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已持续好些天了。自那日将人从蓝田道追回,安置在这流霰苑,宋筠便似将自己藏了起来。
他固然公务繁忙,但每夜归府,无论如何疲惫,必定要去流霰苑探看。
可他次次都被一道门扉挡在外面。里头传来的,永远是那句温和却疏离的推拒:“身子倦怠,已歇下了,相公亦请早些安歇。”
是伤未愈?是心结未解?还是……他崔元修何处又慢待了这位心细如发的宋先生?
他心中笃定,今日,定要问个明白。
挥退崔裕,他未去书房,径直穿过回廊,来到流霰苑月洞门外。
他整理了一下衣袍,这才抬手,轻轻叩响了那扇紧闭的房门。
“何人?”屋内传来宋筠的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恹恹的无力感。
“是我,元修。”他的脸上挂起笑意,“今日天色甚好,先生可愿出来走走?或是……让我进去看看你可安好?”
屋内静默了片刻,才响起回应,隔着门板,有些模糊:“有劳相公挂心……只是今日仍觉困乏,想再静卧片刻。相公请回吧。”
又是这套说辞!
崔元修扣在门板上的手缓缓握成了拳。他挣扎着,一股冲动几乎要让他破门而入,看看这人究竟是在安睡,还是在以沉睡为借口,将他拒之千里。
良久,他终究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破门的冲动,声音里带上了涩意:
“宋先生……可是元修何处做得不妥,惹先生不快了?或是先生有何需求,元修尚未顾及?先生但讲无妨,何苦如此……避而不见?”
门内又是一阵更长的沉默,久到崔元修以为他不会回答时,宋筠的声音才再度响起,比先前清晰了些:
“相公言重了。相公日理万机,当保重贵体。筠……不敢多有搅扰。”
“我年纪轻,身子骨好得很!”崔元修脱口而出。
“倒是先生你,病体初愈,终日闭门不出,叫我如何放心?你让我进去,哪怕只看一眼,确认先生安好,我立刻便走,绝不多扰!”
门内的宋筠似乎被他的坚持弄得有些无奈,声音也严肃了几分:“相公乃一国宰辅,当以国事为重,岂可终日流连于……”
“国事国事!整日便是国事!我在外听得耳朵起茧,回来只想与先生说些旁的,散散心!难道先生连这点清闲也不肯分润于我?”
年轻的宰相终究是没忍住,语气里带上了焦躁与委屈。
屋内,宋筠的声音略微提高,清晰地传入崔元修耳中:
“筠乃怀德十三年生人。”
一句话,如冷水浇头,让崔元修瞬间哑然。
怀德十三年……长他六岁。
骆老引《淇奥》之诗,似有暗讽他年轻气盛,锋芒过露之虑。如今宋筠此言,是否亦是觉得他行事不够沉稳,过于咄咄逼人?
一股无可奈何的挫败感席卷而来。他望着那扇始终不愿为他开启的门,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是元修失言了。先生既倦,便好生将养。我……晚些再来看你。”说罢,他转身,步履略显沉重地默然离去,独自回到那间空旷而冷清的主屋。
听着那熟悉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回廊尽头,端坐于桌案前的宋筠,这才将一直握在手中却未曾翻过一页的《史记》轻轻放下。书卷摊开之处,正是《佞幸列传》。
已经第七日了。
每晚,崔元修都会来。
如今,他确已“食有鱼,出有车,立有家”,安卧于这温暖舒适的流霰苑中。柬生侍奉周到,衣食住行,俱是精细。物质上,崔元修兑现了“冯谖三弹”的承诺,无可指摘。
但他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来说服自己,坦然接受这身份骤然转变带来的一切——从一个不第科考、干谒无门的寒门士子,到宰相座上宾,再到……
那日蓝田道上紧密的拥抱、同乘一骑时耳畔的呼吸、被强塞回手中的丝帕……每每思及,仍会让他面颊发烫,心跳失序。
他的确因这场大病身子亏虚,需静养时日。但他并非对外界一无所知。柬生日日来,言语间透露的,下人们偶尔飘进耳中的议论,都拼凑出一个事实:崔相为追回他一个白身士子,单骑出京,轰动朝野。
他宋筠,何德何能,值得一位当朝宰相如此不顾物议,倾心相待?
崔元修承诺为他安排职位,他信其诚。但他一非进士正途,二无显赫家世,若凭此“幸进”,直入中枢,将置朝廷法度于何地?又将引来多少攻讦?
