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伪造的!这是刑事犯罪!”张薇几乎要崩溃了,指着屏幕,“他怎么能这么无法无天!”
“我们知道,但法官是舆论,而舆论现在相信他。”李峰面色铁青。
李晓雨看着屏幕上王明那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虚伪姿态,做出了决定。“联系所有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她清晰地说,“我要邀请王明先生,进行一场公开的、无剪辑的直播对话。”
团队一片反对之声。
“太冒险了!他就是靠操纵舆论吃饭的,我们玩不过!”
“他现在气势如虹,我们会处于绝对劣势!”
“正因为他在暗处放冷箭得心应手,”李晓雨扫视众人,眼神锐利如刀,“我们才要把他拉到聚光灯下。只有在同一束光下,真伪才能无所遁形。”
王明果然“欣然应战”。直播当晚,观看人数瞬间突破五百万。镜头前,王明梳着油亮的发型,穿着熨帖的西装,脸上挂着洞悉一切的悲悯表情。李晓雨则是一身简单的职业装,素面朝天,只有紧抿的唇线透露出她的紧绷。
“李秘书长,”王明率先发难,语气咄咄,“请您正面回答,基金会与‘寰宇心智研究基金’这个被多次指控有境外特殊背景的机构,是否存在资金输送?”他甩出一张复杂的股权结构图,用红色记号笔在一个离岸公司上画了个圈。
李晓雨没有看那张图,而是直视镜头,语气平稳:“王先生,您这张图做得很有迷惑性。但您为什么不告诉观众,您圈出的这家‘晨曦资本’,与我们基金会之间,隔着至少五层不存在实际控制权的股权投资,而且这条路径,是基于一份三年前就已失效的公开年报推演出来的?”她示意团队在直播画面旁同步展示最新的、清晰的股权穿透图,并用绿色线条标出了真实的、完全透明的资金流向。“如果您坚持这个指控,我现在就可以现场视频连线我们在美国的合作方,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教授,让他向您,也向所有观众,解释什么叫完全公开的国际学术合作经费。”
王明眼角不自然地抽搐了一下,强笑道:“李秘书长很会避重就轻。那我们谈谈更核心的问题——你们使用脑电设备收集学生的生物数据,这是否构成了对国家生物信息安全的威胁?”
“感谢您提到‘安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李晓雨顺势接过话头,让工作人员拿出那台便携式脑电设备,“王先生,各位观众,这就是我们用于科研的脑电仪。它记录的是阿尔法波、贝塔波这样的节律信号,用于评估注意力集中度或放松水平,其数据维度,远比您手机里的健康APP记录的心率、睡眠质量要简单得多。所有数据采集都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参与者知情同意,并立即进行匿名化处理。我想请教王先生,您在使用各类手机APP,授权它们读取您的通讯录、位置信息时,是否也曾如此义正辞严地关心过您的个人数据安全?还是说,您这份‘安全意识’,唯独对基金会情有独钟?”
将对手投来的毒镖,淬上事实的火焰,精准地掷回——这是舆论战场上最有效的反击。
弹幕开始剧烈波动:
“[思考]好像是啊…我们天天被APP收集数据…”
“主播怎么不回答APP的问题?”
“感觉基金会这边更坦荡啊…”
王明脸色微变,迅速切换话题,抛出那段伪造的音频:“那么这段您亲口承认要使用‘引导性暗示’的录音,您又作何解释?!这总不是APP的问题了吧!”音频播放时,他的右手无意识地、快速地敲击着桌面。
李晓雨心中冷笑,等的就是这个。
“这段音频的伪造技术相当高明,”她语气依旧平静,“但很遗憾,您忽略了一个环境细节。您伪造的这句话,背景音里有一辆消防车警笛声由远及近,根据本市消防局的出警记录和声音特征比对,可以精确锁定在下午3点12分左右。而那个时间点,我正在市政府的3号会议室,参加由张副市长主持的教育工作协调会,会场有超过十五位与会者,会议全程有官方记录。需要我现场拨打其中几位,比如教育局王局长的电话,为您求证一下吗?”
她拿起自己的私人手机,作势要查找号码。王明的额头瞬间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强作镇定:“你…你当然可以提前串通…”
“是吗?”李晓雨步步紧逼,目光如炬,“那不如我们更直接一点,现场请一位权威的第三方声学鉴定专家,在线对这段音频进行实时的频谱分析,看看是否存在剪辑合成的机械音痕?我相信在场的媒体朋友,很乐意提供这样的技术支持。”
谎言最恐惧的,不是质疑,而是无可辩驳的、公开的技术验证。
王明彻底慌了神,眼神闪烁,语无伦次地试图将话题引向其他模糊的指控,逻辑彻底崩盘。弹幕的风向彻底逆转:
“骗子!取关!”
“原来我们都被当枪使了!”
“给基金会和李秘书长道歉!”
直播在王明强行切断连线的仓皇中结束。舆论的洪流,一夜之间调转了方向。
几天后,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家竞争机构的负责人被依法查处。王明的账号被平台永久封禁。他给李晓雨发了一封长长的道歉信,忏悔自己被流量和利益蒙蔽了双眼,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那种人。
风暴平息了,但李晓雨的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她特意带着张薇,去看望了那位在恐慌中提出质疑的母亲,耐心解释,直到对方紧紧握住她的手,眼带愧疚。她也找到了那位被迫退出的志愿者刘星,男孩惭愧地低着头,李晓雨却拍拍他的肩膀:“不怪你,面对那种规模的恶意,恐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更多人,拥有不屈服于谎言和暴力的勇气。”
这次事件,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李晓雨和整个团队的心上。在一次项目复盘会上,张薇整理着志愿者们的反馈,若有所思地说:“李秘书长,我复盘了一下,发现很多我们自己的志愿者,甚至一些受助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那条谣言时,心里都‘咯噔’了一下。他们说,那些‘证据’看起来太‘真’了,如果不是亲身参与,他们可能也会半信半疑。”
李晓雨点了点头。她想起直播时,那些最初被情绪裹挟、后来才逐渐清醒的弹幕。一个想法在她脑中越发清晰。
不久后,“心灵免疫”计划正式启动。它的目标不是告诉人们“信什么”,而是教会人们“如何信”。计划包括制作通俗易懂的“信息甄别三步法”工具包:追溯源头、交叉验证、动机分析;开展校园和社区的“媒介素养”工作坊,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信息被扭曲的轻易与核查的艰难;并与权威媒体合作设立“科学流言榜”,定期粉碎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
在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工作坊上,李晓雨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设置了一个情景模拟环节,让学生们亲自扮演“谣言制造者”和“真相核查员”。当学生们亲自尝试如何用片面信息编织一个看似可信的谎言,又费尽心力去核查时,会场爆发出阵阵惊叹和深思的沉默。
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课后感慨:“原来,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宝贵的技能。”
李晓雨听到后,对身边的张薇轻声说:“你看,我们无法为每个人建造一个无菌的信息温室,但我们可以帮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信息病毒,他们都能依靠自己清醒的头脑——那枚在最浑浊的迷雾中,也能牢牢定住人生的锚。”
窗外,信息的洪流依旧奔腾不息,嘈杂而汹涌。但李晓雨相信,每多一个学会在浪潮中独立思考和锚定自我的人,这片信息的海洋,就会多一分清明的希望。
在真相与谎言交织的迷雾中,清醒的头脑是最坚固的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