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朝廷(一)

孟诚始终相信,攘外必先安内。他在很久之前就认为,徐风最大的隐患是那些封王。这些坐享封邑的王侯就像寄生在徐风这棵大树上的巨瘤,日复一日地吸食着徐风的钱财人力,任主干一天天孱弱。大王意识不到这些封王的危害,在他看来,这都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叔叔伯伯,都是自家人。

他效仿先祖,把自己成年的四个儿子也封了出去,岳丞相在封地的选择上使了手脚,使这些王子无意中对叔伯王形成制衡之势。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五个叔伯王中有三个已经死去,由他们的儿子接替了王位。

孟诚知道,无论是王子还是叔伯,这些封王最终都会对龙椅上的天子形成威胁,因为他们的关系会随着代际越来越疏远。人心易变,一旦龙椅上的人镇不住这些封王,徐风就会大乱。

但是,要铲除这个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何其困难。去年削掉的两个封王带来的收益经过这场战争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战争也带来了另一个转机,即可以追究那些封王不出兵的责任。

当然,不能追究全部的封王,否则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造反的。孟诚想从那个领地最小辈分又最低的封王入手,将他削为侯爵。之后,再找由头削掉另两个封王的帽子,一旦没了王号,他们和其他贵族的差异就没那么大了。

办成这件事的前提是不再打仗,否则朝廷绝不敢和封王撕破脸。但在议和的过程中,孟诚感到了一种不祥的征兆。渐渐地,他对议和有些不抱希望了,虽然他还在努力。

孟琅发火时,孟诚心中十分痛苦,因为二儿子说的一切都很正确:集结军队,填充边关,乘胜追击,杀了长明太子——如果国库不是如此空虚,如果朝廷西面和北面没有压着三个封王,兴许他们就能那样做。可事实是现在的徐风就像一个座快要倒塌的高楼,修修补补尚来不及,哪里还有余力去盖新屋呢。

所以,他让孟琅去帮岳丞相。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了两条路,他选择讲和,岳相选择备战。既然孟琅不愿意帮他,那么就让他去帮岳丞相吧。

丞相府依旧公务繁忙。目下,岳丞相正忙着将五关附近县城的百姓迁过去,这是补充兵源的最好方法。

徐风的军队来自军户,与普通百姓不同,这些人家世代为兵,妻子由官府配给,生活费用亦由官府发放。由于军饷不足,许多军户无以为生,想方设法地逃离原籍。空出来的军户没有补上,将军们为了多领些钱,也不上报。于是,边防的空缺越来越大。

如果将附近百姓迁过去,这些军户自然就补上了。岳丞相想的不错,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他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军户空缺,五关的将领起初都瞒着不报,这次战争过后却争先恐后地往上报往多里报,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其次,他也弄不清周边县城究竟有多少人。按规定,记载人口的黄册每年都要更新,可有的地方的黄册已经二十年没变过了。这二十年间,生老病死走迁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黄册上还是那个老数字。

最后,那些小县城的长官纷纷上书诉苦,说要是把这么多人迁走,他们手下根本就没多少人了。要是这样,还设置县城干嘛呢?其实他们是害怕人少了能收的税就少了,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实边的事推到别处身上。种种原因加起来,使得实边的工作分外艰难。

实边虽然进展缓慢,岳丞相却毫不气馁。他抓紧干了另几件大事。

他一是说服了徐风王对封地征边防税,这种税实际上是把战争的费用分摊到了王侯头上,而且将成为固定税务。他二是让岳安国上报了一批有功的将士提拔,同时又罢免了许多无用的官吏。这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弹劾他的奏折顿时雪片飞来,不过,它们全得通过丞相府传给徐风王,所以岳丞相把它们都压了下来。

孟琅的工作就是替岳丞相阅读这些机密的奏折,将它们分成几类。这些奏折跟他之前处理的孟诚的奏折截然不同,毕竟各国使臣的往来文书总要顾及国家的颜面,而这些奏折却不需要那样文质彬彬。

孟琅在这些奏折中看尽了人世百态,他这才发现绝大多数官员都渴盼议和。岳丞相的陟罚臧否,在他们看来不仅是培植党羽,讨伐异己的举措,更是阻挠议和阻挠国家安宁的大逆不道之举。

有一位大臣是这样写的:

“夫议和之际,竟调兵遣将,移户实边,此无异于宣战矣。如此,敌安敢和?敌不和,军队虚耗无日,百姓怨声载道,国家不堪忍受矣。且陟罚屡动,百官不安,恐不利于朝廷根本。夫以丞相之高德,必不忍劳民伤财,再添战乱,愿丞相亲贤远佞,惦念生民,体恤百僚......”

