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名为《“看遍美好”执行清单&“新生”进度记录》的笔记本,成了苏晚溺水时抓住的唯一浮木。它冰冷、程序化,不带任何感**彩,恰恰适合她此刻无法承受更多情绪的状态。她像一个最严苛的士兵,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自己下达的命令。
“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哪怕味同嚼蜡,甚至吃完后会冲到卫生间干呕,她也强迫自己完成指标。
“每日户外活动≥ 30分钟。”——她选择在黄昏时分,沿着人迹罕至的校河慢走,戴着耳机,与整个世界隔绝,只完成“暴露在户外”这个动作。
“每日至少拍摄一张认为‘美好’的照片。”——她拍过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拍过傍晚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云霞,拍过图书馆角落里一本被遗忘的、封面斑驳的诗集。照片构图生硬,色彩寡淡,更像是一种机械的记录,而非发自内心的欣赏。
这些任务艰难却可控。唯独“交友”这一项,被她用红笔圈出,旁边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迟迟无法推进。那堵无形的情感壁垒,在她刻意封闭自我后,似乎筑得更高、更厚了。
(起:理性的抉择与“安全”的社团)
直到一周后,她在清理林哲留下的那份详尽分析报告时,目光再次停留在“潜在风险与制约因素”的第一条:“情感信任壁垒”与“过度防御性独立”。他用冷静的笔触在旁边批注了一行小字:“建议:从低压力、共同兴趣导向的社交场景开始切入,降低预期,将‘交流’本身视为一种能力练习,而非情感交付。”
共同兴趣……低压力……
苏晚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她打开电脑,登录了久未查看的学校社团联合会网站。网页上花花绿绿,各种社团招新的海报晃得她眼花缭乱。舞蹈社、音乐社、动漫社……那些需要高度互动和情感外放的社团,让她本能地感到窒息。
她的鼠标漫无目的地滑动着,直到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光影之间”摄影社。
摄影。
她最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尽管是机械的。这算是一种“共同兴趣”吗?而且,摄影某种程度上可以躲在镜头后面,用取景器去观察世界,与他人保持距离。这似乎符合“低压力”的要求。
这更像是一场基于林哲“战略分析”的、纯粹的战术行动。不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交友,只是为了完成“突破信任壁垒”这个该死的KPI。
她没有犹豫,直接点击了“线上报名”,并在备注里简单写下:“有一定摄影基础,希望学习交流。”然后迅速关掉了网页,仿佛多看一眼都会消耗掉她刚刚鼓起的全部勇气。
(承:第一次社团活动的窒息感)
摄影社的第一次线下活动,安排在周五晚上,学生活动中心的一间小教室。
出发前,苏晚在宿舍里磨蹭了将近一个小时。她换上了那件鹅黄色的连衣裙,化了一个淡妆,试图用这副精心雕琢的“盔甲”来掩盖内心的慌乱。镜子里的人影精致却僵硬,眼神里带着一种如临大敌的警惕。
她提前十分钟到达活动教室门口。里面已经传来隐约的谈笑声,她站在门外,手心里全是冷汗,心跳快得如同擂鼓。一种强烈的想要转身逃走的冲动攫住了她。
“多交朋友……”
林哲的声音如同紧箍咒,在她耳边响起。
她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虎口,疼痛让她稍微镇定。然后,她深吸一口气,如同奔赴刑场般,推开了那扇门。
教室里大约有二十几个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相机型号、镜头参数,或者分享着最近拍摄的作品。气氛轻松而热烈。她的闯入,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几道好奇的、探寻的目光。
苏晚感到那些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自己身上,让她浑身不自在。她迅速低下头,找了一个最角落、最不引人注意的位置坐下,将装着微单相机的背包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她的盾牌。
社长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大三学长,简单地介绍了社团章程和本学期活动计划。苏晚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她所有的感官都用来防御周遭陌生的环境和人群,精神高度紧张,如同拉满的弓弦。
自由交流环节开始。大家走动起来,互相展示设备,讨论技术。有人看到她独自坐在角落,试图过来搭话。
“嗨,新面孔啊?你用的什么相机?”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友善地问道。
苏晚身体几不可察地一僵,抬起头,挤出一个极其勉强的、近乎扭曲的微笑:“佳能……M系列。”声音干涩细小。
“哦,微单啊,便携性好。你喜欢拍什么题材?”男生似乎没察觉到她的异常,继续热情地追问。
“……随便拍拍。”苏晚垂下眼睑,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背包带子,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接续话题。她感觉自己像个 malfunction的机器人,所有的社交程序都已错乱。
男生又说了几句关于镜头选择的话,见她反应冷淡,只是点头,便也觉无趣,讪讪地走开了。
苏晚暗暗松了口气,后背却惊出了一层细汗。第一次尝试□□流,以失败告终。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和疲惫。
(转:意外的解围与镜后的世界)
就在她如坐针毡,考虑着要不要提前溜走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你的相机握持姿势很标准,以前系统学过?”
