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结婚

惠安乍看到这么多钱,吓得都没敢出声。

好半天见杜从宜不说话,才问;“四姐……那幅画,当真卖这么多?”

杜从宜合上箱子,问:“你觉得我是买宅子好,还是买其他的?”

惠安已经体会过,外面谋生也挺好的。自然心动;“当然是买宅子。”

杜从宜笑说:“或者攒钱买个铺面。”

惠安听得眼睛都亮了,但稍后又说:“买铺面,那更是想都不敢想。你的生意也是熬人,不吃不喝那几天我吓死了。来宝说你能挣大钱,让我别打搅你,可身体都熬没了,挣钱了又能怎么样呢?”

杜从宜:“那今后我们就干点不累的小买卖,行不行?”

那端王府的小王孙十分有钱,他定一幅画就给一百贯。那样的画,她一天勤快一点,能画三幅,时常画几幅,也能赚钱。

将来可以和他聊聊,能不能让他介绍几个有钱人给她认识。

这种客户很难得,价格高素质好,而且有‘帅五郎’做担保,这个生意比较好做。

她又不是傻子,也不迂腐,和男友做生意根本无所谓。要是再钱和男人之间选,她犹豫过后,还是选钱,尽管男人美貌动人,但是她还是比较爱钱。

有更方便的方式,自然也会放弃连颂那种法外狂徒的赚钱方式。

而且她经过深思熟虑,都想好了,首先,这桩婚事逃不掉的。其次,对方这么帅,嫁了就嫁了,就像一段恋爱感情一样,大大方方去经营,等到过了热恋期,如果对方纳妾,就是她离开的好借口。

她甚至连后路都想好了。

真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十几岁的美少年,有一点缺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她曾经和三十来岁的奇葩男人相亲后都被家里压着处了两个月呢。

结果没等她提,第二天下午,端王府有人来专门给她送东西,上门的理由说上次杜四娘子把东西落在箱子里,赵五郎专门让人来还。

杜从宜还好奇,结果周全带着东西交给杜从宜,等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的钱,和信。

居然给她定下三幅画。

越促狭越好。

她立刻想起那两只挤眉弄眼的呆头鹤,忍不住笑出声。

惠安看到钱,不明所以。

杜从宜笑着说:“生意来了。”

惠安一听就眉开眼笑。

二月下旬,初春已来,都等着三月三踏青,结果端王府的老王妃身体突然抱恙,原本三月初五的生辰宴也不再操办宴客了。

端王府里严正以待,老太太前一晚好好的,结果第二天就起不来了,发热,说胡话,甚至开始交代后事。府里的人吓得够呛。

连着两日,老太太想起赵昭云的婚事,想起吕家的老太祖,硬是催着府里给未定亲的小辈们尽快定亲,而定了亲的尽快定日子成婚。她和邹氏和赵宗荣嘱咐:“早些把五郎、六郎的亲事定下,早些成婚,吕家老太爷催着儿孙们早些成亲,就是怕自己耽搁了儿孙们的亲事,我也一样。”

邹氏吓的说:“母亲说笑了,只是倒春寒,染了风寒,过几日就好了。”

老太太却坚持说:“早些吧,看好了人家就定下,你做主我放心。”

她可能对老王爷这个异数不太放心。

邹氏只好应下,说:“二房暂时还没有商量出个结果,我今晚问问六郎婚事。”

老太太拍拍她的手:“先定五郎的吧,六郎的事情,由他们吧。”

人虽然和善,但亲疏还是有别。

邹氏动作也快,立刻请了媒人换了庚帖,下了小定,之后就合相看了日子,就看在六月。赵诚就听说府里要准备他的婚事了,杜家人送走端王府的人,自己都快疯了。两个月嫁两个女儿,也没谁家这么嫁女儿的。

结果三月初一,邹氏催着人把老太太交代的办好,去大相国寺请了平安签,老太太果真好了,能起来走动了。

三月初五老太太寿辰,赵宗荣也不敢让家人烦扰了老母亲,只准家中儿孙们给老太太祝寿,连饭都不留。

孙辈们每个人都巧用心思,赵敬送了老太太一副屏风,画的是百子图,其他人都是各显神通。轮到赵诚的时候,邹氏笑着说:“五郎已经给你祖母送了罗汉床,这不这会儿已经倚靠着能休息了。

赵诚笑说;“那个不算,那是年礼,这会儿我新得了一幅画。”

说着将那副呆鹤拿出来,老王妃先看到画,看到后就笑起来,邹氏看后也笑起来。

身边赵敬的夫人陈氏,几个孙媳妇都看见了然后都哄笑,赵敬看到后,反而没有笑,端详了片刻,问:“五弟这是从哪里得来的画?”

