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总监泼下的那盆关于“废墟”项目现实骨感的冷水,并未浇灭苏晚心中的火种,反而像淬火工艺,让那簇火苗变得更加内敛、坚韧。她将“废墟新生”暂时封存为长期目标,转而遵循“从最小、最基础的项目做起”的原则,凭借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和更加务实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接了两个预算更低、流程更简单的小型沙龙活动。
她像修补匠一样,严格运用新学的SOP流程表和检查清单,事无巨细,反复确认。这两个活动谈不上多出彩,但总算平稳落地,没再出大的纰漏。客户给出了“认真、负责”的评价,尾款也顺利到账。“晩哲工作室”的账户上,终于有了除林哲那笔“弹药”之外,真正由自己创造的、微薄的现金流。
这小小的成功,带来的不是骄傲,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确认感。她正在用笨拙却坚定的步伐,弥补着“系统性思维”的短板。
(起:蛰伏后的亮剑与精心打磨的方案)
就在她埋头于这些琐碎项目,几乎要将“废墟新生”深埋心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像一道微光,穿透了层云。
濠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了扶持在校生创业,准备联合本地几家文创机构,举办一场小型的“先锋创意项目交流会”,旨在发掘有潜力的新鲜想法。入选项目不仅能获得一小笔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在业内资深人士面前展示的机会。
苏晚看到通知时,心脏猛地一跳。
这不是她最初设想的、需要巨额资金和复杂审批的实体展览,而是一个“概念展示”的平台。风险可控,成本极低(几乎只需要制作PPT和陈述的精力),但潜在的曝光度和资源链接价值,却可能远超她之前所有的努力。
蛰伏的猛兽,嗅到了猎物的气息。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参选。而她要提交的项目,只有一个——“废墟新生”艺术策展概念。
这一次,她不再是仅凭一腔热血和粗略的构想。她调出了林哲那份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结合自己后续学习的案例和行业知识,以及陈总监的提醒,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呕心沥血地准备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废墟新生”主题跨界艺术策展概念提案》。
提案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第一部分:概念内核——阐述“于毁灭中寻找新生,于破碎中重构美好”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共鸣点,将其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时代精神隐喻。
第二部分:市场分析——引用数据,说明当前文化消费市场对差异化、沉浸式、具有精神内核体验的渴求,指出“废墟”主题的稀缺性和话题性。
第三部分:落地构想(虚拟)——以濠门西区拆迁工地为假想场地,用渲染图示意空间规划和艺术装置布局,强调“场地本身即是最大展品”的核心理念。
第四部分:风险评估与应对——主动列出政策、安全、天气等主要风险,并附上初步的应对思路(如与政府沟通的切入点、安全保障的层级方案、天气备选预案等),展现出不回避问题的专业态度。
第五部分:资源需求与合作模式——明确列出希望获得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更希望链接到有魄力的品牌方、艺术家资源以及协助政府沟通的公关力量。
这是一份融合了林哲的理性框架与苏晚感性创意、并经过现实打磨的、堪称漂亮的商业计划书。
(承:交流会场上的惊艳与冰冷的质询)
项目顺利通过了初选。交流会当天,苏晚穿着那身已成为她“战袍”的鹅黄色连衣裙与黑色西装,将头发挽成利落的发髻,脸上是精心修饰过的、掩盖了所有疲惫的妆容。她站在台上,背后投影着精心制作的PPT,冷静、清晰、充满感染力地陈述着她的“废墟新生”。
台下坐着创业中心的领导、几家文创投资机构的代表、以及一些独立策展人。她能感觉到,最初,许多人的目光是带着惯性的审视和些许漫不经心。但随着她的讲述,尤其是当她展示出那些融合了破败与生机的概念渲染图,以及那份逻辑严谨的风险评估时,台下开始出现交头接耳和记录笔记的动作。
她看到了惊艳,看到了兴趣。
陈述结束,掌声比给前面几个项目都要热烈。苏晚心中升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然而,进入质询环节,冰冷的现实如同冰雹般砸落。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代表某家风投机构的男士率先发问:“苏小姐的概念非常吸引人,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是,你如何解决最核心的问题——政府许可?据我所知,濠门西区那块地,牵扯复杂,在这种敏感地块举办大型公众活动,审批难度堪比登天。你提案里提到的‘沟通切入点’,在我看来,过于理想化了。”
问题直击要害。苏晚稳住心神,按照准备回答:“我们认识到这是最大挑战。因此,我们并非寻求立刻举办实体展览,而是希望借此概念,寻找认同此理念、并具备相应政府资源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我们可以先从小范围的、邀请制的艺术预览开始,降低影响,积累案例,逐步建立与管理部门的信任……”
她回答得体,但提问者只是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眼神中的质疑并未消散。
接着,一位资深策展人,一位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开口,她的问题更尖锐:“苏小姐,我欣赏你的勇气。但你想过没有,‘废墟’这个概念,虽然独特,但也容易流于形式化和矫情。如何避免它变成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伤春悲秋?你的‘新生’内核,靠什么来支撑?仅仅是几件艺术品和所谓的‘氛围’吗?它的社会价值、文化深度在哪里?”
