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摄政五年,禹治水第三年秋。秋风萧瑟,卷动着黄河岸边的枯草与尘土。龙门峡开凿成功的消息,却像燎原的野火般,顺着治水河工的吆喝、迁徙部族的渔猎号子,还有雁群南飞的羽翼,迅速传遍了天下。这消息给饱受水患之苦的万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仿佛看到了一条巨龙终于被驯服了头颅。
然而,作为治水主帅的禹,却无法有丝毫的松懈。他率领平治水土的主力大军,依旧驻扎在黄河之滨,日夜不停地清理着龙门以下新辟的河道,加固着两岸的堤防。洪水的威胁,就如同这永不停息的季节轮回,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容不得半分大意。就在这紧张的时刻,来自东方的紧急军报接踵而至:淮水流域因连绵数月的秋雨暴雨,水势再度暴涨,下游涂山氏所居一带情势尤为危急,先前辛苦疏导的河道面临再次淤塞甚至彻底改道的巨大风险。
这一日,在弥漫着泥土与汗水气息的河工营帐内,气氛格外凝重。炭盆中的火焰跳跃着,映照着众人疲惫而忧虑的脸庞。皋陶,这位以睿智和公正著称的士师,在商议完应对淮水险情的方略后,将话题转向了一件看似私密,却关乎大局的事情。
他看向正凝视着地图上淮水区域的禹,声音沉稳而恳切:“司空,如今水患未平,诸事繁杂,我等皆知您一心为公,夙夜在勤。然,您年已三十,部族嗣续之事,亦当有所考量。这不仅关乎您个人,更可安部众之心,稳定联盟之基。”他略作停顿,见禹抬眼望来,便继续道,“涂山氏之女,女娇,我曾有所耳闻,贤淑明理,识得大体。更紧要者,若我华夏部族能与涂山氏联姻结盟,则可稳固东线,得其淮泗流域之助。涂山氏熟悉当地水情地理,若有他们倾力相助,对于我等平治淮水,乃至整个东南方之水患,实有百利而无一害。此乃公私两便之策,望司空慎思。”
禹闻言,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帐外呼啸的风声和黄河隐隐的波涛声交织在一起。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三年前,在那汾水之畔,他初次遇见涂山氏使者,那位静立在水边、眼眸清亮如秋水的女子女娇。彼时,治水方略初定,前途未卜,匆匆一瞥间,那双沉静中带着关切与坚毅的眼睛,以及临别时她赠予的那枚玉石埙,却在他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三年来,这石埙一直被他贴身携带,仿佛一件无声的信物。
良久,禹深吸一口气,目光恢复了平日的坚定与清明。他看向皋陶,声音平和却带着力量:“士师之言,深谋远虑,句句在理。禹个人之事小,平水土安万民之事大。若此婚约真能助我治水大业,稳固联盟,使东方生灵免于泽国之苦,禹岂敢因私意而废公义?我愿听从士师建议。”
决心既下,禹即刻命人取来简牍,亲自修书一封。信中,他详细陈明了与涂山氏联姻对于巩固东方、共同治理淮水的战略意义,言辞恳切,并郑重向帝都蒲阪的舜请求允准。他知道,如此重要的联盟,必须得到中央的认可与支持。
“伯益,”禹吩咐道,“此事关系重大,需尽快送达舜前。烦请你遣最迅捷可靠的飞鸟,务必将此信安全送至蒲阪。”
伯益领命:“司空放心,我即刻去办。”他转身出帐,很快,一只毛色光亮、眼神锐利的鸟儿扑棱着翅膀,携带着系在腿上的密信,如一道离弦之箭般冲入云霄,向着西南方的蒲阪疾飞而去。
自黄河龙门至帝都蒲阪,山重水复,路途遥远。即便信使日夜兼程,往返也需近月时光。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禹并未有丝毫懈怠。他继续督导着龙门峡后续的巩固工程,同时开始周密筹划东行涂山之事。他知道,无论舜的回复如何,淮水之患都必须尽快解决。
一日,在核心成员的会议上,禹摊开简陋的地图,询问道:“农正,我等若东行涂山,粮秣物资可还充足?”
弃,这位掌管农耕与粮租的官员,仔细盘算后回答:“回司空,营中存粮,支撑一支精锐小队东行数月,尚可维持。但若需在淮水流域大规模征调民夫、兴修工程,则恐难以为继。届时恐怕需依靠涂山部接应,或就地筹措部分粮草。”
这时,站在帐角阴影处的砺,沉声开口了。自那夜篝火旁向羲青表白心意遭拒之后,这位往日豪爽的汉子变得愈发沉默寡言,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军务与工事之中,仿佛只有无尽的劳作才能麻痹内心的失落。此刻,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地图,声音因久未多言而略显沙哑,却异常清晰:“司空,龙门新开,河道尚未完全稳固,下游亦需持续疏导,此地关系重大,必须留重兵把守。砺不才,愿率部分岳卫及熟练工匠留守此地,继续疏通下游河道,加固堤防,确保龙门成果不失。司空可亲率精锐东进,驰援涂山,如此东西两线皆可兼顾。”
禹看向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他何等敏锐,早已察觉砺与羲青之间定然发生了重大变故,但军情紧急,此刻绝非询问私事的时机。他走上前,重重地拍了拍砺宽厚的肩膀,言辞恳切:“如此安排,最为稳妥。砺,留守龙门,责任重大,关乎黄河大局,一切便托付给你了。万不可有失!”
砺抱拳,沉声应道:“谨遵司空之命!砺在,龙门便在!”
禹的目光又转向一旁安静伫立的羲青。她依旧是一身素净的麻衣,神情平静。“青儿,”禹的声音温和了些,“东方水脉异动,星象亦显征兆,需你随行实时观测天象水文,以助判断水情。此外,涂山一带乃上古传说富集之地,山川地理、人文民俗乃至古老旧事,皆可能暗含治水之钥。你可一路仔细记录勘测,既为当下治水察势寻策,亦可为后世留存一份详实的山川风物史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