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噫吁嚱

原主归家后愈见消沉。

祸不单行,上月姚启钊批阅课业时,竟被几个浪荡学生写得狗屁不通的文章气得一头栽倒,幸好学子们及时抬到医馆才没被阎王爷收了去,但此后腿脚不便,人也糊涂了起来。

这下好了,原主的天塌了,她看阿爷口角歪斜、拄杖难行,时常连她也认不得,恸哭数日后,平日里懦弱卑怯的人竟毅然决然紧闭门窗,带阿爷烧炭而死——这一切其实也是姚如意来了后自己推测出来的,原主留下的记忆里,自尽那一日全是空白,她并不知当日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为姚如意是在这满室炭气中陡然醒转的。

当时她一醒来便咳呕不止,筋骨瘫软,虽不知身在何处又遭遇了什么,但她可是抗癌八年的勇士,求生意志极强,不仅手脚并用立刻拼死爬出去,喘了喘气,一扭头惊觉屋里还有人在低低呻-吟,又憋气咬牙爬回去将被熏得半昏迷的姚启钊也拖拽出来。

事后回想起来,姚如意都不知自己怎会有那么大的力气。

想到这里,门扇忽吱呀作响,进来个包头巾的中年妇人。

“你既好了,便起来动动筋骨,整日窝在床榻上,像什么样子!”妇人见姚如意已能坐起身来,眼中闪过一丝厌憎,没好气儿道,“别总摆出一副哭丧脸,活像全天下人都该欠你的似的!你若能早些立起来,何至这般田地?罢了!我与你这榆木疙瘩说这些作甚,白费口舌。听好了,我连着伺候你爷孙半月已是仁至义尽,今日我便家去了,你自求多福吧!”

眼前妇人正是原主的堂婶伍氏,这些日子贴身照顾姚如意和姚启钊的也是她。这人也是怪得很,嘴上恨她恶她,没一句好话,但姚如意和姚爷爷卧床多日仍周身清爽,可见她照料得又很精心仔细。

这会子撩下话,见姚如意只是沉默,她冷哼一声便摔门而去了。

听着远去的脚步声还有院门被人开启又关上的声响,姚如意深深呼出一口气,那伍氏话虽难听,但说得也不错,如今她是该好生筹谋筹谋往后日子该怎么过了。

她回身在床边找到了一双绣鞋穿上,又在床尾找到一套家常穿的衣裳,凭本能笨手笨脚地穿上。

姚家不大富裕,不,应当说精穷。原主的衣料都是最普通的细棉布,她今日穿的便是一身半旧的水葱绿绣梅花对襟窄袖棉褙子,下头系一条青色襦裙,梳个简单的双环髻,便算收拾好了。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漏洞百出并不严谨的宋朝,作者可能写的时候查资料查昏头又或是不大聪明,所以也杂糅了些其他朝代的规制与风俗。

不过么……姚如意有些尴尬地挠挠头,她其实分辨不大出来,她因身体不好,从初中开始,学便上得断断续续,这算她最大的遗憾了。这也导致她所有关于历史的常识都来自于和外婆一起看过的各类古装电视剧,或是生病后用来打发时间的网文小说,实在难以作为此生的生活依据。

她推门出去,便望见一个窄长形的小院子,小得一览无余:大概只比成年人更高半个头的砖石墙围了四间半的房,一字形出前廊,人字形的灰瓦顶已有些破旧,地上铺的水磨青石板,已满是裂隙。

围墙是砖石堆砌的,缝隙里都生了不少绿苔和杂草,显然没人得空去收拾。东边墙下有一口很小很矮的圆井,井口盖着圆木盖子,上头压了只拴着粗麻绳的木桶。

除此之外,再没别的了。

如今天光已亮,院中摆了一张四方桌,两张长板凳,桌上有一盆熬得半稀的小米粥,一碟子酱瓜,两张烙过头有些焦的烧饼。这些应该是伍氏早上起来做的,她做饭的手艺很一般,似乎也因照顾两个病人就足够劳累了,实在没什么精神花心思在上头,因为姚如意前几日吃的也是这些。

