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德太妃的口头承诺,也相当于是已经得到了谢家的支持。
姜宛亦想要谢家的支持,自然不仅是因为谢家是百年世家大族而已。谢家是德太妃的母族,也就是荣安长公主的后盾,尽管当时荣安长公主被逼和亲时,谢家人并没有帮自己的家人做任何事,可以后荣安长公主要成为自己的助力,就不能是孤身一人。
谢家若成了长公主的依靠,真心有多少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明面上能过得去,相互利用也不是不可以的。
此外,姜宛亦也是有别的打算的。谢家虽说没落了,可到底在宫中还有人,一旦他们有了明确的态度,那么那些同样没落或摇摆的世家也会开始抱团,他们会认为支持小皇帝是正确的选择。
之前姜宛亦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告知父亲安国公后,安国公第一时间找了苏太师并得到了苏家的支持,当时就已经有不少官员开始对小皇帝有所改观了。
所以姜宛亦确定,拉拢一些特定的世家官员,绝对是有用的。
而闻楚那边,除了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其他不过都是些乌合之众,否则有怎么会胆大包天到挑战皇权呢?
即便如今皇帝年纪小,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有这么多人在支持着他,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好的。
而德太妃在向姜宛亦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就找了个理由,要给先帝和新帝祈福,就去都城城郊的定国寺住了几天。
德太妃自然不可能是自己独自出门的,除了身边的李嬷嬷之外,姜宛亦还安排了不少侍卫宫女随行。另外还特地去谢府颁了道旨意,让谢家的大夫人和几个嫡女一起随行陪同。
谢家人虽然没什么本事,可不是傻的,太后特地颁布了这个旨意,怎么会是心血来潮?再加上他们公主外甥女参加科举要当女官这事,谢家大爷和其长子就借着送人的由头也一起去了定国寺,见到了德太妃。
德太妃在宫中这么多年,早就比自己这兄长还要沉稳了,没有一句话是明说的,却字字句句都在暗示要让谢家支持小皇帝。
“陛下新帝登基,我这做长辈的没有什么能做的,只能替孩子来这定国寺为国祈福。别看他年纪小,却是个好孩子,愿意相信自己的兄姐,给他们一个机会。以后瑶瑶若成了女官,太后也是会好好带她的,我们谢家的日子……很快也会好起来了。”
话说到这,谢家的爷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两个人寒暄完告了辞,便回家商量去了。
三天的考试结束,姜宛亦又亲自去接了荣安长公主回来,并说了德太妃去定国寺的事情。母亲在寺庙祈福,荣安长公主也没有自己回宫享福的道理,听罢便要让姜宛亦叫马车直接送她去定国寺。
姜宛亦也是被她这幅样子逗笑,“我倒是不介意送你去,只是你这样去了,怕是要吓到德太妃的。”
尽管已经给了特殊照顾,但是十几年的养尊处优还是让荣安长公主不是很喜欢考院的日子。这会儿不仅身上因为没地方洗漱有些邋遢,眼睛下面也是一圈青黑。
“先回去好好洗个澡,睡一觉。你若真的要去,我明天安排人送你,莫要让你母亲担心了。”
荣安长公主被姜宛亦说服了,也就没有坚持了。
回宫后,荣安长公主就好好给自己清洗了一遍,换好干净的衣服,姜宛亦也让人安排好了一桌丰盛的菜,带着小皇帝一起提前吃了晚饭。
或许真的是太累了,荣安长公主吃完倒头就睡了,一直睡到第二天巳时才醒,才急急忙忙垫了垫肚子出门去了。
荣安长公主这一走就是十来天,还是恩科的名单出来了,姜宛亦才去定国寺把人喊了回来。德太妃自然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跟着一起回来了。
因为晋王和荣安长公主并不参加殿试,所以这次恩科会试就先拟定了一次排名,也是作为考生们的奖励依据。
两位殿下的名次虽然朝中官员们都有了心里准备,但是却没有想到能够这么高。
因为先帝子嗣不丰,只有荣安一个公主,所以她幼时起就是跟着两个兄长一起上课的,接受的也是皇子教育。而晋王更是这么些年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水平,不想太过显露自己,这次成绩更是让人意外。
恩科录取二十人,晋王得了第二名,而荣安长公主则是十七名。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十五个人能获得当初礼部拟定的附加奖励,而能得到苏太师辅导的人,也就只有一人!
