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蛮多读者不喜欢在对话之间有场景描写的,一部分人是觉得打碎了长段的台词,读起来很烦。
我个人写文时如果在对话之间插入场景描写,绝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想要还原人物感官感受(不论成功与否,这里只是说明意图),以及调整文字节奏。
这里可能涉及到每个人对“真实”的理解有所不同的问题。以前跟不写文的朋友聊天时,偶然谈起过如何写出“真实感”,当时我是这么对朋友说的:假设现在要写一个房间,你可以有很多种写法,主要分作两大类,一类是模糊角色视角,尽量站在上帝视角详细地写这个房间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摆设等等,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都可以;还有一种写法,是以角色视角描写,这个人走进房间看到了什么——ta看到的东西取决于ta个人的特征、习惯和当下的情形,比如一个观察力强的人一定比一个粗心大意或者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看到的东西更多,一个急匆匆进来找人的人肯定比一个悠闲自在进来参观的人看到的要少,一个热爱传统图纹的人肯定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房间的装饰而不是书本上。我个人比较喜欢后面一类写法,即通过人物特有的感受来提现“真实”,即比起“客观真实”,我更喜欢写“主观真实”,这种“主观真实”就包含“感官真实”或者说“感官感受”。
而人物对话间的感官感受为什么会涉及场景描写呢?因为我觉得有的人在对话时,并不仅仅是全神贯注地对话。人物可能因为对话题或者对话人的情绪而“心不在焉”,而一旦心不在焉,就会下意识转移注意力。比如一个不服气的人挨训,训他的人说得唾沫横飞,挨训的却可能垂着脑袋“兴致盎然”地观察自己球鞋上的污渍,甚至开始回想这块污渍是怎么来的——也许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没听进训斥,也许他听到了却并没有将情感专注于此(因为他在分神回想这块污渍的来由),也许他只是装作看东看西来掩饰自己的不耐烦……不论如何,他的感官和思想是与当下正发生的场景处于“分离”状态的,可能完全分离,可能半分离,可能看起来分离却没有分离。所以同样是挨训,他可能盯着鞋内心毫无波动,可能等训斥结束已久才突然觉得鞋上那块污渍变得很可怜,也可能明明把那块污渍的各个细节看得如此清楚,却突然对训斥自己的人破口大骂。我想还原的就是这种微妙的感官感受,不是直接写一个人如何喜怒哀乐,而是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正试图与当下境况搏斗的过程,这就是我理解的“真实”。
而有的读者不喜欢这样的写法,可能是因为作者笔力不行,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可能是因为读者想看的是情节而非人物感受,也可能是因为读者偏好更快的故事节奏……总之,每个人需求不同,理解不同,感受自然就不同。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没什么好分高低的,只要不是明显看得出作者敷衍瞎写,或许也可以稍微多一点理解,觉得不对味也好及时止损。读书还是读得快乐最重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