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新程启航,灯塔永续

基金会十周年庆典的彩排现场,流光溢彩。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着十年来的点滴:从那个三人挤在一起的小办公室,到如今覆盖全国的项目网络;从墨小鱼第一次站在联合国讲台略显青涩的身影,到李晓雨在清江洪灾中坚定的面容。

张薇作为庆典总导演,正对着对讲机焦急地喊着:"灯光再调柔和一些!我们要的是温暖,不是浮夸!"

后台,李晓雨独自站在休息室的全身镜前,看着镜中那个身着定制套装、妆容精致的自己。这身装束让她看起来无懈可击,却也莫名陌生。她轻轻取下耳坠,换上了一对朴素的珍珠耳钉——那是墨小鱼在她正式接任秘书长时送的礼物。

当一个人开始审视自己的倒影,往往意味着重要的转折即将来临。

墨鱼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茶。"紧张?"她递过一杯。

"更像是一种...不真实感。"李晓雨接过茶杯,"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争取政府合作时,您教我如何在重要场合保持镇定吗?"

"记得。我说,把注意力放在你要帮助的人身上,而不是你自己。"墨鱼微笑,"这个建议,今晚依然有效。"

庆典正式开始。当李晓雨走上舞台时,台下坐着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嘉宾,还有基金会最重要的支持者——那些曾经得到帮助,如今生活已然不同的人们。

她没有按照准备好的讲稿开场,而是走到舞台边缘,蹲下身来。

"在开始正式报告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摇晃的手机镜头——那是清江洪灾时,张薇失联前最后传回的画面。视频里,队员们正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突然镜头一转,对准了路边一个正在帮助老人转移的年轻志愿者。

"等等!"李晓雨在现场叫停了视频,"请大家注意这个穿蓝色雨衣的志愿者。"

画面放大,那张被雨水打湿的年轻面孔清晰可见。

"他叫刘星,三年前因为网络暴力从我们的志愿者团队退出。而在清江最危险的时候,他主动回来,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志愿者之一。"

台下响起一阵惊叹。灯光打在观众席中的刘星身上,这个曾经因压力退缩的年轻人,如今目光坚定。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李晓雨站起身,"基金会的十年,不是我们帮助了多少人的故事,而是多少人在这盏灯塔的照耀下,找到了照亮他人的勇气。"

接下来的报告完全打破了传统。李晓雨没有罗列辉煌数据,而是讲述了五个"灯塔故事":

曾经沉迷网络的林悦,如今在大学创办了"数字心理健康社团";

云岭村的石头,带领同学们用传统手工艺帮助留守老人;

清江洪灾中受到帮助的村民,自发组建了社区心理互助队;

就连曾经的对头王明,也转型成为科普作家,致力于打击伪心理学信息。

真正的成功,是让每一束被点亮的光,都能成为新的光源。

报告尾声,李晓雨公布了"下一代灯塔"计划。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扩展,而是一次彻底的生态重构:

他们将开放基金会十年积累的知识库和工具包;

建立"社会创业孵化器",支持更多人开创心理健康领域的社会企业;

甚至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公益信用体系,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被追踪、被见证。

最令人意外的是,李晓雨在现场宣布成立"墨小鱼学者计划",用于培养公益领域的未来领袖。而首期学员中,赫然有石头的名字。

"怎么可能..."后台的张薇惊呆了,"那孩子才上高中啊!"

墨鱼在台下微笑不语。这是她和李晓雨共同的决定——他们要寻找的不是已经成型的人才,而是真正理解基层、对生命怀有深切同理心的种子。

庆典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但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会后的小型座谈会上,李晓雨遭遇了尖锐的质疑。

一位资深理事直言不讳:"晓雨,你不觉得'下一代灯塔'太理想化了吗?开放核心资源,孵化竞争对手,这可能会动摇基金会的根基。"

另一位资助方代表也很担忧:"用区块链做公益?这太冒险了。我们的捐款人想要的是稳妥,不是创新。"

面对这些质疑,李晓雨没有辩解。她请工作人员搬来一块白板,在上面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

"各位请看。这是传统的公益模式——我们作为核心,资源向中心汇聚,再向外辐射。而'下一代灯塔'要做的是这个——"

她在白板上画出了无数个相互连接的光点。

"我们不再想做那个最亮的灯塔,而是要帮助每艘船都点亮自己的灯。当海面上有千万盏灯相互照耀时,就不再需要单一的灯塔了。"

这个比喻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深夜,庆典会场已经空无一人。李晓雨和墨鱼最后离开,她们不约而同地走到基金会总部大楼的天台。

从这里望去,城市的夜景美得令人窒息。无数灯火组成的光带,如同大地上的星河。

"还记得我们最早的那个办公室吗?"墨鱼轻声问,"连空调都是坏的夏天,我们三个人挤在一起吃泡面。"

"记得。你说,总有一天,我们要让心理健康的服务像便利店一样,在每个街角都能找到。"

"现在呢?"

"现在,"李晓雨望着脚下的万家灯火,"我想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便利店。"

两人相视而笑。

第二天,李晓雨收到了一封手写信。来自云岭村的石头,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道:

"李老师,我们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个'心灵树洞'木箱,放在学校操场上。有任何烦恼都可以写纸条放进去,每天会有同学轮流回复。虽然我们不懂专业的心理学,但我们懂得彼此的烦恼。"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一个手工制作的木箱上,刻着一句话——"这里没有答案,但有愿意倾听的耳朵。"

看着这张照片,李晓雨知道,她已经看到了未来。

灯塔也许会有更替,光芒也许会有强弱,但只要还有船只需要在暗夜中航行,就会有人举起手中的灯。而她要做的,不是守护某一座特定的灯塔,而是让这举灯的动作,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传承,一种在人间生生不息的风景。

因为灯塔的真正使命,从来不是永远闪耀,而是让光明成为一种可以被传递的火种。

灯塔的意义,不在于自身多么明亮,而在于能指引多少船只穿越迷雾,安全抵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以爱为名的圈养
连载中林墨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