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他活成了光,却再也不是谁的太阳
“有人活着,是为了忘记;
而他,是为了不让别人忘记她。”
?
他红了,可谁也不知道他最深的秘密
比赛结束两周后,沈彻的世界彻底变了。
《那一束光》在网上火了。
像是一把尖锐的钥匙,骤然撬开了命运紧闭的大门。
先是有网友在比赛直播剪辑下留言:“画里那个女生是谁?”
随后,一位知名美术博主发布了整幅画的高清图,并附带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
“那不是一幅普通的画,那是一段被活着的人刻进骨血的告别。”
短短几天,那幅画被转发无数次。
在微博热搜上,“沈彻”“那一束光”“为爱作画”等词条轮番霸榜。
有记者找上门来,问他:“你画这幅画用了多久?”
他淡淡答:“用了三年。”
记者愣住:“三年?”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把视线落向窗外,仿佛在那个角落,还能看见她的身影。
三年,不是为了画那束光,是为了抓住她离开时,最后一丝残存的温度。
品牌公司也来找他,想要和他合作设计海报,主打“青春纪念”“浪漫情怀”的概念。
他的名字被包装进了一个带滤镜的故事里,变成了“为爱坚守”的代表人物。
公众号纷纷转载他在台上的发言,配上煽情的背景音乐和柔光滤镜:
“如果她还在,她一定会喜欢这幅画。”
“他用三年的时间,画下了一场无法道别的青春。”
于是“少年爱人已逝却为她画画至今”的故事,被一层又一层地渲染,堆叠成了一场大众热衷的浪漫悲剧。
他的社交账号也被迫公开。
关注人数在三天内破十万,像潮水一样淹没他的生活。
有人留言说:“太感人了,你的故事让我相信了爱情。”
也有人评论:“你已经放下她了吗?”
更有人带着猎奇的口吻问他:“她是怎么走的?”
他没有回复。
只有一次,他在凌晨两点,发了一条限时动态。
照片是一幅画的局部,只有温柔的橙光倾泻在一段细腻的裙摆上,像是某个静默黄昏的剪影。
配文只有一句话:
“她不是故事。她是人。她是林幼夕。”
没有解释,没有标签。
只有他知道,这句话背后,藏了多少个夜里反复重构、却永远无法复原的她。
?
走红的日子看起来风光。
但他知道,真正听懂那幅画的人,只有他一个。
那不是“浪漫”,也不是“纪念”。
那是一个人,一点点活着,把爱人死去的真相,画进了时间里。
回到出租屋的第一件事,他不是打开电脑看合作邮件,不是回复品牌方案。
而是走到角落,从那个老旧木柜里,取出一个铁皮抽屉盒。
他把那张演出门票轻轻展开,再把那封信压在下面。
门票背面,是林幼夕曾写的一句话:
“等你画完,我们就一起去看这场演出。”
演出早已结束,剧团甚至解散,门票作废。
可他没丢。
那是他们之间最后的约定。
他把抽屉盒重新锁好,放进最底层。
——那里是属于他们的世界。
外人不该进来。
?
这三年来,他过得安静,却并不平静。
他曾试着遗忘,可每一次闭上眼,她的声音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
“沈彻,我在你左边,转头就能看见。”
“你别画我丑啊,我可是有摄影恐惧症的。”
“你画完了要第一时间给我看啊,我想看看自己被你留住的样子。”
她像是活在他体内的一束光,灼烧他的同时,又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别人说,他活成了光。
可他们不知道,那光从来不是为了别人。
那光是他用尽全身力气,在漫长的黑夜里,守着她,点燃的。
只是后来,他再也不是谁的太阳了。
“如果她真的爱你,怎么会让你这么痛?”
沈彻再次踏进学校,是在那个深秋的午后。
他被邀请参加一场青年创作讲座,主题是——“用作品讲述情感。”
阶梯教室里的光很柔和,天色将晚,窗外的银杏叶摇曳,影子在墙上晃动得像溃散的时间。
投影幕上,正循环播放着他的代表作《那一束光》的局部画面。那束光穿过病房窗户,洒在一个模糊却温柔的剪影上,画面干净、温暖,却带着藏不住的孤独。
讲座的前半程,沈彻回答了许多问题:技法、构图、配色、灵感来源……他一直很克制,很礼貌,也很平静。
直到那个女生举手。
她穿着浅蓝色毛衣,手有些紧张地捏着提问卡,声音一开始还有些颤抖,但眼睛里闪着真挚的光:
“我……我很喜欢你那幅画。真的,很打动我。尤其是你说的那句——‘她教会我坚持’。”
沈彻听着,微微点头,眼神沉静。那句话他记得,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她教会我坚持。”
可她接下来那一句,却如一道冷风,猛地穿过他的胸腔:
“但……我一直在想,如果她真的那么爱你,为什么要让你一个人活在痛苦里?她为什么不再多坚持一点?”
那一瞬间,教室仿佛凝固了。
四周的空气像是被抽空,只剩下投影机的轻响,在这个问题的缝隙里嘶嘶作响。
女生没有恶意,她的表情甚至还带着一点疑惑与真诚的惋惜:“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拼命活下去。就算只有一天,也要陪你走完。”
她是真的在疑问,也是真的在为他难过。她只是——无法理解死亡这种无法“努力”的终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