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总部一楼的“初心纪念馆”,是由最早那间租来的小办公室原样复刻的。斑驳的墙面,吱呀作响的老旧风扇,堆满资料的折叠桌,还有那张被坐得塌陷的沙发。此刻,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围在一位白发老人身边,听得入神。
“奶奶,后来呢?那个不敢上台的大学生姐姐,真的好了吗?”一个眼睛亮晶晶的小女孩仰头问。
李晓雨坐在那张熟悉的旧沙发上,阳光透过复刻的旧窗棂,在她布满皱纹却依旧清亮的眼中投下温暖的光斑。她轻轻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声音温和而平静:
“后来啊,她发现,不是要等到不害怕了才能上台。而是可以带着害怕,一样往前走。就像你现在有点怕黑,但还是可以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过那条黑黑的小巷子。”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带领他们来的老师感激地对李晓雨说:“李奶奶,谢谢您给孩子们讲这些故事,比课本上的道理生动多了。”
当传奇归于平凡,伟大的故事便成了滋养心灵的涓涓细流。
送走孩子们,纪念馆里安静下来。李晓雨没有立刻离开,她缓缓走到那面著名的“初心墙”前,上面记录着基金会近三十年的点滴。她的目光掠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最终停留在墙角的电子屏上。屏幕正实时显示着基金会全球网络的动态——代表“心灵驿站”和“灯塔计划”的光点,如同繁星,密布在世界地图上。
其中几个光点,正由她刚刚讲述故事里的那些主角们点亮:
林悦,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专攻数字时代青少年身份认同。
石头,是云岭“乡土疗愈中心”的负责人,正带着村民们探索“生态疗愈”的新模式。
程瀚、妮拉、卢卡、卡迪尔四人组成的联席秘书长团队,刚刚成功协调了一场对太平洋岛国气候灾难后的跨国心理援助。
看着这些名字和成就,李晓雨的脸上浮现出深切的平和。她做到了。她不仅守住了墨鱼交给她的灯火,更让它照亮了更广阔的世界,并成功地交到了更多、更年轻的手中。
纪念馆的管理员,一位在基金会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员工,为她端来一杯热茶:“李主席,每次看到您给孩子们讲故事,就觉得咱们这几十年的辛苦,都值了。”
李晓雨接过茶,微笑道:“不是值了,是刚刚开始。我们只是种下了一些种子,你看,现在森林不是自己长起来了吗?”
个体的生命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而精神的传承却如星河般璀璨永恒。
她缓步走出纪念馆,来到总部大楼外的广场上。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与天边的晚霞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她在一张长椅上坐下,像任何一个普通的老人一样,安静地看着人来人往。
一个穿着基金会志愿者马甲的年轻女孩匆匆跑过,又折返回来,惊喜地认出她:“您…您是李主席?”
李晓雨微笑着点点头。
女孩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我…我是受‘心灵灯塔’帮助过的学生,现在在读心理学研究生!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做志愿者!谢谢您!谢谢你们做的一切!”
看着女孩奔跑离开的、充满活力的背影,李晓雨想起了年轻的自己,想起了墨鱼,想起了无数个在黑暗中摸索、最终被点亮也点亮了他人的灵魂。
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联席秘书长团队发来的消息,关于一个新项目的决策请示。她看了看,只回了四个字:“你们定吧。”
她知道,她必须彻底放手了。这个她倾注了半生心血的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判断力。她不再是掌舵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象征,一座灯塔背后的灯塔,安静地矗立在时间的海岸线上,见证着新的航船不断启程。
夜幕彻底降临,星光开始在天幕上闪烁。李晓雨抬起头,望着无垠的宇宙深处。她想起基金会早期最艰难的时候,墨鱼曾对她说过的,近乎预言的话:
“晓雨,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灯,光芒微弱,寿命有限。但只要我们存在过,照亮过,这光就不会真正消失。它会进入被照亮者的眼睛,融入他们的记忆,成为他们的一部分。然后,当他们再去照亮别人时,我们的光,就在其中了。”
此刻,她对此深信不疑。
她慢慢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她深爱着的、灯火璀璨的人间。然后,她转过身,步履从容地,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像一个最普通的归家老人。
在她的身后,基金会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明亮,如同不灭的星辰。而在这颗星球的无数个角落,还有无数盏被她和她同行者们点燃的灯火,正在持续发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征途,每一盏灯有每一盏灯的使命。她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的消逝。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无数个“李晓雨”和“墨小鱼”前赴后继地举起灯火,人类精神的星河,才能跨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永远闪烁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生命会逝去,组织会演变,但照亮他人的愿望,一旦被点燃,就会在宇宙的黑暗中,成为永恒的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