这个问题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概念可能存在的虚无。苏晚感到后背瞬间渗出冷汗。她强调了美学和情感,却在更深层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上思考不足。
她强迫自己冷静,试图从城市记忆、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的角度进行阐释,但言辞间难免带上了一丝仓促和辩护的意味,不如之前陈述时那般从容笃定。
(转:孤立无援与信念的淬炼)
随后的问题,更多集中在成本控制(“即使审批通过,安全保障和基础设施投入将是天文数字”)、盈利模式(“这种活动如何实现稳定盈利?靠门票?赞助?衍生品?你的预估过于乐观”)、以及团队能力(“以你工作室目前的规模和经验,如何驾驭如此复杂的项目?”)上。
每一个问题都切中痛点,每一个质疑都基于残酷的商业逻辑。苏晚就像一个拿着精美图纸却缺乏施工经验和资源的建筑师,在众多经验老到的包工头面前,被问得左支右绌。
她准备的应对方案,在这些人精看来,显得稚嫩而理想化。会场内最初的那点惊艳,逐渐被现实的考量所取代。她看到有人在摇头,有人开始低头看手机,那点微弱的希望之火,在四面吹来的冷风中,明灭不定。
没有人否定她的创意本身,但所有人都怀疑她实现创意的能力。
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比第一次活动失败时更甚。因为这一次,她面对的不是意外,而是整个行业基于经验筑起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
站在台上,聚光灯烤得她皮肤发烫,但她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她仿佛看到林哲在台下,用他那双睿智而温和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在问:“晚晚,你还要继续吗?”
(合:意料之中的落选与决绝的坚持)
项目展示全部结束。评委们退场合议。
苏晚坐在台下角落,手指冰凉。她知道,希望渺茫。
结果公布,毫无悬念。“废墟新生”项目落选了。入选的是两个更加“稳妥”的项目:一个基于AR技术的文旅导览APP,一个专注于可持续材料的文创产品设计。
散会后,有人过来,客气地递上名片,说“概念很有趣,保持联系”,但眼神里没有真正的投资意向。那位质疑她概念深度的女策展人,在离开前,倒是特意走到她面前,语气缓和了些:“想法是好的,但需要更扎实的根基。这条路很难,如果想走下去,得做好脱层皮的准备。”
苏晚接过名片,低声道谢。
走出会场,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她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手里捏着那份精心准备却无人接盘的提案,心里空落落的。
挫败感依旧存在,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崩溃。反而有一种奇怪的平静,甚至是一丝……释然?
这次遭遇,像一次彻底的“压力测试”,将她创意中所有华而不实、根基不稳的部分,都暴露无遗。那些质疑虽然冰冷,却无比真实,为她指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攻克的具体堡垒:政府关系、成本模型、价值深度、团队构建……
她抬起头,眯着眼看向太阳。光线很强,几乎要逼出她的眼泪。
她知道,“废墟新生”这条路,比她想象的还要难走一百倍。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好创意,更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
但是,就此放弃吗?
不。
她紧紧攥住了那份提案,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那些质疑,打不垮她,只会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缺什么,该往哪里努力。
这条路再难,她也要走下去。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而是因为,这是她和林哲共同的梦,是她承载着双倍生命意义的征途。
她拿出手机,点开与秦月的对话框,发出了一条信息:
「晚上有空吗?我想再去一次那个天台。」
她需要吹吹风,需要看看那片广阔的、包容一切的天空。然后,她会回来,将这份被质疑得千疮百孔的提案,重新打磨,直到它坚不可摧。
挫折是磨刀石,而苏晚这把刀,才刚刚开始显露锋芒。前方的挑战依旧如山,但她眼中的火焰,未曾熄灭半分。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命运洪流中不屈不挠、向光而生的女性的赞歌。献给所有在逆境中挣扎、不曾放弃希望的灵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废墟新生”策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