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们出门后,庙里瞬间少了一半的人,安静了很多。
老夫人和朱氏商讨后,她们一行人突然来到村子里,也得主动去和村里知会一下,免得被人赶出去。
众人出门后,老夫人就带着朱氏和彭氏就出去忙活这件事了。
王氏的两个孩子,一个两岁,一个还抱在手中,现在又不像以前有丫鬟仆妇照料。
且不说萧姨娘手上也有一个婴孩,就算没有,论王氏的手段,也难顺利支使动萧姨娘给她打杂。更何况王氏根本不放心把自己的宝贝疙瘩交托给萧姨娘。
至于那个老实的慧姨娘,这几日跟着其他人是忙得连轴转,王氏这个主母根本难见缝插针让她来伺候自己。
也因此,王氏被自己两个孩子套牢,家中各种大事,老夫人就只能委任大儿媳和三儿媳去忙活。
傅则萦自从昨晚坐下后,就没大幅度挪动过,吃饭喝水先是麻烦梨幼,后是麻烦傅则苗。
彭氏出去后,傅则薇没人带,便被送回到傅则苗手中。这时,围在一起的几人需要添柴加火时便由傅则菊代劳了。
傅则菊虽说也娇气,但是疼爱她的父亲姨娘都不在身边,昨日又被官兵吓到了,接着就是挨饿受冻行走那么远的路,脚感觉都废了,那些小姐脾气自然都被吓回肚子里了。
再加上昨晚一直到今早,姨娘一直耳提面命要她紧随着八妹妹,这时傅则萦让她去搬些柴禾过来自是不敢推脱。
“四姐姐,十二妹妹先给我抱着,你去厨房装小半碗粥过来。”忙完早餐的丹姨娘和萧姨娘早就回大殿了,厨房也早熄了火。
傅则苗有些奇怪,上一顿刚过去一个时辰:“八妹妹你是饿了吗?”
“不是,白日里厨房肯定是不生火的,我们人大些还好,十二妹妹却是还小,她饿了得吃。我们把粥盛在碗里放到这里火旁煨着,待会儿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是哦!还是八妹妹想得周到。”傅则苗随即将手中稚儿放到傅则萦怀中。
虽然傅则萦也是小小的人,但现在妹妹睡着了,八妹妹也是靠坐在地上,倒是能抱住。
接下来白日大家就这样安静地待在庙里,几个小孩子,也没想着去做什么。傅则薇也交替待在亲姐傅则苗和堂姐傅则萦手中,两人得以交换休息。
后面傅则菊见傅则萦能抱得住小孩子,便也想讨好表现,主动加入轮替队伍中。
直到晌午后,老夫人她们才回来。随之一起的还有村长和几位族长,以及他们的家里人。
村里人民风淳朴,也做不出落井下石的事,再加上破庙早已废弃,傅家人寄居在此,打听到傅家灾祸不再殃及妇孺,他们商量一番后也就同意了。
只是再三强调傅家人不得在此生事。此番过来是查验落实傅家众人,村里顺便做好记录。
但傅家众人皆是妇孺,便只好让家中女眷一同前来。
如此,傅家在十里村算是过了明路。
破庙除了大殿外,就一间做了厨房的厢房,外间并没有围墙。
而大殿的门窗也是多有破损,故而缩在殿内的傅家人在村长一众人离去后便透过残破的门窗看到好几拨到庙前看热闹的村妇或是小孩。
隐隐约约还听见她们在议论。
“这群人是哪里来的?”
“听跟着村长去的阿牛和她婆娘说这傅家是犯了事后被抄了家,无家可归沦落到此的。”
“抄家了啊,那会不会连累村里?!”
“村长和村老都同意了,那应该是没影响了吧?”
“傅家,是县城里春风堂那个傅家吗?”
“不知道,不过我们县里有名的大户人家姓傅的好像就只有春风堂吧。”
“或许真可能是诶,傅家祖宅不就是在十里外的官林庄吗?”
“那她们怎么不去官林庄,怎么在咱们村落脚了啊?”
一位看上去颇有见识的人这时接话道:“咱们村那新庙据说就是傅家出资建的,此时人家落难了,借居废弃的破庙,也合情合理。我估计村里也是因着这个,在确认傅家的事不会影响村里后,才同意她们落居于此吧!”
