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迷茫到来

张彼得那肆无忌惮的大笑让叶凡一时无语凝噎,他心想,能做出这样一个骗人的网站就已经够可恨的了,要是再按照张彼得所说改成“插入”,那简直是完全背离了自己的三观。这种毫无底线、突破道德底线的做法,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后来,那个充满争议的网站的确是挣了钱,大概是 600块左右。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叶凡来说,或许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每当他看到那数字,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和满足。

再后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叶凡终于还是把那个网站关掉了。毕竟这是违法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快 18岁了,即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他深知,如果继续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一旦捅了篓子,就得自食其果。那种后果是他所无法承受的,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心生恐惧,最终决定不再弄这些违法违规的事情了。

在这个过程中,叶凡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成长,明白了是非对错,也懂得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及时悬崖勒马,避免陷入更深的泥潭。

接着,叶凡不禁陷入沉思:弄点什么呢?干坐着在家里白吃饭可不是他的性格。那时候,他的目光盯上了父母周末拿到酒吧去卖的那些 DVD光碟。

大约从 1998年开始,母亲结识了一个名叫沈月的人。他与美国人合资在内海市建厂生产信号天线,这个人确实相当有能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来二去,他和叶凡的母亲逐渐熟络起来。三天两头的,便能看到他带着外国人来到店里。

那些外国人进店的时候,一般都是刚刚下飞机,手中提着的旅行箱看上去十分沉重。母亲出于热情,下意识地伸手就去帮着提箱子。然而,沈月则在阻拦后,用中文对母亲说道:“别惯他们这些臭毛病,让他们自己提。”说这话时,沈月的表情严肃而认真,仿佛在坚守着某种原则。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与外国人打交道还相对较少,母亲的热情或许是出于淳朴的善意和本能的好客。但沈月的阻拦,也并非毫无道理,他可能更注重培养外国人的独立和自理能力,不希望因为过度的照顾而让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惯。这种观念的碰撞,在当时的情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沈月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向来就是如此,与母亲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次有外国人前来买东西时,他都会操着中文说道:“给他们都说贵点,赚他们钱!”然而,母亲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依旧规规矩矩地报出原价。正因如此,店里的利润并不丰厚,也没挣到多少钱。

没挣多少钱这个事,可把沈月弄得心急如焚。他那急切的模样,仿佛这生意是他自家的一般。后来,经过一番努力,他还真给叶凡家的店找了一个赚钱的生意,那就是去内海市西区的一个西餐酒吧里面卖 DVD光碟。

可别小看了这门生意,还真赚钱!一个星期也就周六和周日去两个晚上,收入就能达到惊人的 2万。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期,内海市的普遍月收入也就是四、五百左右。即便是开发区合资企业,月收入最多也超不过 2000。所以,这一周 2万的收入在老百姓的心里,那简直能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个时候,叶凡的日子确实过得相当不错。用张彼得那带着几分羡慕和调侃的话说,就是:“谁们家买电脑盘一次好几张好几张的买,也就是你!你们家床铺底下都是金条吧?”

叶凡家里当然没有金条,若是与他高中同学富二代李旺杰和官二代李铭相比,那更是小巫见大巫。李旺杰家产业庞大,日常消费挥金如土;李铭家则凭借着父辈的权势,在各种资源的获取上占尽优势。

然而,尽管叶凡家比不上这两位同学的家境,但那些源源不断、很快进入叶凡家储蓄账户的数字,还是让他们一家人开始都变得不淡定了。父亲满心想着买房,他憧憬着能拥有一套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大房子,让一家人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母亲则主张扩大生意,她目光长远,认为应当抓住这个赚钱的好时机,将生意做大做强,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稳定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叶凡家面临着重要的抉择,每一种选择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不同期望和规划。

突然,一位特殊的客人出现在叶凡家的店里,彻底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想法。“不要在这里坐井观天,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这位客人言辞恳切,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期许。

这个人姓周,叶凡随着妈妈一起称呼他为周伯伯。周伯伯看上去颇有阅历,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仿佛都诉说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身姿挺拔,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沉稳而自信的气质。

周伯伯并非偶然到访,他似乎对叶凡家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才会说出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让叶凡一家人在瞬间陷入了沉思。

周伯伯是个来自马来西亚的人,他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尤其喜欢戴帽子,而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前额的头发已经脱落得所剩无几,脑后的头发则染成了醒目的金黄色。当他戴上帽子时,巧妙地正好能把那几撮张扬的大黄毛露出来,形成一种别样的造型。

他还总会在紧身上衣的口袋里别上一盒名字叫沙龙的香烟。旅游街有着严格的禁止吸烟规定,可每次进叶凡家的店里,他都会迫不及待地拿出那盒香烟来吸。只见他悠然自得地叼着烟,另一只手则不停地翻找着中国的电视剧光碟。

他吸烟时的神情十分陶醉,仿佛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而在翻找光碟时,他的眼神专注而急切,似乎在那些光碟中寻找着某种珍贵的宝藏。那盒沙龙香烟和他翻找光碟的动作,仿佛已经成为了他每次到访的标志性行为,也让叶凡一家人对他的印象格外深刻。

“叶凡,现在在哪里读书?”周伯伯目光温和地看着叶凡,关切地问道。

“不准备读了,想去找工作。”叶凡低着头,有些无奈地回答道。

“那不行啊!你要多读书,要学英语、日语和韩语……将来才有竞争力。”周伯伯的话语重心长,他的眼神中满是对叶凡的期望和担忧。他耐心地解释着:“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重要。掌握多种语言,能够为你打开更广阔的世界,提供更多的机会。”然而,叶凡却没把周伯伯的话当回事,他的心里只想着尽快找到一份自己认可工作。

第二天,叶凡便与张彼得一起去应聘找工作了。那时的内海刚刚进来几家超市,理货员的工作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很新鲜的。叶凡和张彼得满怀希望,跑遍了内海大大小小的超市,只为了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一家一家超市去询问、填表、面试。可几天下来,尽管他们付出了诸多努力,却依然没有结果。

坐在家里,一脸愁容地看着电脑的叶凡正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就在这时,他忽然收到了张彼得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彼得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阿叶,你在家干什么呢?又做你那个劲爆的网站了么?”

“去,别瞎说。”叶凡皱了皱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说道,“我想明天买一份儿求职报纸去,看看有没有好工作!”

“不用那么麻烦了,我找到一个地方,我老姨告诉我的,明天咱俩一块儿去。”张彼得兴冲冲地说,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我老姨说那地方正招人呢,待遇好像还不错,咱俩去试试,说不定能成。”

叶凡听了,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赶忙问道:“真的吗?那太好了,那咱们可得好好准备准备。”

张彼得自信满满地回答:“放心吧,阿叶,有我在,准没问题。”

此时的叶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对明天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作者:赵同

斜杠青年,朝三暮四,比上不足,笔下有余,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怕折腾,才是人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迷茫到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狩心游戏

折竹碎玉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一叶涟漪
连载中赵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