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中时,天已经黑了。
汴京城巍峨耸立的城墙上高高挂起了两排红灯笼,盈盈的光晕随着夜风轻轻摇曳,照亮了城门下来去如潮的人流。
城内用于通行车马的主城门已经关闭,只开了右侧的东门供百姓进出。宋时的宵禁不似后世明清那般严格,天黑之后内城设有集市灯会,夜市开放期间允许城中百姓耍闹游玩。
入夜以后商铺酒肆的生意越发兴旺,门口客人来来往往,店内说书人手持惊堂木,堂内的桌前三三两两坐满了喝酒吃茶的客人,跑堂的小二忙得热火朝天。
天上夜幕低垂,人间万家灯火如星河映照。
赵祯挥退了随行的侍卫,带着张中正行走在夜市街头。
集市上游人如织。年轻的郎君三五作伴相偕游街,丫鬟婆子簇拥着帷帽遮面的女娘出游,行商走贩的吆喝声与热闹喧嚣的畅谈声交织成一片,尽显人间烟火之气。
北宋中早期,民风开放。
此时女子出行自由,官家千金带着丫鬟婆子逛夜市灯会、约上好友踏青游玩或是参加文人诗会都是常有的事,妇人合离再嫁亦稀松平常。
赵祯的生母刘太后就是二嫁之身。
这个年代的女子们还未被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守贞思想所束缚,也不曾被后世蔚然兴起的三寸金莲之风迫害,活得还算潇洒。
“真好啊。”
赵祯慢悠悠地走着,街头的灯光照在他的眼底映出万千星火。
忽地,他驻足回望。
带着面具的郎君与女娘言笑晏晏地提着花灯与赵祯擦肩而过,携手走向护城河。
护城河上星火点点,无数放飞的河灯顺流而下,如星河蜿蜒流淌在水中。
赵祯的眼底浮现出淡淡的笑意。
“官家仁德贤明,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乃盛世也。”张中正察言观色,笑眯眯地拍了个马屁。
“天子脚下的盛世吗?”赵祯不轻不重地瞥了张中正一眼。
这话听听得了,不必当真。
汴京身为北宋国都又有天子坐镇,乃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如何能不繁华?可这一城之地的繁华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盛世?
何为盛世?
外无侵略者虎视眈眈,对内吏治清明,无苛捐杂税无强权暴政。人人衣食不愁,家家户户有余粮。女子不必困于后宅肆意奔跑在阳光下,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这才是赵祯想要缔造的盛世之景。
眼下所见的繁华不过是空中楼阁,是随时都有可能幻灭的泡沫。在赵祯看不到的地方更多的是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赵祯还不至于被几句奉承之言迷昏了头。
而且他也不喜欢听到这样的奉承话。
察觉到赵祯的不悦,张中正缩了缩头不敢再开口。
“走,随我去悯孤堂看看。”
赵祯脚步一转,走向城西的柳巷。
既然出宫了,正好顺路去悯孤堂内巡视一番,看看最近收养的孤儿老人们生活如何。
悯孤堂建在城西柳巷深处的一间三进宅院内。
悯孤堂自建立三年以来,陆陆续续收养了五百三十个孩童,其中十之**为女孩,剩下的是男孩。这些男孩之中身体健全者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断手断脚病残患者。
不是没有身残患病的女童,而是生下来的女婴若是有任何毛病,早就被家人当场溺死或是丢进深山老林喂野兽了,根本没有长大的机会。
即使女婴身体健全,民间养不起孩子的百姓仍然会将之遗弃在野外。到了后来甚至衍生出了弃婴塔之类的产物。
赵祯设立悯孤堂的初衷是为了收容汴京城内所有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及五十岁以上无人奉养的孤寡老人。当然这个收容并非无偿提供,赵祯也不想花钱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张嘴要吃的娇少爷娇小姐和老太君。
悯孤堂内一视同仁,为所有孤儿老人提供片瓦遮身与一日三餐的待遇,住的是大通铺,吃得是寻常的粗茶淡饭,好在顿顿能食七分饱。
除却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有专门的妇人照顾外,凡堂中年满七岁的孩童不论男女、不论身体是否健全都要上学,先学五年初等教育,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分配至皇庄进行军事化培训,再根据其特长深入学习武功、化学物理等其他课程。
初等教育为上午一节武术课,下午三节文化课。
文化课学的是国文、算数与先进思想。
赵祯签到签出过1-6年级全套的课本教材,他在剔除了英语课文书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结合当前的时代对着这套小学教材删删减减又补充了新的内容,最终得到了三本新式的教材书:即国文、算学以及先进思想课。
先进的思想课学习课教授的是爱国忠君的理念。
这也是赵祯推行新式教育的一处试验点。
孩童们上午的武术课由皇家暗卫轮流教学,先扎马步泡药浴打磨筋骨,再学习内功心法与武功招式。
赵祯不求这些孤儿个个文武双全,但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所有孩童进学六日休息一日,平时还需要与老人一起完成堂中分派下来的任务,例如搓麻绳、编织箩筐、糊火柴盒等等,活不多也轻松,做得好也能领一份工钱。
这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为的是让这些孩子从小养成自食其力的良好习惯。
说起来这火柴盒也是道士们研究出来的。
赵祯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这群顶尖的科研人才们就用硫磺赤磷做出了火柴。
事实上,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并非没有出现过工业革命的萌芽,只是都被封建暴政强权扼杀了。
“官……家主,前面好像是悯孤堂的孩童!”
