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顾医生望闻问切:古老技艺的现代应用
导管室的自动门缓缓闭合,将外面的喧嚣与内部的紧张隔绝开来。无影灯下,沈聿珩全神贯注,手上的导丝、导管如同她意志的延伸,精准地游走在脆弱致命的血管之中,与死神争夺着时间。
抢救室里短暂的交锋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顾清涵轻轻吐出一口气,指尖还残留着行针时细微的触感。她收起剩下的银针,仔细消毒放回针盒。一位急诊护士好奇地凑过来,小声问:“顾医生,刚才那几下……真神了!血压一下就稳住了点。”
顾清涵温和地笑了笑,解释道:“只是应急固脱而已。患者心阳暴脱,危在顷刻。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涌泉穴引气归元、温煦肾阳,人中穴醒脑开窍、升阳救逆。三穴合用,能在短时间内振奋阳气,为沈主任他们的手术创造稍好一点的条件。但根源还在堵塞的血管,最终要靠他们。”
护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
这时,之前陪同心梗患者来的家属——一位看起来是患者女儿的中年女性,红着眼睛找到了顾清涵。
“医生,医生……刚才谢谢您!我爸爸他……”女人的声音哽咽。
“别太担心,沈主任是国内顶尖的心外专家,她正在全力救治。”顾清涵轻声安慰,引导她到旁边相对安静一点的区域,“您父亲平时身体怎么样?有什么基础疾病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最近有没有特别劳累或者情绪波动很大?”
她没有立刻去看各种仪器报告,而是遵循着中医最传统的方式——望、闻、问、切。虽然此刻无法切脉,但前三个方面同样重要。
女人擦了擦眼泪,努力回忆:“我爸爸有高血压好多年了,一直吃药控制着。血糖好像有点偏高,但没到糖尿病的地步。他……他最近为了家里一件事挺着急上火的,这几天总说胸口有点闷,没太当回事,以为是累着了……都怪我,没早点催他来看……”
顾清涵仔细听着,观察着家属的面色和情绪状态,同时留意着她话语里的信息。
“着急上火,情志不舒,气机就容易郁滞。胸口闷痛是征兆,可惜忽略了。”顾清涵语气带着一丝惋惜,但更多的是引导和宽慰,“现在发现还不算晚。等沈主任手术结束,血管通了,后续的恢复调理也很关键。特别是情绪上,要让他宽心,不能再着急了。”
她又问了问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家属一一回答,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将父亲生活的细节尽可能详细地告诉这位看起来让人安心又温柔的医生。
顾清涵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初步勾勒着患者整体的体质状况:肝郁气滞,日久化瘀,加上素体 probably 痰湿内蕴(基于高血压和高血糖倾向),此次因情绪诱因,导致瘀血闭阻心脉,发为真心痛(心肌梗死)。
这些判断,并非仅仅依赖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报告,更是通过观察患者当时的面色、神态、听家属描述的既往史和诱因,综合得出的“证候”诊断。这是中医思维模式的体现,着眼于整体和功能状态,而非单一的病灶。
期间,有护士拿来患者的初步血液检查报告和更详细的心电图。顾清涵接过来,认真地看着上面的数值和图形——她并非排斥现代科技,相反,她认为这些是重要的参考,可以帮助她更全面地了解病情,甚至验证或调整自己的中医判断。
她能看懂心电图显示的大面积心肌缺血损伤,能明白肌钙蛋白飙升意味着什么。中西医在她这里,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参照的不同维度视角。
时间在等待中流逝。导管室的门终于再次打开。
沈聿珩率先走出来,摘下口罩,脸上带着手术成功后的疲惫与一丝放松。她看向焦急迎上的家属,语气平稳却肯定:“手术很成功,堵塞的血管已经打通了,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了。后续需要送CCU(心脏监护室)密切观察。”
家属喜极而泣,连声道谢。
沈聿珩的目光越过家属,落在了稍远处的顾清涵身上。顾清涵也正看着她,眼中带着询问和关切。
两人视线交汇。
沈聿珩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眼神里之前的质疑和冷硬,稍稍融化了一些,掺杂进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和思考。
她亲眼看到了监护仪上数值的变化,无法否认那几根银针在关键时刻起到的微妙但关键的作用。这挑战了她的认知,却也勾起了她作为一名顶尖医者的好奇。
这个中医科的顾医生,似乎……有点不一样。
而顾清涵也从沈聿珩的眼神中读到了态度的细微转变。她微微一笑,心中并无得意,只有一种对于医术被认可、尤其是被一位顶尖西医同行初步认可的欣慰。
古老的“望闻问切”在现代急诊室里,第一次与冰冷的仪器数据并行不悖,并展现了它独特的价值。
两位医生的第二次对视,少了些剑拔弩张,多了份无声的、基于事实的初步尊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