苏晚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亚麻衬衫、气质沉静的女生不知何时坐到了她旁边的空位上。女生手里拿着一台颇有年代感的胶片相机,笑容浅浅的,目光落在她因为紧张而下意识摆出标准握机姿势的手上。
这个问题不像之前那个男生那样具有侵略性,更像是一个基于观察的专业探讨。苏晚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点点。
“……没有,自己瞎看的教程。”她低声回答,声音依旧有些生硬。
“自学能成这样很厉害了。”女生笑了笑,晃了晃手中的胶片机,“我叫秦月,比较老派,喜欢玩这个。数码的那些参数,我反而不太懂。”
她没有追问苏晚的名字,也没有试图进行更深入的社交,只是自然而然地开始讲述她手中那台胶片机的历史,以及冲洗胶片时等待成像的独特乐趣。她的语速平缓,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苏晚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但奇怪的是,这次她没有感到那么强烈的压迫感和想要逃离的冲动。也许是因为秦月没有给她施加必须回应的压力,也许是因为话题始终围绕着彼此都感兴趣的“摄影”本身。
她甚至第一次,主动拿出了自己的微单,调出了最近拍摄的、那些被她定义为“任务”的照片,有些迟疑地递到秦月面前。
“拍得……很干净。”秦月仔细地看着,评价很客观,没有过度恭维,“不过,感觉缺少一点……温度。你好像在记录,而不是在感受。”
一句话,精准地戳中了苏晚的内心。她猛地抬起头,看向秦月。
秦月的眼神依旧平静,带着一种洞察的了然,却没有丝毫评判的意味。“没关系,刚开始都这样。试着忘掉技巧,用镜头去‘触摸’你看到的东西,而不是‘框住’它们。”
这次简短的、围绕摄影本身的交流,是苏晚今晚唯一没有感到窒息的时刻。
(合:微小的进步与漫长的前路)
社团活动结束,人群散去。苏晚最后一个离开教室,重新走入夜晚微凉的空气中。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硬仗,身心俱疲。
回到宿舍,她翻开那本笔记本,在“交友”项下面,极其缓慢地、如同刻字般写下:
·参加摄影社活动(1/1完成)。
·与至少一人进行非必要寒暄式交流(1/1完成,对象:秦月)。
·…
她停下笔,后面依旧是空白。
今晚算成功吗?她不知道。她依然觉得疲惫不堪,与人交流耗费的心力远超她的想象。那个叫秦月的女生,虽然让她感觉稍微舒适一些,但也仅仅止步于此。她没有任何想要进一步了解对方,或者交换联系方式的冲动。
林哲指出的“情感信任壁垒”依然坚不可摧。她只是在执行他的“建议”,完成他设定的“任务”。
但是,她毕竟走出了这一步。强迫自己置身于人群,强迫自己开口说话,哪怕笨拙,哪怕痛苦。
她拿起手机,看着今晚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是在活动间隙,偷偷拍下的秦月低头擦拭胶片机的侧影。窗外的灯光勾勒出她柔和的轮廓,神情专注而宁静。
这张照片,似乎比之前那些刻意的“美好”记录,多了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温度”。
苏晚将这张照片保存在名为“执行记录”的文件夹里。
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打破坚冰需要无数次微小的撞击。而下一次社团活动,她是否还有勇气推开那扇门?那个看似温和的秦月,又会是她漫长重建社交之路上的过客,还是可能的引路人?
悬念,如同夜色中微弱闪烁的星,遥远,却真实存在。她的改变,注定是一场与自己本性进行的、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命运洪流中不屈不挠、向光而生的女性的赞歌。献给所有在逆境中挣扎、不曾放弃希望的灵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6章 强制改变自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