而这样的结果也让考生们大为不满,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定是朝廷弄虚作假,放榜处一时间闹了起来。
好在这一切姜宛亦也早就猜到了,自己和小皇帝身在皇权的顶点都一样遭受了那么多的质疑,不明真相的百姓和考生们怀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饶是有所准备,让放榜处的考生们住口还是废了不少功夫。
放榜官员拿出了晋王和长公主的答卷,不仅是策论的卷子,而是所有题的答卷都拿了过来,好几张纸的考试原卷就这么直接贴在了会试皇榜的下面。
“朝廷不至于为了区区这些银子故意抬高两位殿下的名次,他们究竟答得如何,大家不妨自己亲眼一看。若还是有不信的,上头这二十位考生以后定然还有机会接触到两位殿下,他们有多少本事,你们早晚能亲自体会的!”
很多人看了两人的卷子后,都不再有异议了,剩下的人即便有什么别的想法,也不敢再提。毕竟他们没考上的才是大多数,若是为了十两二十两银子影响了未来的科举之路,那才是划不来的。
而放榜当天,晋王和长公主是在早朝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名次。晋王是毫不担心自己的,倒是荣安长公主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担心了一晚上,还是小皇帝偷偷给自家皇姐告密,才让她参与早朝的时候安了心。
十七名也是荣安长公主自己没有料到的,她甚至怀疑过是不是批阅卷子的官员故意抬举自己了。
但姜宛亦却说了句,“那帮家伙不故意降低你的名次都不错了,怎么会抬举你呢?总不能是为了多省出几十两银子吧?”
早朝时宣读了两人的排名后,不少没有提前得知情况的官员都震惊不已,尤其是晋王竟能得到第二名。
只是这件事除了礼部尚书郑大人只有小皇帝和姜宛亦知情,当初评完分的卷子给小皇帝了,原本晋王凌璟珩才应该是第一。但是三人一致认为,若是真的让晋王得了第一,未必是什么好事,这才故意压了他一个名次。
事后,小皇帝也叫了晋王单独解释了这件事,好在晋王也是个通情达理的,本就不是为了跟人争第一去的,只要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第一还是第二都区别不大。
晋王和长公主的考试成绩出炉,接下来就是要准备殿试的事情了。殿试的时间在放榜的十五日后,晋王是要入朝为官的,所以他的官职也将会和这批新晋官员一起定下来。
这也是因为吏部暂时没有时间给晋王单独服务,所以才暂时搁置了。小皇帝自然是要支持自己的皇兄,便直接在早朝时允许晋王这段时间可以到各部学习了解,看看有什么自己感兴趣的。
这话就差没说所有的官职让晋王随便挑了。
相比晋王,荣安长公主的安排就简单得多了,这事甚至都不需要吏部出面,只需要姜宛亦自己查阅一下历朝女官的案例,给荣安符合规制的安排就可以了。
甚至荣安身为长公主,本身就是相当于藩王的地位,超一品品阶,不过是在后宫做女官,即便是没有这次的科举,也是完全可以的。她和晋王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挺直腰杆,才陪众人一起经历了这一遭的。
东凌国内宫本身也就有内官制度,只是二十四司各自独立,部分男女,负责基本都是年纪大的公公或者嬷嬷,鲜少有额外的女官。甚至在先帝时,因为后宫并不充盈,削减了各司的人员,于是有些公公嬷嬷就会一个人分管两个甚至更多司。
姜宛亦既然让荣安长公主来当了女官,就不可能是只管几个司而已,自然是所有的人她都能管。
姜宛亦也是翻了不少卷宗,才找到了东凌国刚到三代皇帝的时候,内官等级是十分完善的,那会儿还是六局一司,二十四司为六局分管,而那一司则是宫正司,主掌宫内监察法令,相当于是后宫的执法和司法衙门。
宫正司的存在正是姜宛亦想要找的,作为长公主,太后的左右手,宫正司的最高女官则是宫正,有权执掌监督内宫的一切事物。
等确认好之后,姜宛亦便将给荣安长公主的岗位安排报给了礼部。
有了宫正司的重新建立,这也方便了姜宛亦以后在宫中继续增加自己可信的人手,当然这一点她不会这么早就暴露出来。
前朝后宫的官职都是参照不同朝代混合改良的,大家不要深究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会试排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