一般… ” 俞笙笑眯眯的继续挑衅道,尾调上扬嘴角上挑。
“ 一般?嗯?”
“ 什么一般?” 沈逾白大脑没转过来,有点懵。
“ 呵呵,一般姐” 俞笙嘲讽完毕,侧头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霓虹,故意不去看身边那个人。
“你住哪里?”沈逾白开着车,直视前方
俞笙撇撇嘴,用手指快速在车载导航屏幕上划拉着,输入小区名——名仕小区。
“今天的第三个重伤员,”沈逾白突然开口,
“心脏挫伤合并室间隔穿孔,情况很棘手。”
俞笙愣了一下,没想到她会聊这个,接口道:“嗯,我看过初步超声影像,穿孔位置靠近传导束,手术风险极高。”
“不是极高,是极大。”沈逾白纠正道
“术后出现严重传导阻滞的概率超过七成。需要做好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准备。”
“患者才四十二岁。”俞笙下意识地说,带着一丝惋惜。
“年龄不是规避风险的借口。”沈逾白的声音冷了下去。
“医学只认概率和结果。”
又是这种冷冰冰的理性,俞笙心头那股无名火又窜了起来,转过头,看向沈逾白的侧脸:“所以在你眼里,所有患者都只是一堆需要修正的数据和概率?他们的年龄、家庭、恐惧,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沈逾白握着方向盘的手指紧了紧,语气依旧平稳:“考虑情感因素无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医生的首要也是唯一目标,是让患者活下来。其他,是后续支持团队的事情。”
“后续支持团队?”俞笙嗤笑,“沈主任,你难道从来没想过,手术台上的那个人,他首先是个‘人’吗?”
沈逾白没有立刻回答,车子在一个红灯前停下。
她终于侧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俞笙:“俞医生,如果你所谓的‘把人当人看’,是指让不必要的感性影响关键决策,那么我宁愿只当一台精密仪器。至少,仪器不会犯错。”
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精准地刺中了俞笙心中最敏感的地方。
她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听到那句“情感过剩,影响专业判断,不可理喻”的时刻。
愤怒和委屈瞬间淹没了她,她猛地扭回头,不再说话,胸口剧烈起伏着。
剩下的路程,在一种极度压抑的沉默中度过。
车子停在俞笙家小区门口。
俞笙几乎是立刻解开了安全带,推开车门。
“俞笙。”沈逾白的声音再次从身后传来。
俞笙动作一顿,没有回头,冷冷地问:“沈主任还有何指教?是关于哪个病例的数据需要更正吗?”
身后沉默了几秒,然后,沈逾白的声音响起,比刚才低沉了一些,似乎带着一丝极难察觉的……迟疑?
“那个病例……室间隔穿孔的……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把PICU关于类似病例术后管理的文献综述发我一份。”
这个请求完全出乎俞笙的意料。
她愕然转身,看向车里的沈逾白。
沈逾白没有看她,目光看着前方,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有些模糊。
她这是在……变相地承认自己的方案可能需要补充?
还是在为刚才尖锐的言辞找补?
俞笙摸不透她的心思,抿了抿唇,硬邦邦地回了一句:“我找找看。找到发你邮箱。”
说完,她不再停留,关上车门,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小区。
沈逾白坐在车里,看着俞笙的背影消失在单元门后,久久没有发动车子,抬手揉了揉眉心,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刚才那句请求,几乎是脱口而出,连她自己都有些意外。
沈逾白打开车内灯,拿起放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正是那个危重病例的影像资料和手术预案。
而在预案的备注栏里,她刚刚添加上一行小字:[ 需重点评估术后传导阻滞风险及起搏器依赖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参考PICU相关管理经验。]
她看着那行字,眼神复杂。理性告诉她,这是完善治疗方案的必要步骤。但心底某个角落,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问:这真的,仅仅是因为病例本身吗?
夜色深沉,答案如同淹没在黑暗中的城市轮廓,模糊不清。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