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命运的邀约:当短视频照进大银幕
弋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吴森的手机屏幕在深夜十一点十七分突然亮起。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静静躺在锁屏界面:"吴老师,冒昧打扰。我是星辰影业的导演陈岩,看了您'弋阳笑哥'的系列视频,特别是《舌尖上的双城记》和粉丝见面会那期,深感您对幽默与生活的把控独树一帜。我们计划拍摄一部聚焦当代小人物的网络电影,想邀请您出演男一号——一个在县城与大城市间来回奔波的'双面喜剧人'。不知您是否有兴趣详谈?"
吴森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微微颤抖。窗外,弋阳老城的月光漫过窗棂,洒在他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剧本手稿上。那些是过去三个月里,他尝试创作的"半成品":有写弋阳渔民故事的、有记录青岛出租车司机日常的,还有几页潦草地画着分镜头的"电影构思草图"。
"影视......"他喃喃自语,这个词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突然砸进他原本只装着短视频的池塘,激起层层涟漪。
第二天清晨,吴森穿着那件绣着柿子花的深蓝色西装,独自驱车前往星辰影业位于省城的总部。一路上,车载电台循环播放着他曾经配音的搞笑段子,那些熟悉的笑声此刻却让他心绪复杂。"我一个拍短视频的,能演电影?"他瞥了一眼后视镜里自己略显紧张的表情,自嘲地笑了笑。
星辰影业的会议室比他想象的更简洁。原木色的长桌尽头,坐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陈岩导演,身旁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制片人,手里捧着一沓打印好的资料。
"吴老师,久仰!"陈岩起身握手,目光炯炯有神,"您的视频我反复看了不下十遍。特别是粉丝见面会那段,您蹲下来和女孩平视对话的样子,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都动人。"
吴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都是真情实感,没想过会被专业人士注意到。"
"正是因为真实,才珍贵。"陈岩推了推眼镜,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剧本,"我们计划拍摄一部网络电影,暂定名《千面笑郎》。故事原型是一个像您一样的小镇青年——白天在县城当婚庆司仪,晚上化身网络主播讲段子,机缘巧合下接到一个大城市影视剧组的邀约,却因为方言口音闹出一连串笑话,最终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喜剧表达。"
女制片人补充道:"我们希望男主既能演绎市井小人物的烟火气,又能展现面对困境时的韧性。看过您'三轮车哲学'那期视频,您和父亲修车的那段即兴发挥,特别有生活质感。"
吴森的心跳加速了。他想起父亲修三轮车时,总爱说:"车坏了能修,人倒了也能站起来。"那些看似粗糙的维修动作里,藏着最朴实的人生智慧。
"我......愿意试试。"他听见自己说,声音比想象中坚定。
第二节跨界的阵痛:从手机屏幕到电影镜头
签约仪式后的第三周,吴森站在省城影视基地的摄影棚里,第一次直面"专业演员"的挑战。
"表情太僵硬了!"导演陈岩在监视器后皱眉,"你要演出那种——明明心里慌得一批,表面还要装得云淡风轻的感觉。想象一下,你第一次开着借来的宝马去丈母娘家,结果半路抛锚了......"
吴森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自己第一次开父亲的三轮车去县城参加婚礼的场景。那天他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被人认出来是"修三轮的穷小子"。
"再来一条!"陈岩喊道。
连续NG了七次后,吴森终于找到了感觉。他松弛下来,让那种"表面镇定、内心慌乱"的情绪自然流淌。"导演,我试试用弋阳话夹杂普通话的方式,表现角色的语言困境......"
"好!就是这个味道!"陈岩兴奋地一拍桌子,"你天生就有这种幽默感,不是演出来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有一场关键戏:男主角——一个习惯用弋阳方言讲段子的婚庆司仪,在省城大剧院面对上千名观众时,突然忘词了。台下观众开始窃窃私语,闪光灯此起彼伏,他站在舞台上,尴尬得脚趾抠地。
"这场戏要展现角色的崩溃与重生。"陈岩解释道,"你要从最初的慌乱,到试图用方言救场失败,再到灵机一动,用一段融合南北幽默的自嘲化解危机。"
吴森在心里默默排练了无数遍。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在青岛拍摄短视频时,因为听不懂当地人的俚语而闹出的笑话;想起粉丝见面会上,那个举着泛黄纸巾的女孩讲述的考研故事;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拍摄当天,当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时,吴森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台下坐满了剧组人员和临时演员,所有人都等着看他如何演绎这场"舞台危机"。
"开始!"
