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上京,石室。
绝对的黑暗与寒冷,如同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包裹着那枚深嵌于橡木盒软垫中的琉璃残片。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刻度,只有守卫极其偶尔的、隔着厚重石壁传来的、模糊如隔世的脚步声,证明着外部世界的存在。残片内部的晶粒早已熄灭,那承载着“我”最后意识与记忆的“印记”,也彻底沉入了比死亡更彻底的寂灭深渊,仅剩冰冷的物质结构,承载着一段终结于烈火的信息。
然而,就在大宋宣和七年的深秋,一股无形的、带着铁锈与血腥气的“风”,穿透了厚厚的石壁,拂过了这死寂的空间。
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风,而是由无数骤然爆发的、极致的恐惧、绝望、愤怒与毁灭欲念交织成的精神风暴的先兆!源头,正南方——大宋汴梁。
琉璃残片毫无反应。它已丧失了“感知”的能力。但这股即将席卷整个北中国的精神海啸,其酝酿的规模之巨、烈度之强,即便在它“意识”尚存时也前所未见。它预示着,一场远超后唐玄武楼**的、波及整个文明核心的浩劫,正在拉开序幕。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丙辰日。汴梁外城陷落。
当金兵如黑色的潮水般涌入这座当世最繁华的都城时,一股前所未有的、狂暴而混乱的精神洪流,瞬间爆发,其强度千百倍于当年宋真宗颁诏寻玺引发的意念风暴!这一次,目标不再是一个象征物,而是关乎整个民族、整个文明的生死存亡!
百万汴梁居民,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在屠刀与铁蹄前发出的、源自生命本能的恐惧与绝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在每一条街巷上演,汇成淹没一切的悲鸣之海。
皇宫内,宋钦宗赵桓及其父徽宗赵佶,在龙德宫相对而泣。他们被迫脱下龙袍,换上臣服者的素衣。那份身为帝王却沦为阶下囚的、深入骨髓的屈辱和无力回天的愤怒,如同两条毒蛇,噬咬着他们的灵魂。
金兵开始有组织地、贪婪地搜刮这座象征着汉文明巅峰的宝库。宣和殿藏的千年书画被粗暴地扯下卷轴;集贤院珍藏的三代青铜器被当作铜料熔铸;太常寺的礼乐重器被砸碎取乐;秘阁的孤本典籍被投入火堆取暖……每一件承载着文化精粹的瑰宝被毁,都仿佛有一声来自文明深处的、无声的惨嚎在精神层面炸响。
金军统帅粘罕、斡离不及其麾下骄兵悍将,沉浸在征服者掠夺的快感中。他们对金银珠玉的贪婪,对宋朝宫眷的觊觎,对毁灭这座“地上天宫”的破坏欲,交织成一股野蛮而炽热的狂流。
这股由亿万生灵在生死存亡之际爆发出的、混杂着所有极端情绪的精神洪流,其核心虽非指向“传国玉玺”,但其无与伦比的强度与混乱,却如同宇宙级的能量风暴,席卷了整个时空。即使深藏于辽国石室内的琉璃残片早已“死亡”,这股足以撼动星辰的精神海啸,依旧以其纯粹的能量形式,穿透了空间壁垒,冲击着这片死寂!
“嗡……”
死寂了百年的橡木盒内,那枚琉璃残片,在没有任何“意识”驱动的情况下,其物质结构深处,那些早已熄灭的、粉尘状的晶粒,在这股空前绝后的精神能量风暴的席卷下,竟然——极其微弱地、集体地——震动了一下!如同亿万粒尘埃,在超强飓风的边缘,被无形的力量同时拨动!
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任何信息被“记录”或“解读”。这震动纯粹是物理性的,是超越理解的宇宙能量对物质最底层的扰动。它短暂得无法被任何仪器捕捉,微弱得如同幻觉。旋即,震动停止,晶粒重归死寂,仿佛从未发生过任何事。石室依旧冰冷,黑暗永恒。
但就在这亿万分之一秒的震动中,一股庞大到无法形容的、关于“毁灭”的冰冷信息流,如同幽灵般掠过残片的物理结构。这信息流太过庞大、太过混乱,如同宇宙大爆炸的余波,残片连承载其亿万分之一都做不到。它只留下一种无法言喻的、超越时空的“印记”——一种关于“汴梁陷落”、“靖康”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终极浩劫的、纯粹能量层面的、冰冷刺骨的“回响”。
金兵对汴梁的搜刮,系统而贪婪。皇宫大内、宗室府邸、国库秘藏,无一幸免。一份份由宋廷屈辱提供的、不断加码的“犒军金银表”被送交金营,却永远填不满征服者的欲壑。
负责清点、押运战利品的金军官员,手持粘罕、斡离不签发的清单,在一队队如狼似虎的兵卒簇拥下,闯入了一个个重兵把守的库房。其中,就有大宋内府收藏历代珍宝的“天章阁秘库”。
沉重的库门被巨斧劈开,火把的光亮驱散了库内的幽暗。空气里弥漫着防蛀的芸草香气和淡淡的灰尘味。金兵贪婪的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锦盒、楠木箱、紫檀架。珍珠、玛瑙、翡翠、象牙……在火把下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光泽。金国官员对照着清单,用生硬的汉语吆喝着,指挥兵卒将成箱的珍宝粗暴地拖拽出来。
在库房最深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摆放着一排黑漆描金的木匣。这些匣子本身并无太多珠光宝气,但标签上的字迹却透露出其承载的非凡意义:“汉武封禅玉册拓本”、“唐太宗手书《温泉铭》摹本”、“南唐澄心堂纸真品”、“宋太祖受禅诏书副本”……以及一个标签略显模糊的匣子:“前朝符瑞玺印”。
一名金军小校粗暴地扯开这个匣子上的封条。里面没有耀眼的金银,只有几方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印章,静静地躺在明黄色的锦缎上。其中一方,正是当年咸阳段义所献、被蔡京鉴定为“前朝遗珍”而收入内库的那方青白玉印。它在幽暗的火光下,散发着温润而略显黯淡的光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虫鸟篆文依稀可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