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良朋益友程夫人

程夫人于1010年出生于四川眉山青神的程家嘴,出身名门望族,其父为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程夫人自幼博览诗书,深谙礼仪之道。18岁时,她嫁入苏洵家中,当时苏家已五世不显,家道中落。尽管拥有田产,却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加之苏洵之父苏序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常在自身难保之际仍打肿脸充胖子,周济乡邻,致使苏家老少生活困苦,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异常艰难。尽管苏序的次子苏焕已仕途为官,时常会接济家中,但终究杯水车薪,苏家一大家子仍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男人最大的底牌和投资,莫过于拥有一个好的妻子。“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随忘还。”苏洵性格古怪,不喜劳作,不爱读圣贤书,常与友人游山玩水,且眼高手低。当时的苏家经济条件一般,堪称贫困没落的家庭。程夫人嫁给苏洵,在当地人看来,如同跳入火坑,属于下嫁,但程夫人从不冷眼看待自己的丈夫,对苏家家人也非常尊敬。

古人讲究“出嫁从夫”,后世称程氏为程夫人,而非苏夫人或苏程氏,这一称呼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通常女子出嫁后,离开父母,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往往随夫姓改名为王张氏、张李氏等。翻遍历史,古代封建社会极少有未随夫姓的妇女,而以自己姓氏相称的,仅有三国刘备的糜夫人和甘夫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武帝的钩戈夫人等寥寥数位,且她们多为皇室成员,有其他称呼如糜皇后、戚妃子或钩戈贵人,未随夫姓有其特殊原因。历史上未随夫姓的普通妇人,实实在在唯有程夫人一人。

然而,四川自古以来别具一格,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四川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数千年来均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四川女性在中国历史中演绎无数大女主剧本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当代,四川女性仍不同于北方及中原地区的女性,这点在家庭地位中尤为明显。在四川家庭中,男性地位相对弱势,四川男人素有“粑耳朵”之称,通常下厨房、操持家务的都是男人。程氏称程夫人而未称苏夫人或苏程夫人,一方面得益于四川先天女性地位崇高的社会风气,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她的贤良——精心照顾丈夫,用心培育孩子,成就了三苏。程夫人这一称谓,也是后世对她贤良的敬称。

有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坚实依靠,她的一生对丈夫而言,益处良多而毫无损害。程夫人辞世后,苏洵在祭奠亡妻的文中写道:“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由此可见,程夫人与苏洵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

当年程夫人嫁给苏洵时,邻里曾质疑:“你怎么嫁给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的夫君?”程夫人总是坚定地回答:“我相信我的丈夫,他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婚后,程夫人从未强迫苏洵读书。即便大女儿不幸夭折,大儿子景先出生几年后又夭折,苏洵依旧保持着浪荡公子的习性,整日不是画张果老像祈求程夫人早生儿子,就是与朋友游山玩水。加之公公婆婆年事已高,程夫人内外操劳,终日忙碌不已,每晚累的腰酸背痛,还要顺应丈夫的愿望,期盼早生儿子,但她始终毫无怨言,从未逼迫丈夫。

直到有一天,苏洵良心发现,主动对程夫人说:“吾誓要发愤读书,求取功名。”程夫人才坦言,她其实很早就想规劝丈夫发愤读书,但不愿让丈夫感到有思想包袱,认为是为了家庭和她的逼迫才不得已而为之。这件事一方面展现了程夫人对丈夫的深切尊重,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智慧: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逼迫往往收效甚微,唯有发自内心的渴望,才能激发出充足的动力,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作家萧伯纳曾言:“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程夫人对苏洵的尊重与支持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大儿子苏景先出生后,苏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几乎到了难以为继、揭不开锅的地步,日常饮食常以糟糠野菜充饥。周边邻居见苏家日子过得如此艰难,纷纷劝程夫人道:“你娘家并不缺钱,凭借父母之爱,若开口求助,理应不会遭到拒绝,为何甘愿如此清苦?难道不能说一句求助的话吗?”意思是她娘家富足,为何不向娘家寻求资助?程夫人答道:“诚然,我向父母求助,确实可行,但若让人误以为我丈夫无力养家,而求助于他人,那该如何是好?终究还是不求为好。”此事足见程夫人的涵养与智慧,以及对苏洵的深切体贴与关爱。

程夫人对苏轼的爱还体现在她对苏洵家人的关怀上。刚嫁入苏家时,苏洵的祖母尚健在,老祖母年事已高,性情严厉,家人从她堂前经过,若脚步声稍显杂乱,便会遭其责罚,大声斥骂,以致苏家无人敢亲近她,即便是亲孙子苏涣和苏洵,也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老祖母却对程夫人却颇为喜爱,常与她长谈,在整个苏家数十人中,唯有程夫人和苏洵的母亲史夫人能得老人欢心。

她犹如远道而来的商船,满载着粮食。……她擅长经商,深谙购货之道,犹如一艘充满事业心的商船。她利用自己赚得的资金购置田地,种植葡萄,以此获取利润,创造新的财富。程夫人不仅勤劳,而且智慧,她善于持家,精于经营管理和理财。当苏洵决心发愤读书,追求功名时,他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意思是,他觉得现在依然可以学习,但似乎觉悟得太晚,白白浪费了青春岁月。如今他想要专心读书,却担心家里的生计无法维持。程夫人答道:“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意思是,她早已期待这一天,只要苏洵有志气成就事业,家中的事务完全可以交给她来承担。程夫人温暖而坚定的话语给了苏洵极大的信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追求功名,闭门苦读。

《幼学琼林》中写道:“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半边天。迷茫时,她给予开导;委屈时,她给予宽慰;疲惫时,她给予陪伴。妻子全心全意地对待丈夫,不仅能改善生活,还有可能改写丈夫的命运。

为了支持丈夫专心求仕,程夫人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及金银首饰,在眉州城中开了一家丝绸商铺。关于程夫人开丝绸铺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眉州遭遇大灾荒,一位衣衫褴褛的行人闯进苏家,向程夫人讨一口饭吃。乐善好施的程夫人,尽管自家也濒临断炊,仍拿出仅有的一点存粮热情招待了这位求助者。行人深受感动,决心报答程夫人。原来,这位行人本是川颠一位著名的丝绸商,因在眉州路上遭遇土匪,盘缠被抢,沦落至此。离别之际,他向程夫人建议:“眉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若开设一家丝绸店,生意定会兴隆。”这建议正合程夫人心意,她与苏洵商议后,果断变卖了嫁妆首饰,在眉州城开了一家集蚕丝产销于一体的丝绸店。

程夫人豁达待人,宽厚仁慈,且经营有方,加上那位川颠商人的合作帮助,程夫人丝绸铺子的生意异常火爆。不久,苏家便发达起来,积累了万贯家财。程夫人便在眉州城里购置土地,修建了气势恢宏的苏宅,即现今“三苏祠”的前身。发达后的程夫人并未忘记乡邻,在她的帮助和带领下,许多乡邻也在眉州开设了丝绸铺,逐渐形成规模,整条巷子皆为丝绸铺,吸引了远近客商云集。丝绸因此成为眉州千年的支柱产业,并远销海内外。时任眉州太守董储一日拜访苏宅,程夫人邀请太守为小巷命名,董太守提笔写下“纱縠行”三字。从此,眉州城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纱縠行,这也是今天我们在眉山看到的千年古街巷——纱縠行的旧址。

“温良品性世难寻,一生成就三苏人”,程夫人对苏洵而言,既是贤妻也是良母。《三字经》中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再加上“得妻勉”,则更为公正和恰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我喜欢的文 10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