张中正低眉顺眼的垂着头,眼角的余光忽而瞥见前方热闹的人群里数道穿着蓝白配色衣服的矮小身影。
悯孤堂内的小童进学所穿的是由赵祯亲自设计的校服,每人两套换洗的衣服,无论男女皆是一身棉制的白色对襟书生袍,外罩深蓝色纱衣,肩上手绣的祥云纹形成了独特的‘悯’字。
汴京城中人人皆知悯孤堂的孩童由天子收养,莫说是寻常百姓,便是官吏见了身穿蓝白服的小童也礼遇三分。
“家主,堂中小童们好像都出来逛夜市了。”
张中正左右张望,眼尖地看到前面买面具、吹糖人的摊铺上围满了蓝白色的身影。
“莫要打扰,让他们尽兴玩耍吧。”
赵祯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眼底含着淡淡的笑意。
小童们吃穿都由堂内提供,平时勤工俭学也能攒下些私房钱。这些私房钱不必上交,都由孩子们自己支配。
正所谓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私房钱给足了孤儿底气与安全感,如此养出来的孩子性子才不会怯懦畏缩。
而这些孩童来日都会成为赵祯手中最锋锐忠诚的刀剑。
“是。”张中正低头恭敬应声。
不过赵祯这话显然已经说晚了,围在糖人摊铺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女童接过糖人挤着人群出来时,转眼望见了站在街角处的赵祯,顿时惊喜喊道:“夫子!”
灯火阑珊中赵祯身穿青色书生袍,清冷俊美的面容如同天上人,一身出尘脱俗的气质令周围璀璨的灯火都黯然失了颜色。
女童举着糖人兴冲冲地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停在赵祯身前。她似模似样的行了个学生见夫子的礼,而后高高扬起头,眼眸亮晶晶地喊道:“采薇见过先生。”
赵祯弯腰摸了摸女童扎着双丫髻的脑袋:“乖。”
孤悯堂内的孩童没有姓,名字是赵祯从词典中择字取的。这些孩童会在初等教育毕业后统一参加升学考试,考中者则被赐予国姓接受高等教育,淘汰者则自行从百家姓中挑选喜欢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被分配至各个皇家产业中。
每年入堂的孩童依次以采、昌、顺、德、良等中间字取名,采薇名字中的首字为采,意味着她是孤悯堂刚成立时收容的孩子。
“先生也来逛夜市吗?”采薇开心地问。
赵祯语气温和道:“我来看看你们。”
悯孤堂刚成立时赵祯事事亲力亲为,不仅亲自教授过这些孩童学业,同时担任起了这些孤儿们的生活老师,从衣食住行到吃穿用度事事关心。在这些孩童眼中,其他的夫子再好都不及赵祯在他们心中的份量。
采薇清澈的眼眸瞬间亮了:“先生许久没来学堂,学生们都想先生了。”
赵祯笑了笑:“学堂里最近情况如何?大家都好吗?”
“堂里的阿叔阿嬷待学生们很好,夫子们也好。武夫子说采薇习武天资出众,勤奋学习肯定能过武考升学!采薇想学更高深的武功,将来做官家的护卫,保护官家!”
赵祯眼底笑意温和:“好,那采薇要好好努力。”
采薇重重点头。
“是赵夫子!”
说话间又有数个小童发现了赵祯的身影,呼朋唤友一窝蜂涌了过来。
几十个身穿蓝白校服的小童将赵祯团团围住,你挤我我挤他,转眼就将采薇挤出了赵祯身侧。
“夫子,我好想您啊。”
“夫子,许久没来学堂了。”
“夫子,昨日文化课上夫子表扬我了……”
赵祯温和地挨个摸了摸小童的头,问了一些他们生活学习上的问题。
小童们七嘴八舌的回话都说好,赵祯特意特意观察了他们的脸色,见他们脸色红润就知道所言不虚。
“夫子!”采薇气得跺脚,又挤回赵祯身侧,“夫子,还有我哥哥,我哥哥他们也记挂着夫子呢。哥哥和院里的姐妹们就在前面看杂耍,”眼看着赵祯的身影被孩童们淹没,采薇顿时急了,“我去把他们叫过来见见夫子。”
“不必劳师动众,让他们玩……”赵祯的话还没说完,采薇已经一阵风似得跑向人群。
瘦瘦小小的女童动作灵活像只猴子,在拥挤的人群里钻来钻去,眨眼的功夫就消失不见了。
“夫子。”
衣角传来拉扯的力道,赵祯应声蹲下身子。
四五岁的女童左顾右看,垫起脚尖贴着赵祯的耳侧做出了偷偷告密的姿态:“夫子,其实哥哥姐姐们在前面偷学武功。”
赵祯微微挑眉:“偷学武功?”
女童重重点头,小小声:“前面有个书生在卖艺耍斧子给人看,武夫子说那书生武功高深,很厉害。我偷偷听到堂里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们说要去偷学个一招半式。”
赵祯露出无奈的笑意。
小童天真不知事,堂里的知识还没学完呢,倒惦记起外头的东西来了。而且武功这种东西是看两眼就能偷学会的吗?
不过书生卖艺耍武,倒是个新鲜事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汴京夜市(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