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危机时刻,淬炼真金

南方的雨季来得猝不及防。连续一周的暴雨让清江水位突破了历史极值,整个清江市陷入一片汪洋。新闻画面里,救援队伍在洪水中穿梭,受灾群众被安置在临时避难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惊魂未定。

基金会总部会议室,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清江是我们的重点帮扶地区,"李晓雨指着地图上被标记为红色的区域,"三个'心灵驿站'、两所'灯塔学校'都在重灾区。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但是..."公关部主任李峰面露难色,"我们没有大规模灾难心理干预的经验。而且现在灾区通讯中断,道路不通..."

"正因为没有经验,才更要去做。"李晓雨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薇,你立即组建危机干预先遣队。李峰,你负责与救灾指挥部建立联系。其他人,整理所有可调动的资源,半小时后我要看到具体方案。"

在灾难面前,犹豫的代价是更多受伤的心灵。

就在团队紧急动员时,墨鱼的视频请求接了进来。屏幕那端的她正在机场候机厅:"晓雨,我刚结束在日内瓦的会议,现在转机去清江。听着,灾难心理干预和我们平时的工作完全不同——不要急着做咨询,先确保安全,建立联系,提供实际帮助。"

"明白。您要亲自来?"

"这种时刻,创始人必须在场。"墨鱼的眼神坚定,"但要记住,前线指挥是你。我负责协调资源和应对媒体。"

先遣队在暴雨中出发了。当李晓雨带着团队抵达清江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临时安置点里挤满了人,孩子的哭声、老人的咳嗽声、志愿者急促的脚步声混杂在一起。

他们设立的第一个心理援助点,起初无人问津。受灾群众要么茫然地望着天空,要么机械地排着队领取物资。

"他们不需要心理帮助,"年轻的咨询师小王沮丧地说,"他们需要的是食物和住处。"

李晓雨没有说话,她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人在领到物资后,都会在原地站很久,仿佛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她明白,这是创伤后的典型反应——生活突然被连根拔起,人失去了方向感。

"改变策略。"她果断决定,"我们不设固定服务点,所有人带着物资,主动走到群众中去。"

这个决定立竿见影。当团队成员不再坐在帐篷里等待,而是主动递上一瓶水、一包饼干,顺便问一句"需要帮忙吗"时,坚冰开始融化。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求助来自一个中年男人。他反复检查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存折,尽管它们已经被水泡得字迹模糊。

"全没了...全没了..."他喃喃自语,"三十年...三十年啊..."

咨询师没有急着安慰,而是递给他一个塑料袋:"先把重要证件收好,我帮您找些干燥剂。"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让男人的眼泪突然决堤。

在创伤面前,有时一个具体的帮助,胜过千言万语的安慰。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暴雨持续的第五天,一个噩耗传来:前往最偏远的云山乡送物资的小队失联了。带队的,是张薇。

"卫星电话最后的位置显示他们在盘山公路附近,"救援指挥部的联络人语气沉重,"那段路发生了多处山体滑坡..."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李晓雨感到一阵眩晕,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李峰,你继续负责安置点的工作。小王,带第二小队接替张薇他们的任务。我去救援指挥部。"

在指挥部,她看到了更令人忧心的画面:卫星云图显示,新一轮强降雨正在形成。

"李秘书长,不是我们不尽力,"救援队长指着地图,"现在所有力量都在保障主干道通行,实在抽不出人手去搜救一支小队..."

"他们不是普通的小队,"李晓雨的声音在发抖,"他们是心理援助队,是为了帮助别人才遇险的。"

但她知道,在灾难面前,这样的理由显得多么苍白。

回到临时驻地,李晓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手机屏幕上,是她和张薇最后的聊天记录——张薇发来的照片上,几个队员在泥泞中推着物资车,每个人都笑得像个孩子。最后一条消息是:"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墨鱼赶到了。

"哭过了?"墨鱼递给她一瓶水。

"没有。"李晓雨倔强地别过脸。

"那就好。领袖可以害怕,但不能被害怕打倒。"

墨鱼打开笔记本电脑:"我联系了一支民间救援队,他们熟悉山区地形,愿意冒险进去。但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和风险。"

"多少钱都付。"李晓雨立刻说。

"不仅如此,"墨鱼注视着她,"你要做最坏的打算。如果...如果真的发生不幸,你准备怎么面对团队?怎么面对家属?"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李晓雨沉默了。她突然意识到,领导力不仅意味着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更意味着要为他们每个人的安全负责。

责任的重量,往往在至暗时刻才显得格外真实。

就在她们商讨方案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满身泥泞的身影跌跌撞撞地冲进帐篷——是张薇!

"我们...我们回来了..."她几乎站立不稳,"车被埋了,我们徒步走出来的..."

原来,在山体滑坡发生时,张薇凭借平时做乡村项目时积累的经验,带着小队及时弃车,躲进了一个山洞。靠着背包里所剩无几的物资,他们在黑暗中坚持了一天一夜,直到雨势稍缓才找到路出来。

"对不起,让大家担心了..."张薇的话还没说完,李晓雨已经紧紧抱住了她。在那一刻,所有的专业形象都被卸下,只剩下劫后余生的庆幸。

这场意外成了整个救援工作的转折点。张薇和小队的归来,让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而他们带出来的信息更为宝贵——云山乡的灾情比想象中更严重,但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了互助网络。

"我们应该相信受灾群众的自愈能力,"张薇虽然疲惫,眼睛却异常明亮,"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坚强。"

基于这个认识,李晓雨调整了工作重点:从单纯提供心理服务,转向支持社区自我修复。他们在每个安置点培训"心理急救员",教给群众简单的互帮互助技巧;组织孩子们开展"画出新家园"活动;鼓励老人们讲述洪灾中的互助故事...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效果却比专业的心理干预更显著。当一个孩子画出理想中的新家时,整个家庭都开始有了期待;当老人们讲述互救经历时,整个社区都感受到了力量。

灾难可以摧毁物质家园,却摧不垮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半个月后,洪水渐退,救灾工作转入重建阶段。基金会的团队也要离开了。

临行前,清江市的市长特意来送行:"感谢你们做的一切。不过说实话,最初我以为心理援助就是聊聊天,没想到你们做得这么...实在。"

回程的车上,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望着窗外正在重建的家园,若有所思。

李晓雨在项目总结报告中写道:"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心理援助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与受灾者并肩前行的陪伴。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带去了什么技术,而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们的需要。"

车开了很久,张薇突然轻声说:"李秘书长,谢谢你当时没有放弃我们。"

李晓雨看向窗外,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澄澈。她知道,经过这场淬炼,她和她的团队都已经不同——就像经过烈火锻造的真金,终于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而在遥远的路途尽头,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但此刻的她,已经准备好了。

平静海面练就的水手,唯有在风暴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船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以爱为名的圈养
连载中林墨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