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业大吉

她的回复一如既往的毒舌,充满了理科生特有的、不加掩饰的智商优越感和对世俗的嘲讽。果不其然,这条回复如同在滚油里滴入了一滴冷水,瞬间引爆了整个帖子。

“我靠!‘真相只有一个’这个杠精又来了!能不能闭嘴?”

“就是!什么都用科学解释,你的人生还有没有一点神秘感和敬畏之心了?”

“我姥姥的姥姥就说过,那就是没能去投胎的小鬼在闹,要在家门口摆碗清水,放双筷子,烧点纸钱的!你不懂就不要乱说!”

“最后一句扎心了……我感觉被内涵到了。”

“真相只有一个,我看你是‘脑子只有一个’吧!滚出我们灵异板块!”

顾乡对这些充满了情绪化宣泄的评论视若无睹。她端起手边的咖啡,浅啜一口,微苦的、带着烘焙香气的液体滑入喉中,让她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敬畏?她当然敬畏。她敬畏的是宇宙中颠扑不破的物理法则,是数学模型中严丝合缝的逻辑闭环,是人类大脑皮层下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交织出的、那片比任何深海都更复杂、更深不可测的意识海洋。

至于鬼神……不过是人类在面对未知、恐惧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无力,寻找的一个廉价、方便、且能带来集体认同感的借口罢了。

她滑动鼠标,继续往下看,像一个批改作业的老师,冷眼审阅着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充满了想象力的错误答案。

一个ID叫“忧郁小王子”的用户发帖求助:《高能预警!我好像用手机拍到了我过世三年的爸爸的鬼魂,他就站在我妈妈的身后,表情看起来好悲伤!这是不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帖子下面附上了一张极其模糊、噪点巨大的照片。照片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厨房做饭,而她身后的玻璃窗上,隐约有一个男人轮廓的倒影。

顾乡毫不留情地再次出手。

【回复:首先,建议你下次想念父亲的时候,换一部像素高一点的手机,至少不要低于八百万。其次,建议你了解一下摄影中的“二次曝光”和“慢速快门”可能导致的影像重叠原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有没有想过,你妈身后那个,可能不是你爸,而是你王叔叔?毕竟,从这个轮廓看,发际线比你爸当年要高不少。】

帖子下方瞬间哀鸿遍野,楼主更是连发了十几个“你胡说”的表情包,但很快就心虚地删帖了。

顾乡面无表情地刷新页面,寻找下一个“病人”。

《救命啊!我女朋友最近天天晚上说梦话,说的都不是她自己的声音,像个老头子!我好害怕,她是不是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附身了?》

【回复:建议带你女朋友去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挂个专家号,全面检查一下是否存在“异睡症”或“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可能。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更简单、也更悲哀的可能性——她只是单纯地在梦里用家乡方言骂你,而你,恰好听不懂而已。】

顾乡这位心理学博士,一边冷酷无情地敲碎着网友们关于灵异世界的廉价幻想,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给这些潜在的“客户”们分门别类,贴上标签:群体性癔症、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睡眠瘫痪症、特定环境下的集体潜意识投射……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匪夷所思、足以吓破胆的“灵异事件”,在她那颗被无数专业知识武装到牙齿的大脑里,不过是一道道等待被拆解、分析、并最终被命名的心理学或生理学谜题。

而她,就是那个最顶尖的解谜人。当然,解谜是要收费的,而且费用极其不菲。

毕竟,比起让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告诉你“你这是由于潜意识压抑导致的躯体化症状”,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一个穿着棉麻长裙的“大师”指着你的鼻子说“你这是被怨气缠身,煞气入体了”,并为此心甘情愿地支付一笔高昂的“香火钱”。顾乡深谙此道,并乐于利用这一点。

她关掉吵吵嚷嚷的论坛,熟练地点开一个需要三重密码才能打开的加密文档。文档的标题,是她整个职业生涯的核心秘密。

【研究课题:关于“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在极端情绪环境下的物化表现及神经学基础探究。】

