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柳梢已染上新绿。基金会总部会议室内,墨小鱼与李晓雨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年度战略会议做最后准备。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她们身上洒下温暖的光斑。
"这是你第一次独立主持年度战略会议,"墨小鱼将一份文件轻轻推向李晓雨,"准备好了吗?"
李晓雨接过文件,指尖在扉页的"工作报告"四个字上停留片刻。一年前,她还只是站在墨小鱼身后的助手;如今,她将要代表基金会向理事会汇报全年工作,并发布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这个转变来得自然而然,却又意义非凡。
"有点紧张,"李晓雨坦诚地说,"但更多的是期待。"
墨小鱼欣慰地点头。她想起这些年来看着李晓雨从一个青涩的实习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者——在校园里推动"心灵灯塔"计划,在谈判桌上应对政府官员的质询,在社区中协调各方资源......每一次挑战都让她更加成熟。
传承,早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悄然发生。
战略会议当天,李晓雨站在演讲台前,面对着基金会理事、合作伙伴和专家顾问。她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
"五年前,我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基金会的办公室。那时我问墨老师:'我们真的能改变什么吗?'今天,我想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她没有首先展示那些光鲜的数据,而是讲述了一个普通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王亚芬站长如何在深夜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如何耐心疏导一个想要轻生的青少年,如何在平凡的坚守中成为社区的"心理守门人"。
她又提到那些年轻的"灯塔员"们——他们如何在学业之余接受专业培训,如何敏锐地发现身边同学的异常,如何用同龄人的理解与陪伴,挽救了一个个濒临崩溃的心灵。
"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在织就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社会支持网络。"李晓雨的声音坚定而清晰,"而今天,我们要将这张网织得更大、更密。"
她发布了基金会的三年规划:将服务覆盖从现在的2个试点省份扩展到8个;培训10000名社区心理守门人;让"心灵灯塔"照亮1000所高校;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每一个目标背后,都有着详实的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
台下,墨小鱼静静聆听着。她看到李晓雨在回答理事提问时的从容不迫,在解释技术细节时的严谨专业,在描绘愿景时的真诚热忱。这一刻,她清楚地知道:基金会已经迎来了新的领航者。
最好的传承,不是复制另一个自己,而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会议结束后,墨小鱼带着李晓雨来到基金会的"初心墙"前。这面墙上记录着基金会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第一次社区活动的照片,第1000名受助者的留言,重要突破时刻的纪念......
"还记得我们最初只有三个人,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吗?"墨小鱼轻声道,"那时我们连下一个月的房租都要发愁。"
李晓雨会心一笑:"记得。您当时说,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就一定会有人与我们同行。"
"现在,同行的队伍已经如此壮大。"墨小鱼的目光扫过墙上的一张张照片,"而你要带领这支队伍走向更远的未来。"
她从包里取出一个略显陈旧的笔记本,郑重地交给李晓雨:"这是我这些年的工作笔记,记录着成功,也记录着失败;记录着喜悦,也记录着困惑。现在,它是你的了。"
李晓雨接过笔记本,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一份信任的托付。
在接下来的交接仪式上,墨小鱼宣布了自己工作重心的转变:她将不再负责基金会的日常运营,而是专注于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李晓雨正式就任基金会秘书长,全面主持工作。
"这不是告别,而是新的开始。"墨小鱼在致辞中说,"我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与我们热爱的事业同行。"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墨小鱼多年付出的感谢,也是对李晓雨未来工作的期待。
仪式结束后,一位年轻员工好奇地问墨小鱼:"您真的舍得放下经营了这么多年的事业吗?"
墨小鱼看着正在与理事们交谈的李晓雨,微笑着说:"你看,园丁辛勤培育一棵树苗,不是为了永远扶着它,而是为了看它长得比自己更高大。真正的成就,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带领的队伍能走多远。"
夜幕降临,办公室里只剩下墨小鱼和李晓雨。两人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其实,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李晓雨说,"随着基金会规模扩大,我们会不会渐渐远离最初服务的那个人群?会不会在追求影响力的过程中,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墨小鱼赞赏地看着她:"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就说明你不会迷失。记住,无论走多远,都要经常回到服务的一线,去倾听那些真实的声音。这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失的根基。"
她们谈起未来的计划:墨小鱼将着手建立公益人才培养基地,为行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同时推动国际交流,将中国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分享给世界。李晓雨则要继续深耕现有项目,同时探索数字化时代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感觉我们像是在完成一场接力赛。"李晓雨说。
"不,"墨小鱼摇摇头,"我们更像是在开凿一条运河。我参与了最初的勘探和开挖,而你将继续拓宽、加深,让这条运河能够滋养更多的土地。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将开凿的工具交给下一批人。"
使命的传递,从来不是简单的交接,而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长征。
一个月后,在新的工作格局下,基金会展现出新的活力。李晓雨带领团队启动了"心灵灯塔"的数字化升级,开发了更适合Z世代的线上服务产品;同时开辟了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战线,探索出"县-乡-村"三级服务模式。而墨小鱼则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公益人才培养计划,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
在第一次分别带队工作的月度复盘会上,李晓雨分享了基层调研的新发现,墨小鱼带来了国际交流的新思路。她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分工协作让基金会同时保持了稳健运营与创新突破。
"你看,"会议结束后,墨小鱼笑着说,"我们找到了最好的合作方式。你扎根现实,我眺望远方;你精耕细作,我开拓疆土。"
李晓雨注视着眼前这个亦师亦友的引路人,突然明白了传承的真谛:它不是在某个时刻完成的仪式,而是持续不断的相互滋养;它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
春天的庭院里,新栽的树苗已吐露新芽,与那些历经风雨的老树共同组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老树的根系深植土壤,为幼苗提供支撑;新树的枝叶向上生长,为整片树林争取更多阳光。
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中,墨小鱼和李晓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谁站在哪里,而是她们共同守护的这份事业,正在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延续。
如同溪流汇入江海,将以更磅礴的力量奔涌向前。
传承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如同溪流汇入江海,将以更磅礴的力量奔涌向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