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首战的胜利,像一剂强心针,让整个球队的氛围都轻松活跃了不少。赛后总结会上,教练重点表扬了顾清珩在比赛中后段表现出的耐心和战术执行力。
“尤其是第二盘,节奏控制得很好,没有一味猛攻,懂得用脑子打球了。”教练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神色。
顾清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浅蓝色收纳袋。她知道,这份“懂得用脑子”里面,有许晓溪那份理性分析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到宿舍,喧嚣褪去,独自一人时,赛场上那个安静坐在角落里的身影便愈发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顾清珩点开手机,盯着和许晓溪的对话框。想说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直接问“你今天是不是来看我比赛了”?似乎太蠢,而且以许晓溪的性格,大概率只会回一个“嗯”或者干脆不承认。
最终,她斟酌着发了条消息:「首轮过了。」
附上了一张球队赛后拍的、她拿着赢球纪念球的合影。
消息发出去,石沉大海。直到晚上快熄灯,手机才亮起。
许晓溪回了一张照片。是那本她今天在观众席上看的书的内页,上面用细密的笔迹做着笔记,旁边画着复杂的人体脊柱结构图。
图片下面跟着一行字:「刚弄懂这块椎间孔的神经走向。」
没有提及比赛,没有祝贺,甚至没有一个表情符号。
顾清珩看着那张专业得令人头晕的图片,却忍不住笑了。她仿佛能看到许晓溪坐在图书馆里,蹙着眉,攻克下一个知识难点的专注样子。这种分享,是许晓溪式的回应——我将我世界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展示给你看。
她们依旧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频道,但信号的交换,却变得比以前频繁和自然。
接下来的几天,顾清珩全身心投入到后续的比赛之中。有了第一场的经验和心态调整,她打得越发沉稳。偶尔遇到强劲的对手,陷入苦战,感到压力倍增时,她总会想起那个安静坐在观众席角落的身影,想起那份无声却有力的“在场”。这成了她稳定心态的秘密武器。
她不再刻意去寻找观众席上的许晓溪,但偶尔在发球的间隙,或是局间休息喝水时,目光还是会不经意地扫过那个熟悉的角落。有时是空的,有时,那个穿着素色衣裙的身影会安静地在那里,膝盖上总是放着书或平板,仿佛只是换了个地方自习。
她来了,却不打扰。看着,却不评价。
这种默契的、保持距离的陪伴,让顾清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她知道,有一个人,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她的征程。
比赛一场场进行,顾清珩一路过关斩将,竟然出乎不少人意料地杀入了半决赛。这已经是体大女单近几年的最好成绩了。
半决赛的前一晚,顾清珩收到了许晓溪的消息,内容依旧简洁:
「明天几点?」
直接询问赛程,这是前所未有的。
顾清珩的心跳瞬间加速,手指飞快地回复了比赛时间。
许晓溪只回了一个字:「好。」
没有多余的话,但这个“好”字,却像一颗定心丸。
半决赛当天,气氛比之前任何一场都要凝重。对手是上届的季军,经验老道,技术全面。观众席上也多了不少来自其他学校的目光和专业的审视。
顾清珩入场时,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许晓溪。她依然坐在那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但今天,她膝盖上没有书,也没有平板。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平和地望向场内。
当顾清珩看向她时,她并没有避开视线,而是迎着她的目光,几不可察地、幅度极小地点了一下头。
那一瞬间,顾清珩感觉全身的血液都仿佛热了几分。
这场比赛打得异常艰苦。对手的防守密不透风,反击又极其犀利。顾清珩先丢一盘,第二盘也一度面临破发危机。汗水浸透了她的运动衫,急促的呼吸声在耳边放大。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又一次看向那个角落。许晓溪依旧保持着那个姿势,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神情专注而平静。那眼神里没有焦虑,没有催促,只有一种沉静的等待,仿佛在说:按你的节奏来,我在这里。
顾清珩深吸一口气,抹去快要流进眼睛的汗水。她放弃了急于求成的猛攻,重新稳扎稳打,一分一分地去咬,一局一局地去追。她想起了训练中的枯燥重复,想起了许晓溪分析过的肌肉控制和心态调节。
奇迹般地,她顶住了压力,逆转拿下了第二盘。决胜盘,双方体力都接近极限,比拼的更多是意志力。最终,顾清珩凭借一个更加顽强的底线多拍相持,等来了对手的失误,艰难地拿下了比赛。
当最后一个球落地,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顾清珩累得几乎直不起腰,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喘着气,汗水像雨水一样从她额前滴落,在脚下形成一小片深色印记。她抬起头,视线有些模糊,但还是努力地望向那个角落。
许晓溪站了起来。隔着遥远的距离,顾清珩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看到她抬起手,很轻、很慢地,拍了几下。
没有欢呼,没有激动。只是那样平静的,象征性的鼓掌。
但这对顾清珩来说,已经足够了。这近乎吝啬的认可,比任何奖杯都让她觉得珍贵。
她闯入决赛了。
裁判示意双方球员退场。顾清珩直起身,想要迈步走向球员通道,却发现双腿像是灌了铅,一阵脱力感猛地袭来。她踉跄了一下,下意识地用手中的球拍撑住地面,才勉强稳住身形。球拍与硬地接触发出清脆的响声,引来附近几个观众关切的目光。
那一瞬间的虚弱无法掩饰。她苦笑着摇了摇头,借着球拍的支撑力,深吸一口气,重新调动起几乎耗尽的力气,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朝着通道口走去。每一步都感觉小腿肌肉在微微颤抖,但她的背脊依旧挺直。
刚走进相对安静的通道,手机就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她停下来,靠在墙壁上,有些颤抖地拿出手机。是许晓溪发来的消息。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一段稍长的文字:
「打得很好。赛后30分钟内补充电解质和碳水,优先香蕉、运动饮料。小腿无力是乳酸堆积和糖原耗竭的正常反应,避免立即拉伸,先慢走5-10分钟促进循环,一小时后进行温和静态拉伸。今晚用温水淋浴,不宜过热或过久。」
文字冷静、专业,条理清晰,像一份术后注意事项。但在这一刻,这份过于理性的关怀,却像一道温润的水流,精准地浇灌在她干涸疲惫的心田上。她不仅看到了她的胜利,更看到了她强撑的狼狈,并且立刻给出了最实用的解决方案。
顾清珩看着那几行字,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滴在手机屏幕上。她抬起沉重的手臂抹去那滴汗珠,站在嘈杂与寂静的交界处,忽然就红了眼眶。身体的极度疲惫和这份被细致关照的触动让她此刻格外脆弱,也格外敏感。
她知道,许晓溪向她走近的这一小步,对她而言,或许已是跨越了千山万水。这份基于理性分析,却蕴含着细致观察的“医嘱”,比任何热烈的欢呼都更让她感到被深刻地理解和支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