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也是一些人最好的结局。
人无完人,所以人活着的时候都会为了财帛名利权势相争,这样就会存在纷争,不管是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还是天子皇家亦或是市井百姓,不外如是。
但大部分亡人就可以是完人,父母活着的时候有错,但父母成了亡人那就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子女都会念及过世父母生前的好,父母过世子女也会成为孝子贤孙;兄弟姐妹活着的时候有纷争,但兄弟姐妹亡故大部分人都会放下心中的成见,重新拾起兄弟亲情,这就是死者为大。
死者为大,当一个人死了,那就是人死账清,一了百了,过往不究。
所以在李泰饮鸩自薨之后,李治重新感念自己的这个哥哥,特别是在看到李泰留给他的书信之后,其中有李泰的忏悔,有李泰的关心,有李泰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李泰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弟弟不被宗室诸王为难,所以甘愿自己选择死亡,这一切不由李治不感念自己的这个哥哥,这时候哪还能想起李泰过去的罪责,这就是死者为大。
李世民和长孙公主泉下有知,这时候也该瞑目了,虽然他们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但真的到了重要的时候都幡然悔悟,不管是李承乾在面对李世民时候的醒悟,还是李泰对曾经谋害李治的悔悟,三兄弟也许在这时候才真的开始兄友弟恭,既如此,李治当然不会再轻薄自己的哥哥。
于是在李泰自薨后,李治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为李泰举哀——不仅将起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李泰往生祈福,并且谥号为“恭”。
恭,恭敬,谦恭,恭而有礼,一个“恭”字就是想要告诉世人,当年魏王谋嫡的那件事并不是真的,这是为李泰正名;也算告诉已经薨逝的李泰,当年李泰做的事李治已经不再责备他,李泰还是父皇当年的好儿子,现在李治的好臣子,也算是给李泰安慰,是对李泰这一次戴罪立功的认可,毕竟在宗室和皇帝的纷争中,李泰还是选择了忠于皇帝,这也让李治想到了同样是选择取死之道的如意,如意一样是因为受到高阳公主和宗室的波及,不得不选择回到感业寺束手待毙,这让李治心中对高阳公主和宗室有了更多的怨怼。
本来在李治的想法中,他还想把李泰归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治想把李泰接回长安安葬,当年李承乾亡故之后就是被接回来在李世民的昭陵陪葬,但他的想法被长孙无忌阻挡。
按照长孙无忌的顾虑,李泰本来就是因为回到长安这件事不得已饮鸩自薨,现在虽然李泰已经薨逝,但把他接回来谁也不敢肯定高阳公主等人会不会再拿李泰的名义做文章,这就是多此一举,万一弄巧成拙,那李泰的死就是白死了,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长孙无忌不想把李泰归葬昭陵。
只是这样的安排反而让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对此有了其他的想法,就像李泰自己选择的自薨。
李泰以为自己这是对高阳公主和荆王的釜底抽薪,这样宗室就不能拿自己回到长安城的事做文章为难李治,他的目的是稳定李治现在飘摇的皇位,他这样做从他来说看似合理的选择,但高阳公主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洞悉李泰的想法,在高阳公主和荆王看来反而认为他是被李治和长孙无忌暗害,所以长孙无忌为了避免弄巧成拙不归葬李泰的行为反而成了急于毁尸灭迹的举动,也就有了害怕祸及己身的担忧,这样也就引发了后面很多事情。
在看到李泰被“杀害”后,高阳公主和荆王就已经决定为了自己的安危离开长安城,他们害怕自己成了李治接下来的目标,这是人之常情,毕竟无情最是帝王家,他们只能选择远遁,所以二人马上安排人马就想离开,但他们并没有成功。
在二人的大队人马走到长安城门口的时候,被驻守在那里的禁军阻挡,说是皇上有诏令,濮王薨逝,现在所有在长安城的朝臣都不可离去,需要在城内等待濮王灵位归置宗庙后方可,并且需要得到皇帝李治的同意。
虽然李泰被李治安葬在均州,但李泰作为李氏宗亲,皇室嫡亲,他的灵位是需要进宗庙的,所以在均州的李泰尸身下葬后,他的灵位就会被李治安排的处理后事的官员带回长安,并且举行入宗庙的仪式,李治的诏令就是针对这件事的安排:李治自己辍朝,所有朝臣在长安等待李泰的灵位入宗庙,也算是为李泰在长安城举办一次不是葬礼的葬礼,这里面自然包括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他们同为李氏宗亲,对于这件事更加不可能回避。
但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事实上高阳公主和荆王在看到李泰“被暗害”后宛若惊弓之鸟,再加上他们做贼心虚,时刻都在害怕李治也会对他们这样出手,所以李治阻挡他们离开长安城的举动就成了对他们的提防和软禁,就是要把他们拘禁在长安城,这样他们就不能依靠封地的力量,也就任由李治和长孙无忌拿捏。
既然这样,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认为只怕他们和李治之间的矛盾难以善了,李治恐怕是铁了心要把他们软禁在长安城了,没想到他们一直以来的暗箭终究还是等来了李治的明枪,所以他们要束手就擒吗?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李泰薨逝的突然,所以并没有提前修建陵墓,再加上李泰先前一直都想回到长安城,又怎么可能在均州给自己修建陵墓,所以李泰在死后并没有下葬的陵墓可用,可是李泰身前作为濮王,死后被李治追赠太尉和雍州牧,这样他的陵墓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制,所以李泰的墓地实际上就是从零开始修建,好在一应开销都是李治安排的官给,各样的能工巧匠也都是优厚供应,这样速度也就不会太慢,这也就让高阳公主和荆王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