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校园灯塔,点亮心灯

十月的清华园,银杏叶正泛着金黄。墨小鱼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这次她不是来演讲,而是来参加"校园心灵灯塔"项目的启动仪式。令她惊喜的是,启动仪式的主持人正是半年前那个因校园贷陷入绝境的小杨。

"同学们,"小杨站在礼堂讲台上,声音清亮而自信,"一年前的今天,我站在这里时还是个需要被拯救的人。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走出来。"

台下坐满了学生,其中不少人是被小杨的朋友圈吸引来的——她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同龄人。

启动仪式结束后,小杨带着墨小鱼参观他们刚建成的"心灵驿站"。这个位于学生活动中心二层的空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灯塔"。

"这里的所有设计都来自同学们的想法,"小杨推开玻璃门,"我们设置了静音区、谈话角,还有这个情绪宣泄室。"

墨小鱼注意到墙上贴满了便利贴,上面写着学生们的心里话:

"今天终于敢在课堂上发言了!"

"失恋很痛,但我知道会好起来。"

"谢谢灯塔的朋友们,让我知道我不孤单。"

"每天我们都会更新这些便利贴,"小杨解释道,"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改变正在发生。"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怯生生地走进来。小杨立即迎上去:"李哲,你来了!"

后来小杨向墨小鱼解释,李哲是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因为实验数据被导师批评,已经失眠一周了。

"让我来和他聊聊吧。"小杨对值班的志愿者说。

墨小鱼坐在不远处的休息区,观察着小杨的辅导过程。她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需要被帮助的女孩,现在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倾听技巧,适时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二十分钟后,李哲离开时,脸上的阴霾明显散去了许多。

"你是怎么做到的?"墨小鱼好奇地问。

小杨笑了笑:"因为我经历过比他更绝望的时刻。我知道在那个状态下,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大道理,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这种"朋辈辅导"模式正是"校园灯塔"项目的核心理念。项目招募经历过心理困境并已走出来的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成为"灯塔守护者",为其他同学提供初步的心理支持。

"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李晓雨在项目策划书中写道,"他们说着共同的语言,面临着相似的困惑。"

然而,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两周后,小杨急匆匆地来到基金会办公室。

"墨老师,出问题了。有家长投诉,说我们让学生做心理咨询是'不专业'的。"

原来,一位学生的家长得知孩子在接受"灯塔守护者"的辅导后,直接找到学校领导,质疑项目的专业性。

"我理解家长的担忧,"墨小鱼平静地说,"但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她立即安排了一次面向家长的开放日。在会上,她详细解释了项目的运作机制:

"我们的'灯塔守护者'都经过严格培训和专业督导,他们不是替代专业心理咨询师,而是充当第一道防线。"她展示了培训课程的课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第一时间发现需要专业干预的个案,及时转介。"

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理解,小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正是因为当初在'灯塔'得到的及时帮助,我才意识到需要专业治疗。如果没有同伴的支持,我可能根本走不进心理咨询室。"

这时,一位家长举手发言:"我承认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但你们如何保证辅导质量?"

"问得好。"墨小鱼调出一组数据,"我们建立了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每周专业督导、每月能力评估,还有全程记录系统。更重要的是..."

她向小杨点头示意。小杨打开一个视频,画面里是"灯塔"的日常场景。可以看到,当遇到复杂情况时,"灯塔守护者"会立即启动转介机制,联系基金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我们不是在冒险,而是在建立更完善的支持网络。"墨小鱼总结道。

开放日结束后,当初投诉的家长特意留下来:"墨女士,我为我之前的质疑道歉。看到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我真的很感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位家长主动提出要资助项目的拓展。

随着"校园灯塔"在清华的成功试点,其他高校也纷纷前来取经。李晓雨带领团队开发了标准化的操作手册和培训体系,开始向全国高校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墨小鱼特别注意培养小杨的领导能力。她让小杨参与培训材料的编写,甚至代表项目参加高校交流会。

"我不敢..."第一次接到这个任务时,小杨连连摆手。

"记得你第一次在'灯塔'值班时的紧张吗?"墨小鱼鼓励道,"现在你已经能从容地帮助那么多同学了。"

在墨小鱼的坚持下,小杨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令人惊喜的是,她在交流会上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彩。其他高校的学生代表纷纷表示,小杨的经历给了他们很大启发。

"原来经历过困境的人,真的可以成为别人的光。"交流会结束后,小杨激动地对墨小鱼说。

项目推广三个月后,"校园灯塔"已经覆盖了北京二十多所高校,培养了近五百名"灯塔守护者"。最让墨小鱼欣慰的是,这个项目开始产生连锁反应。

一天,李晓雨兴奋地冲进办公室:"老师,您看这个!"

她递过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在推行"校园灯塔"的学校,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比例反而上升了。

"这说明什么?"李晓雨难掩兴奋,"说明'灯塔'不是替代专业服务,而是成为了通往专业服务的桥梁!"

更让人感动的是,许多曾经的受助者主动申请成为"灯塔守护者"。李哲——那个曾经因为导师批评失眠的研究生,现在已经成为他们学院的"灯塔"负责人。

"我想帮助更多像我一样不擅长表达的人,"李哲在申请信中写道,"让他们知道,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气。"

期末将至时,墨小鱼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参加"校园灯塔"的年度总结会。令她意外的是,这次会议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组织。

走进会场,她看到小杨正在台上从容地做着年度报告。台下坐着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各校的领导、家长代表。

"这一年,我们共接待了3278人次咨询,"小杨的声音充满自信,"成功转介186个需要专业干预的个案。更重要的是,我们见证了无数个成长的瞬间..."

听着小杨的汇报,墨小鱼的思绪飘回了半年前那个在医院初见她时的情景。从需要被拯救到拯救他人,这个女孩的蜕变正是"校园灯塔"意义的最佳证明。

会议结束后,小杨找到墨小鱼:"墨老师,下学期我就要毕业了。但我想继续从事心理健康工作,您觉得我可以吗?"

"你不是已经在做了吗?"墨小鱼微笑着反问。

她递给小杨一份聘书:"基金会新成立了青年项目部,我想请你来负责。"

小杨接过聘书,眼眶微微发红:"一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有今天。"

"这就是'灯塔'的意义。"墨小鱼望向窗外渐暗的天空,远处已经有点点灯火亮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那天晚上,墨小鱼在日志中写道:

"今天看到小杨从容自信的模样,我更加确信: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内心的觉醒。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永远做那个掌灯的人,而是点燃更多的灯,让光明自成星河。也许有一天,这些年轻的'灯塔守护者'会照亮我们未曾到达的远方。"

夜色渐深,墨小鱼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校园里的点点灯光。她知道,在那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正在成长的灵魂,都在续写着温暖的故事。

最好的引导者,是刚刚走过迷茫的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寄长风

道姑小王妃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以爱为名的圈养
连载中林墨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