相比之下,以相府宾客身份暂居,韬光养晦,反而是眼下最稳妥,也最全彼此颜面的选择。
然而,崔元修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每日处理完繁重公务,夜色深沉时仍要前来,显然渴望的不仅是宾客之谊,更是能与他把臂言欢、诗词唱和的知音。
他何尝不想与他焚香煮茗,坐而论道?可若如此,岂非坐实了“年轻宰相沉溺私谊,与门客夜夜厮混”的恶名?
他年长六岁,更应持重,绝不能让人以为,是他以阅历或……某种不堪的手段,“引诱”了这位年轻宰辅,致其“玩物丧志”。
白日里,他望着庭院中的空枝,看日光将它们的影子从西北慢慢扯向东南。夜深时,他听着那熟悉的脚步声来了又去,即便自己早已躺下,也总会悄然起身,踱至窗边,望向书房的方向,直到那盏灯熄灭良久,才肯回到冰冷的榻上。
而最折磨他的,是柬生每日带来的关于崔元修的点点滴滴:朝堂上如何与人激辩,回到书房后却又如何对着他的诗稿黯然神伤……
甚至有一晚,柬生悄悄告诉他,相爷夜半梦魇,惊坐而起,连声呼唤“宋先生”,生怕他又不告而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他,于崔元修,这无声的僵持与相互折磨,都该结束了。
又过了几日,长安城飘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细碎的雪沫渐渐转为鹅毛般的大雪,将庭院妆点得银装素裹。
宋筠觉得精神好了许多,午间用饭时,竟将一小碗碧粳米粥并几样清淡小菜都用尽了。
柬生在一旁伺候,见状喜形于色,连声道:“先生今日气色大好,胃口也开了,真是吉兆!”
宋筠用餐巾拭了拭嘴角,神色依旧淡淡的,只随口问:“相公今日……可忙?”
柬生何等机灵,眼珠一转,立刻回道:“回先生,相爷今日下朝早,眼下应在书房处理些寻常公文,不算忙!”
他凑近些,压低声音,带着殷勤的笑:“先生可是闷了?想邀相爷品茗?论诗?还是赏画?小的这就去预备香茶、笔墨,还是……把相爷新得的那匣子颜料也搬来?”
宋筠抬手止住他的话头,目光投向窗外皎洁的雪景,缓声道:“今日雪光甚好,屋里待久了气闷,我想出去走走。”
说着,他起身走向屋内那口花梨木衣柜。柜中衣物,皆是崔元修命人新制,料作精良,颜色却多为青、灰、月白等素净之色。
他的目光掠过一件件华服,最终,落在了一件以翠鸟羽毛捻线织就,浮动着隐隐碧光的翠云裘上。
柬生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侍候他穿上。这裘衣用料名贵,毛色光润,青翠欲滴,衬得宋筠病后略显苍白的脸,也多了几分精神。
柬生搀扶着他走出房门。骤然从温暖的室内踏入雪后清冷的天地,强烈的光线让宋筠本能地眯起了眼。
他适应了片刻,才轻轻挥了挥手,对柬生道:“我去园中随意走走,透透气,你自去忙吧。”
柬生心领神会,恭敬应了声“是”,目送宋筠步入雪中,随即转身,几乎是一溜小跑地朝着书房方向奔去。
宋筠沿着小径缓缓而行。雪后的相府花园静谧异常,唯有脚下碎雪被碾压的轻微声响。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竟来到了那片熟悉的湖水旁,陶然阁就静立在湖畔,飞檐翘角覆着白雪,宛如琼楼玉宇。
他在阁前阶下驻足,犹豫片刻,终是抬手,轻轻推开了那扇虚掩的阁门。
一股混合着银霜炭暖意与清雅书墨香的熟悉气息扑面而来。阁内临窗的位置,一人身着墨青常服,正背对着门口,望着窗外雪覆的湖面出神。
闻声,那人缓缓回过头来——正是崔元修。
四目相对,皆是一怔。
宋筠微微颔首:“相公……也在此么?”
崔元修眼中掠过一丝惊喜,随即被他迅速压下,只化作唇角一抹极淡的笑意。
“此地雪景甚佳,而且……距离流霰苑最近。”
宋筠移步进入阁内,反手轻轻合上门,隔断了外面的寒气。他走到窗边另一张椅旁,并未立刻坐下,而是迎着崔元修的目光,坦然应答:
“筠亦听闻,此地雪景甚佳。而且……距离书房最近。”
话音落下,陶然阁内,暖香静绕,唯闻窗外雪落无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