赵诚:“问杜四娘子讨要的。”

他答得理所当然,且十分不要脸。

赵敬赞了句:“杜四娘子好技艺。”

大家都开始传阅这幅画风活泼的画。

老太太笑骂:“定是你捉弄人家。我原本是不满意这门亲事。你父亲也是在我膝下长大,我是希望你能结一门好亲,光耀门楣。你祖父偏轻易就替你定下了亲事,不过眼下也好。”

他的亲事,原本也是端王府的一次投资,听说之前给他选的亲事,不输赵敬的妻子陈家家世,而且那日见的安平郡主的女儿,曾也在候选名单里。

只能说,端王府的人挺会想的。

但是出了老王爷这个神经病。

不过这会儿他没什么攀高枝的心思,心里对那位杜四娘子就很满意。

老太太能起身了,但精神不太好,儿孙们祝寿后,就打发他们到前院里去吃饭了,老太太一口没吃,就躺在罗汉床上听着邹氏和刘氏两个媳妇和她商量两个孙子的亲事。

端王府里都按部就班准备着,杜家的冯氏急的上火,上哪里去凑这么多嫁妆钱。

杜良镛也是发愁,两个女儿的嫁妆不好凑,他家底有限,还经常要老家的族人资助。一下子掏两份嫁妆,两个女儿还都是高嫁。

而杜从珍怕自己的嫁妆被减了,这几日从早到晚一直跟着冯氏学料理家事。

气的惠安和杜从宜抱怨:“她不就是想着钱不够,先紧着她用吗?再说了端王府不比都亭侯府尊贵?真真是小心眼!”

杜从宜倒不至于生气,而是问:“所以,说到底,还是她手里没钱,对不对?”

惠安迟疑问:“那,你要不要把钱拿出来一些,自己备嫁妆?”

杜从宜:“可以。”

赵诚要的画她已经画好了,正好让来宝送端王府去。

之后她就带着惠安,去了冯氏屋子,冯氏正发愁,端王府的人一来她就心里焦躁。端看这段时间杜家门庭若市,她也是水涨船高,在京中得了名声,都说她持家有道,好教养,杜家门风清正。

她是面上好看,但内里也是亏空,出嫁女儿嫁妆实在是难以负担。

见杜从宜进门,她还是笑着说:“小四怎么来了?”

杜从宜也不是来客套的,转身接过惠安手里的匣子递给冯氏说:“母亲,这是小娘去世这一年多,我一直卖画,加上小娘留下的东西,这些给母亲好替我备我的嫁妆吧。”

婚事逃不掉,她也不想挖杜家的财。

冯氏听的皱眉:“拿回去吧,家里再困难,也没有让你掏钱的道理。”

杜从宜也不着急,认真说:“母亲听我说完,我和小娘本流落他乡,得蒙父亲母亲善心收留,才有我的今日。如今汴京举债嫁女的风气愈演愈烈,这些钱将来也是会还给我的,只能算我的孝敬心意,家中三姐婚期已近,母亲只管筹备三姐嫁妆就是。没有嫁女儿,让父母亲举债的道理。”

冯氏见她执着,她的性格一直都是这样,跟着张小娘进门才十二岁的年纪,见了府里的人从来都是静静地,没有惊讶,也没有慌张,看什么都静静的。

她曾和张妈妈还说过,这母女两的来历怕是不简单。

姐妹四个她年纪最小,性格却是最稳妥的,这些年住在偏院里不嫉妒,也不好强,主意正的很。

冯氏叹气,要说多疼爱,也说不上来,但她们母女知恩守礼,从不生事。她也没什么好说的。

张妈妈给她眼色,她也点头说:“那好,我就用你的钱给你筹备嫁妆,不够的我再填上,嫁妆单子等我备好你好好保管,咱们母女一场,也是情分。”

杜从宜也不多言,站起身说:“那母亲忙吧,我先回去了。”

惠安还要回去做绣活,跟着她出门还念叨:“不能再拖了,你但凡勤快些,我也不用这么忙。”

杜从宜也没想到端王府的老太太们这么着急。好端端的把亲事定在了六月。

等人走后,冯氏才打开匣子瞧了一眼,接过吓了一跳,半匣子的银子,加上银票,张嬷嬷目瞪口呆,数落道:“定然是老爷私下里贴补,我就说那张小娘生的妖艳,不是个安分的。可怜太太这么紧巴巴的过日子。”

冯氏还算有理智,呵斥道:“胡说什么。”

张嬷嬷这才闭嘴了,冯氏大略看了眼数目,大约是四千贯。已经比老三的嫁妆丰厚了。

她才说:“不是老爷给的。”

杜良镛的钱是有数的,且都交给了她,官人是什么样的人,她再了解不过了,且两人是结发夫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妾室红过脸。

张小娘自从进门,官人就托付给她了,一切银钱都是经过她的手,下发给张小娘的院子里的。

杜从宜这些钱都是母女两自己的私房和赚来的。

张嬷嬷看了眼门外,问:“那娘子,这钱……”

冯氏:“自然是都给她置办妥当。她将来是进端王府的。”

张嬷嬷这才反应过来。“是这个道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结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冰牙齿

隔墙染月

浓夜难渡

风月无情道

原子大碰撞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鸳鸯佩
连载中顾青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