“唉,一大家子的女人,希望不要在村子里惹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夫人叹道。
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得好不热闹。
村里人平日里讲话并不讲究轻言细语,此时她们在外议论纷纷,自以为已经放低了音量了,但在这静谧的冬日,还是断断续续地传到庙里傅家人耳中。
傅则萦几人围坐在神像后边,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能透过门窗看到村里人的议论纷纷,但是这些话却是一字不落地听全了。
这是一种无言的尴尬,躲在屋里听着别人对自己肆无忌惮地议论,又不能理直气壮出去呵斥人家闭嘴。
屋里的傅家人又是难堪,又是气愤最多的是悲戚以及对往后日子的担忧。
村民们看过一阵热闹后,就陆陆续续离开了,毕竟大冷的天,没有理由一直待在外面。
外面看热闹的人离去后,傅家的几位主事人也围在火堆旁开始商量怎么办?
昨日到了破庙后,一开始,大家凄凄凉凉地蜷缩在大殿的一角里。虽说四处透风,但好歹也能挡风遮寒。
所有人都在脚又痛,身体又冷的情况下颤颤巍巍,以为就要这样熬过一夜,没想到几个姨娘和孩子竟然生起了火,还烧了热水。
昨晚众人的心绪都还停留在被抄家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恐慌中,虽说也讨论了一番,但来来回回也就那几句话。最后也只商量出今日得先去村里报备一下,至少得先安定下来。
今日之行比预想的顺利,在她们说过原委后,村长虽说没有立即答应,但是也没有满口拒绝。
她们稍加示弱求情,村长便表示得召集村里的几个大族的族长共同商议一番才好决定。
等待的时间有点漫长,傅家三位的心也是七上八下,好在最后是等来了一个好结果。
傅老夫人知道村里这样的决定是看在傅家当年捐资修建了新庙的缘故。当年种下的善因,今日终是给傅家的后人留了一条活路。只要傅家能挺过这一次大难,她以后必将督促后人多多行善。
朱氏看了看老夫人:“娘,现在我们是能留在村里了。但是现在手中拢共就二两银子加两串钱,二十几口人,再省着吃,也撑不了多久。”
“你说得是,如今咱们家无恒产,没有进项,就靠这二两银子,只怕没多久就坐吃山空了。”老夫人哀叹道。
“可咱这一家子老弱妇孺能做什么?捡些柴禾,也就只能烧个火,喝口热水,可喝水哪管饱啊?”朱氏拿出手帕抹眼泪。
当初被抄家时,全身上下除了衣服外,也就留下了这么一块手帕。
看着朱氏手上的手帕,彭氏往自己袖笼里探了探,昨日把外衣卖掉时,她把自己的这块绣帕拿了出来。
她一下子回想到,当初嫁入傅家前,父亲屡试不第,家中资财早已消耗,她们家就靠父亲在私塾教书每个月六百文的月例养活一家三口和家中两个奴仆。
虽说日子能过,但也是也得勒紧裤腰带过得紧巴巴的,而且还不能生病,家中但凡有人生病,就会捉襟见肘。
家中仆人是一对母子,是家中老人了,她们也做不到将人发卖了。于是她就把家务都交给吴婶,自己就带着吴婶的女儿秀儿去绣坊接些绣活贴补家用。
几日就可以完成一方绣帕,每方绣帕绣坊给她结算五文钱,如此她俩每月也能挣上百来文。
后来嫁入傅家后,自己有了一些积累,傅家人也不介意她时不时贴补娘家一二,家中情景随之转好,后来十几年倒是没接触过这些了。
眼下,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反正家中现在人手多,家中小姐们的女红也都是请了好师傅来教导的。一些姨娘的活计也不差。
于是她建议道:“娘、大嫂,我是个见识短的,眼下其他办法也是没想到,就想着我之前还在家里时,家人也都是靠做些绣活贴补家用。咱家太太小姐们都是做惯绣活的,如今府城咱是去不了,但是是不是可以去县城里大一点绣坊讨点绣活来做。虽说不多,但好歹也是个进项。咱家现在要是没有进项,马上就要面临断粮。”
朱氏第一反应是排斥,自小她的绣活就只有父母、夫君和儿女用得上,哪能给外人做?
但是转念想今时不同往日,是讲究不了这个了。
“三弟妹这法子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不知这活计好不好寻?”
彭氏也不肯定,自然不敢轻易接话。
接下来几人又是商讨了好一阵,除此之外,愣是没想到还能做些什么。便决定明日先由朱氏和彭氏一起去县城里探探。
整日整夜地围坐在火堆旁,众人都觉得嘴皮发干。
傅则苗轻轻地将手中的傅则薇递给傅则萦,然后起身打算去厨房取一碗白开水。
她走出厨房便看见远处两个尼姑吃力地提着两袋东西向这边走来。后边还跟着个**岁的小女孩提着个篮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