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落根坡,傍晚总能吹起带着凉意的风。林墨刚把第三章《青雾绕坟》的结尾校订完,手机就响了,这次不是刘道长,而是落根坡村支书老周。
“小林记者,你快来看看吧,村东头那口老井,闹邪了!”老周的声音带着慌促,背景里还能听见几声狗吠。
“老周叔,您别急,慢慢说。”林墨安抚道。他知道那口老井,据说是清朝道光年间挖的,井口是整块青石雕的,井壁爬满了青苔,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喝这井里的水长大,后来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井就闲置了,只在逢年过节时,村民会去井边烧点纸,算是“敬井神”。
“这三天了,每天后半夜,井边都有‘吱呀吱呀’的打水声,像是有人在摇那个老辘轳。”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昨天晚上我壮着胆子去看,离着井还有十几步,就看见井口飘着个白影子,手里好像还提着个水桶,我一喊,那影子就没了!”
林墨心里一动,这场景倒像极了玄学里说的“魂借物显”。他挂了电话,立刻联系刘道长,两人约在村口的小卖部碰面。
等林墨赶到时,刘道长已经坐在小卖部的门槛上,手里拿着个罗盘,眉头微蹙。“老周说的那口井,是落根坡的‘水脉眼’。”刘道长见他来了,开门见山,“这地方的‘气’,一半靠土,一半靠水,井通着地下河,是魂气流通的通道。”
两人跟着老周往村东头走,夜风吹过玉米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在背后跟着。老井就藏在一片老槐树林里,月光洒在青石雕的井口上,泛着冷幽幽的光。那只老辘轳孤零零地挂在井架上,木头已经发黑,绳槽里还缠着几缕朽坏的麻绳。
刘道长从布包里掏出一张黄纸,点燃后绕着井口走了一圈,黄纸的烟没有往上飘,反而顺着井口往下沉,像是被什么东西吸了进去。“果然有‘气’困在这里。”刘道长蹲下身,摸了摸井壁的青苔,“这气不凶,就是带着股执念,像是在等什么。”
林墨想起村里的老人说过,老井在民国时期出过事。他转头问老周:“周叔,您知道这井以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老周想了想,一拍大腿:“哦!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民国二十六年,村里有个姓吴的教书先生,是外地来的,住在井边的私塾里。后来日本人打过来,他带着学生往山里跑,半路上被流弹打中了,尸体都没找着。从那以后,就总有人说,半夜能看见吴先生在井边打水。”
“吴先生……”刘道长念叨着这个名字,从布包里拿出三炷香,插在井口的石缝里,“吴先生,要是您有未了的心愿,就借着香火气,给我们个信。”
香刚点燃,井里突然传来“咚”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掉进了水里。紧接着,老辘轳竟然自己“吱呀”一声转了起来,虽然很慢,却看得清清楚楚。林墨赶紧掏出手机录像,这次镜头没有模糊,反而异常清晰,连辘轳绳槽里的朽木纹路都拍得明明白白。
“水是魂的媒。”刘道长看着转动的辘轳,缓缓开口,“吴先生是外乡人,在落根坡教书十几年,早把这里当成了家。他死在外面,魂找不回身体,就借着这口井的水脉,想‘回’到私塾里来。这辘轳转,是他在‘打水’——以前他教书时,每天早上都要到井边打水,给学生煮茶喝。”
林墨看着那口井,忽然觉得鼻子发酸。一个外乡人,把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落根坡,临终前却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借着一口老井,重复着生前的习惯,像是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黎明。
“那我们能帮他吗?”林墨问。
刘道长点点头:“他缺的不是水,是一个‘归处’。明天我们找块木牌,写上他的名字和生平,立在井边,再把他当年教书的私塾旧址清理出来,摆上他的牌位,让他知道,落根坡还记得他,这里就是他的家。”
第二天一早,林墨和刘道长就带着村民忙活起来。私塾旧址就在井边不远处,如今已经成了一片荒地,长满了野草。村民们自发地清理杂草、平整土地,老周还从家里找出了一块旧木板,让村里的木匠刻上了“民国吴先生之位”。
当木牌立在井边,牌位摆进清理好的私塾旧址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井里的水突然变得清澈起来,之前一直萦绕在井口的那股若有若无的凉意,也消失了。当天晚上,老周特意去井边守着,再也没听见打水声,辘轳安安静静地挂在井架上,像是从未动过。
林墨坐在井边,看着月光洒在井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他想起吴先生,想起那个在战火中消逝的身影,忽然明白了“落叶归根”的另一种含义——不是所有的“根”都在故乡,有些“根”,是扎在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的。
刘道长走过来,递给林墨一杯井水。“尝尝,这水现在甜了。”
林墨接过杯子,喝了一口,果然清冽甘甜,带着一股草木的清香。“刘道长,您说吴先生现在……”
“他回家了。”刘道长望着私塾的方向,眼神温和,“魂找到归处,气就散了,以后这口井,只会安安静静地躺着,像个老朋友。”
林墨在文档里写下:
科学能解释井水的化学成分,却无法解读那辘轳转动背后的等待。当吴先生的气借着井水传递执念时,他等待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个“家”的认可。落叶归根,归的从来不是血缘的牵绊,而是心灵的归属——只要这片土地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是异乡人。
他想起自己采访过的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他们有的在城市里打拼几十年,有的在异国他乡定居,可每当说起“家”,眼里总会泛起光。或许,他们心里也有一口“老井”,藏着对某片土地的眷恋,等着一个被记得的瞬间。
“小林,你看。”刘道长指着井口的青苔,“这青苔长得比以前旺了,是生气。”
林墨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井壁上的青苔绿油油的,像是被精心呵护过。他忽然觉得,自己的“玄学言论”,不仅仅是在记录故事,更是在为那些被遗忘的“根”,寻找一个被记得的理由。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井和私塾旧址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林墨知道,落根坡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次,又会是哪段被时光掩埋的记忆,借着某件旧物,诉说着关于“归”的心愿?
作者有话说
第四章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啦!吴先生的等待终于有了归宿,是不是很让人感慨?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老物件”,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评论区分享给我,说不定下一章,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它背后的玄学秘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