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花信,雨濯春尘。[1]
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得飞快。
自从经历了之前的“打架”风波,夏意柔整个人变了不少。
人多的时候,她说话常轻声慢调,宛如一个淑女。
私下里,见到夏淮叶也不再如从前般横眉冷对,但要说和颜悦色,倒也谈不上。
不过夏淮叶不在意,她来这里就是求学的。
关系好些,交个朋友自然是好,若非如此,但只要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夏淮叶也怡然自得。
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四平八稳的过去了半月之久。
*
庚武二十年的四月中旬,建威将军薛霖班师回朝。
陛下派太子周珩在金陵城外携百官相迎。
这是无上的帝恩。
薛国公来不及洗漱换衣,直接入宫谢恩后,才于临近傍晚时分回到了府里。
他刚一进府,府里的大管家陈留便迎了上来。
“老爷一路辛苦了。”
薛国公点了点头:“世子呢?”
“世子在书房,老爷回府的消息,还没来得及报给世子。”
薛国公将手中的剑递给陈留:“无碍,我且要洗漱一番,你让他在书房等我即可。”
陈留点头称是。
*
半个时辰后,薛府书房。
薛国公退去甲胄换回便服,一脸疲惫的端着茶,闭着眼坐在圈椅上。
薛蔚:“父亲辛苦。”
薛国公摆了摆手,浅尝了一口手中热茶后,将茶杯放回在一旁香几上,慢慢睁开了眼。
他看着对面一脸忧色的儿子,问:“是为冯邵一事?”
薛蔚正色,点了点头,将自己的担忧说出:“陛下此举,是在借冯邵敲打淮西一党还是为了威慑父亲,我这几日日夜担忧,仍是揣摩不透。”
薛国公轻轻摇了摇头,“陛下的心思,岂是你我能思量的。”
薛蔚低头:“父亲说的是。”
薛国公抬眼瞧了下儿子,话锋一转:“不过,多想想也无甚坏处。”
随即长叹一声道:“这几年李辅成权势日盛,其威势竟能直逼皇权,陛下以武立国,又为人刚直,怎能一味忍让。”
“冯邵是淮西一派的武将,陛下此举,敲山震虎,打的的确是李相国没错。”
薛蔚闻言,这几日悬着的心微微放下,可看父亲的模样,又道:“父亲面有忧色,可还有担忧之事?”
薛国公微微眯了眯眸,面色不霁:“可是巍峨皇权下,焉能有人处之泰然。”
“父亲的意思是?”薛蔚皱眉。
薛国公没有直言,只转了话锋说:“你可知道,陛下要调你去兵部?”
薛蔚没有惊讶之色,只淡然道:“儿子不知,但隐约能猜到。”
自上月父亲得胜之信传回朝中,陛下虽未在朝明说,却卸了自己翰林院的差事,自己虽可如常入翰林院,但却是闲人一个。
父亲得胜,断没有谪贬儿子的道理。
加上这几日频频有兵部的人往他府上递帖子,他便猜到会是如此。
薛国公用手指敲了敲圆椅椅背,点了点头继续说:“我虽为武将,但你自幼体弱无法习武,所以无法承我衣钵。”
薛蔚听到这儿,眸色不由的暗了暗。
薛国公注意到了,轻摆了下手,“你不必介怀,你如今也很好。”
薛蔚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薛国公继续之前的话:“你虽无法为武将,但却自幼随我出入军营,也算通晓军务,所以陛下同我讲,想将你安排到兵部,任兵部武选司郎中。”[2]
说到这儿,话顿了一下,“至此,你可能察觉出什么?”
薛蔚静默了片刻,道:“兵部尚书白老大人今年已经六十多了,听闻近年来身子骨一直不大康健。兵部左侍郎位一直空悬,而右侍郎刘锡则是老相国的妻弟。”
不必再多言,陛下把他安排进兵部的意图很明显。
“节制!”薛蔚慢慢吐出这两个字。
薛国公闭上眼点了点头:“对,正是让你去节制李辅成。”
良久,才睁开了眼,望向薛蔚,语调低沉,声音沧桑:“子衍,我们薛家世代偏安一隅,不愿卷入这世事风波。可为父不甘,沧海变化无形,若不为巨浪便只能成为沉寂沙河,薛家不可没落于为父之手,所以甘愿随陛下揭竿而起。可我如今已将战功声望攒足,足够后代挥霍。所以,你要想清楚,如今的薛家是否还要卷入这场风波之中。”
薛蔚有些不解,为陛下做事难道不是臣子本分,父亲为何面有忧惧?
为何?
到底是为何?
薛蔚脑中千思百转。
终于,他停住了,抬起头看向父亲,震惊道:“父亲难道觉得?”
薛国公摇头,止住了薛蔚要脱口而出的话。
屋内一时间沉寂了许久。
薛蔚强压下心中的惊骇,低头苦思。
他知道父亲真正忧心的是什么。
陛下今年五十有五,虽说是尚在壮年,但是谁知道天命几何。
太子贤德,兄弟和睦,东宫继位是板上钉钉之事。
然而,太子妃早逝,如今的东宫侧妃正是李辅成之女。
若是薛家如今甘为马前卒。
他日太子登基,侧妃诞下皇子,有了争储之力,李家便会一家独大。
若真到了那日。
秋后算账,又有谁能护得住薛家!
思及至此,薛蔚抬眸,看向父亲,惊诧道:“所以父亲您当时让我娶余氏,是因为?”
余氏乃是老相国妻子的远亲,也为前朝望族。
薛国公叹了口气:“当初让你娶余氏,正是我为薛家寻的后路。”
原来如此。
竟是如此。
薛蔚摇了摇头。
陛下定是瞧出薛家的心思,此时调薛蔚去兵部,就是在逼薛家选择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