随着导演的指令,吴森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虚拟的舞台。前几秒,他按照剧本设计,用弋阳方言尝试救场,但故意说得磕磕绊绊,引发现场的"观众"(由剧组工作人员扮演)发出善意的笑声。
"哎呀,各位乡亲们,我今儿个这普通话啊,是'弋阳普通话'——就是弋阳话加普通话,简称'弋普'!"吴森突然切换成自嘲模式,嘴角扬起一个略带苦涩的笑容,"刚才那段子本来想讲个高大上的,结果一紧张,把'婚礼主持人'说成了'婚丧主持人',这不,台下已经有大爷准备给我烧纸钱了!"
全场爆发出一阵大笑。吴森趁热打铁,继续用幽默化解尴尬:"不过说真的,我今天站这儿,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想跟大家唠唠嗑——咱们中国人啊,不管天南海北,只要一张嘴,有笑声,那就是一家人!"
摄像机后的陈岩激动得站了起来:"完美!太完美了!这就是我要的——既有方言特色,又有普遍共鸣的幽默!"
第三节创作与突破:《千面笑郎》的诞生
电影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时,吴森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他不仅要出演男一号,还要亲自参与编剧工作,将自己在弋阳与青岛两地的生活经历融入剧本。
"我想拍一部既有方言魅力,又能反映当代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电影。"他在创作讨论会上说,"《千面笑郎》不应该只是一个搞笑的故事,更应该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
剧本创作过程比拍摄本身更为艰难。吴森几乎住在了星辰影业的编剧室里,桌上堆满了笔记:有他采访弋阳渔民时记录的方言俚语,有在青岛拍摄短视频时收集的城市趣闻,还有粉丝见面会上收集到的上百封观众来信。
"这一段要改。"陈岩指着剧本中的一幕,"男主角在县城婚庆公司上班的场景,太刻意了。你要让它更自然,就像你当初拍'三轮车哲学'那样,从生活中随手撷取。"
吴森沉思片刻,突然想起自己曾经拍摄过的一个短视频:父亲吴建国在扫大街时,用扫帚柄敲着垃圾桶打节奏,逗得路过的孩子哈哈大笑。"我有个想法,"他兴奋地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场景,男主角在婚庆公司排练时,无意中听到窗外清洁工大叔用扫帚敲击垃圾桶的节奏,突然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段融合市井声音的婚礼开场白。"
这个创意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在最终的剧本中,那场戏被演绎得妙趣横生:男主角站在婚庆公司的镜子前,一遍遍练习着生硬的婚礼台词,烦躁不安。突然,窗外传来"咚咚咚"的有节奏的敲击声——是清洁工大叔在用扫帚敲垃圾桶,配合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地方戏曲,竟有种奇特的韵律。
男主角灵感乍现,跑到窗边,对着清洁工大叔喊:"大叔,您这节奏太绝了!我给您编段词!"他即兴创作了一段融合地方戏曲元素和清洁工日常的幽默开场白,引得围观的路人纷纷鼓掌。
"这不仅仅是一个搞笑桥段。"吴森在创作阐述中写道,"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即使在最平凡的角落,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幽默与美好的存在。"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拍摄和后期制作,《千面笑郎》终于在网络平台上线。首映式上,吴森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站在投影幕布旁,心情忐忑。
影片结束后,现场观众的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笑声、掌声、甚至还有不少观众的抽泣声。有观众在映后交流会上说:"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爸,他也是个普通工人,但总能用笑话逗我们开心。"另一位观众则表示:"吴森演的那个角色,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他的挣扎与成长,我们都懂。"
陈岩导演在总结发言时说:"《千面笑郎》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幽默,更在于它的真实。吴森不仅用演技征服了观众,更用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形象。"
第四节新的起点:笑声的无限可能
电影上映后的第三周,《千面笑郎》的网络播放量突破了五千万,豆瓣评分高达8.2,成为当年网络电影中的一匹黑马。吴森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暴涨至六百万,评论区里充满了观众的真挚反馈:
"笑哥,我从你的电影里看到了我爸的影子!"
"原来方言喜剧也能这么高级,既好笑又感人!"
"吴森,你让我相信,普通人也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面对突如其来的成功,吴森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千面笑郎》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它让我明白,幽默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让人发笑,更在于它能连接人心,传递温暖。"
回到弋阳后,吴森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父母去看了那部他们儿子主演的电影。电影院里,当银幕上出现吴森饰演的角色时,父亲吴建国悄悄抹了抹眼角,而母亲(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吴森总觉得她仿佛就在身边)仿佛也在微笑着注视着这一切。
"爸,您觉得我演得咋样?"散场后,吴森故意问道。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演得不错,就是别太得意,记得你爸我当年扫大街时,也比你帅多了!"
吴森大笑起来,那一刻,他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满足。他知道,自己的喜剧之路才刚刚开始——从短视频到网络电影,从弋阳到更广阔的天地,他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继续用笑声温暖更多的人。
"生活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喜剧,"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只要用心去演,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掌声与笑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