这本含沙射影的奏折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即孟家和岳家的婚事。

这门婚事原本无可指摘。孟三公子与岳小姐年龄相仿,门当户对,当为美谈。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这两家的权势膨胀得太大了。战争刚开始时,许多人觉得长明不可战胜,没一个人敢出去领兵,但战争一平息,他们却立刻忘记了早先的恐惧,开始埋怨自己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他们感到孟家和岳家一定是合计好了,孟璋肯定给岳家递了秘密情报,使得岳家和孟家都全力支持战争,还把自己的儿子都派了出去。他们开始考究这两家的种种不当,比如孟诚未禀告大王就让孟琅顶替自己的位置啦,比如岳安国私自驻扎江县啦,比如孟璋偷了信关所有的箭啦......

他们夸大其词地说:虽然那场奇袭是取得了胜利,可要是所有仗都这么打,不就完蛋了吗?

两家之中,却是岳度时最受挞伐。岳家长期霸占相位,早让许多人看不惯了。首先,实边无疑是劳民伤财的事。第二,对封地征税坏了祖宗之制,寒了宗室之心。最后也是最为人口诛笔伐的是,岳丞相在提拔贬黜官员时怀了私心。他提拔上来的都是他儿子的手下,他贬斥下去的都是和岳孟二家毫无关系的人。

孟琅看到这些奏折,既震惊,又恐惧。要是大王看到这些折子,后果定不堪设想!幸好大王大约从三五年前起便不再上朝,只让三公九卿在固定的时间去他的宫殿汇报政务。而这些人中,没人被岳丞相贬黜。除此之外,徐风王也十分信任岳相,这位老臣从他还是太子时就一直辅佐他,是当之无愧的帝师。

然而,倘若有人闯入宫中,恐怕大王还是会知道这些事的。孟琅向岳丞相表露了担忧,但这位老人头也没从公案上抬一下。

“不必管它们。”岳丞相淡淡地说,“以前反对我的人比这可多多了。”

孟琅想起,岳丞相早年曾做过一件荒唐事,他试图削掉一些贵族的爵位。听说,那时甚至有人想刺杀岳丞相。最后,这件事因反对者甚多而不了了之。

顿时,孟琅对这位老人更敬重了,但这不能抵消他对岳安国的厌恶。他忘不了岳安国曾想放任孟璋战死,而且他偏执地认为孟璋最后的死也跟他脱不了干系。他跟廣野的其他朋友也疏远了,从前他们凑在一起读书练字喝茶聊天,现在孟琅却对这种游手好闲的日子深恶痛绝。

甚至,他看见以前他那些朋友们红润的脸庞和厚实的皮袄时,心脏便止不住地痛苦地抽搐起来。他想起了大哥黝黑的瘦脸和士兵们冻肿了的手脚,故而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辅佐岳丞相的工作中。岳丞相对孟琅也很是赏识,除了在公署工作,他也会常常邀请孟琅来自己家。

孟琅欣然赴约。兄长战死的痛苦在日复一日忙碌的工作中渐渐淡去,然而,此时他却遇到了新的问题,那是有关他弟弟孟琼的。

这一年多以来,孟琼的脾气变化很大。他进了朱营后就不怎么回家,孟璋的死似乎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让他愿意回来住了。但碰到孟琅,他从来没好脸色。一开始,孟琅以为他是气愤于自己的颓废,可他重新工作后,孟琼却更加阴鸷不安了。

他常常拿一种阴郁的眼神盯着孟琅,当孟琅察觉时,他又立即转过头,大步地走开。他还常常和孟瑗争吵,好几次他们差点像小时候一样打起来,最后孟瑗干脆搬到了另一个很远的院子。

孟琼却没因此安分些。他在朱营没命地操练士兵,那些士兵稍有过错他就大吼大叫。有个下官受不了他的脾气,就给徐风王上了封折子。他知道奏折肯定会被孟琅看到,所以他故意在里面痛骂了孟琼一顿,把他干的那些事全抖了出来。

孟琅立即意识到孟琼举措的不妥,他统领的可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多少有一官半职的贵族子弟!孟琅思考再三,决定找孟琼谈谈,对方却叫他别多管闲事,态度十分恶劣地把他赶出了门。

孟琅这才察觉到弟弟对自己怀有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强烈的敌意。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很想找孟琼问个清楚,可孟琼有意躲他,再加上孟琅也很忙,双方便老是碰不到面。不过,在孟府之外,他们倒在一个地方常常碰见。

那就是孟琼未来的丈人家,岳家。

谢谢第85、85、87、88位收藏的朋友。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大家长大成人后,都能够重新给予自己童年。我总觉得小学毕业后就没有了六一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分明从那时起需要更多的快乐,而我们却再没有那样一个专为快乐而存在的日子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4章 朝廷(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无双

最奢华的旅程

神御

帝星册

宁*******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幸识君
连载中某不知名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