【核心研究对象:家族遗传性“感知”能力。】

【能力描述:可被动接收并解析特定物理范围内,生物体(目前仅限于人类)因强烈情绪波动而产生的“信息场”。该信息场以“通感”(Synesthesia)形式被感知者接收。具体表现为:】

【- 视觉通感:可“看见”情绪的颜色与形态。例如,愤怒通常呈现为灼热的、不规则的红色烟雾状;悲伤呈现为冰冷的、缓慢流动的蓝色水汽状;恐惧呈现为粘稠的、不断收缩的灰色凝胶状;而谎言,则呈现为细小的、漂浮在空气中的黑色尘埃……】

【- 嗅觉通感:可“闻到”附着在物体上的、与强烈记忆相关的情绪气息。例如,从一枚旧的订婚戒指上,能“闻到”属于它主人当年那份带着微甜气息的喜悦,以及后来那股带着铁锈味的遗憾。】

【- 味觉通感:在面对极端的、指向性的恶意时,感知者的味蕾会产生相应反馈。例如,一个凶杀案现场残留的、针对受害者的纯粹恶意,可能会让感知者的舌尖泛起类似电池漏液的、强烈的苦涩金属味。】

【当前阶段研究目标:通过主动接触并处理不少于100个“极端情绪压力样本”(即社会学定义下的“灵异事件”),收集高浓度情绪信息场的数据,建立可量化的分析模型,尝试找到其与神经元活动、脑电波频率、甚至量子纠缠之间的关联,并最终实现对该能力的“主动控制”与“精准解读”。】

【当前研究进度:样本 2/100。】

【备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搞钱是第一要务!那台二手的脑电图仪已经出现了超过百分之五的误差,必须尽快更换!导师推荐的德国最新款眼动追踪仪报价两百三十万,简直是在抢钱!】

顾乡长长地叹了口气,烦躁地揉了揉眉心。她那两个听起来光鲜亮丽的民俗学与犯罪心理学博士学位,几乎耗尽了父母一生的积蓄。她的博士生导师,国内认知心理学界的泰斗,倒是对她的研究方向寄予厚望,称之为“足以改变现代心理学认知边界”的伟大课题。

但伟大的前提是,她得有钱。没钱,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她这个骨子里刻着“唯物主义”和“科学至上”的顶级学者,不得不下海,屈尊降贵地伪装成一个装神弄鬼的“神婆”,用一些半真半假的民俗概念,和一大堆心理学的小把戏,去包装自己那套昂贵得离谱的心理治疗方案。

这不丢人,顾乡不止一次地这样告诉自己。用魔法打败魔法,是最高效、也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途径。用人们最愿意相信、最愿意付费的方式去治愈他们,顺便为伟大的科学研究赚取一点微不足道的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她正这样试图说服自己,咨询室那扇由一整块柚木打造的、厚重得如同银行金库大门的实木门,被“砰”的一声,极其粗暴地从外面推开了。

一个西装革履,但头发凌乱、面容憔悴的中年男人,带着一股浓重的、混杂着顶级古巴雪茄、昂贵古龙水和廉价恐惧的复杂气味,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

顾乡缓缓抬起眼,清冷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一瞬间,她的世界,再次变得与众不同。

她“看”到,一团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代表着“惊恐”的灰色雾气,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蠕动的茧,正紧紧地包裹着这个男人。而在那片翻腾的灰雾之中,还夹杂着几缕不易察觉的、代表着“心虚”与“谎言”的黑色尘埃,如同附骨之疽,顽固地黏在他的眉心。

顾乡的嘴角,缓缓地、缓缓地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看来,今天的开业礼,要比预想中来得更早、也更丰盛一些。

第三个“极端情绪压力样本”,主动送上门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地球人可以娶星际老婆吗

伏藏师

鬼片世界的僵尸邪童

无趣的白月光

重燃2001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心理学女半仙
连载中爱吃瓜的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