时辰还早,姚爷爷也还没起来,院里静悄悄的。

秋风稍来的,唯有隔壁邻居家养的鸟雀在笼子里振翅跳跃、叽叽喳喳的叫声。

姚家能住人的就两间房,正屋便是姚如意睡的那间,左厢房是姚博士的房间,右侧是厨房。

屋后与围墙之间还有窄窄的一条空道,角落里有个上锁的角门,旁边加盖了个柴棚,堆放些柴炭和半篓子煤饼——此时居然已有了煤饼,姚如意还吃惊地蹲下来看了半天,这煤饼扁圆,没孔洞,是实心的,一块大约一两斤重的样子,大小不一,瞧着像是用手捏的,但应当也有掺黄土增加黏性,否则不可能捏成这形状。

有点子先进。姚如意还数了数有几块煤饼,大概还有二十几饼,姚家这样清贫的小官之家也能烧煤,那煤炭在汴京城应当已十分普及了。[注2]

这也算件好事。姚如意仰头看了看天,如今秋老虎虽还威风着,但……有煤才好过冬啊。

她从屋后又绕到前院,靠近院门左侧的墙根下还盖了两间低矮的小屋子,盖像违章建筑似的,里面一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杂物,另一间存姚爷爷的书、信件和一些积攒的旧文章,一箱箱地堆在那儿,算是姚家的库房吧。

厨房门口有只存水的大水缸,缸上也盖了个木制圆盖子,上头搭着半个葫芦水瓢。

姚如意又扭头望了望那口小小的井,这大概是这座小院里最令她满意的设施了。家里有一口井,洗衣做饭可方便多了。

她想着,先去打水洗脸。灶台上搁了几支猪鬃毛的木柄刷牙子,斜插在竹筒里。牙粉也有,打开陶罐子,一股薄荷冰片的味儿。

汴京人民,真还挺先进的。

洗漱好,姚如意泼了水,坐下来舀了半碗粥就着酱瓜细嚼慢咽地吃了,她虽然饿,却还有些犯恶心,因此不敢吃太多。

吃完饭,她收拾好碗筷和灶台,没吃完的粥重新收进碗橱里,又舀来水洗了碗,倒扣起来放在窗沿下的簸箕里晾干。

做完这一切,她顺道把角落里的笤帚拿来,慢慢把院子里的地扫了一圈,顺带再深入地熟悉下环境,可她越扫越绝望:柴炭见底、米缸空空、地窖里只剩几颗白菜和半袋子细面……当官的人家,怎么能穷成这样啊!

这合理吗?就算是穿书……姚如意沉默地杵着扫帚,面上冷静,其实内心的小人正扯头发呐喊:钱!钱都去哪儿了!

正崩溃呢,就听见门环被人重重扣响了:“姚檀越!开门呐!你别躲在里头不出声!小僧知道你在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好歹也是有官身的人家,难不成要与出家人对簿公堂吗?你房契还押在寺里呢,快开门!”

开文啦[让我康康]

欢~迎~光~临~~~[粉心]

感恩与大家相遇[粉心]

------

餐前必读:

1.日更,V后日六,更新时间:每日中午12点。

2.文风慢热琐碎,男主因设定出场晚,大概会在本文三分之一时登场,前期主要是女主努力生活与部分群像故事,但全文是经营 感情并重的。

3.女主因前世生病及原生家庭原因,会在穿越后慢慢成长,她并非大女主事业批,如有不符合饱饱们期待之处,请多多包涵,祝大家春日看文愉快,爱泥萌~~

-------

本章引用以参考说明:

注1引用:李白《蜀道难》

注2:北宋时,煤炭已大规模使用。汴京城附近有石炭场20多家,庄绰在《鸡肋编》中写道:“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真宗时期,还曾下旨“令三司出石炭四十万秤,减市价之半,以济贫民”,朝廷拿出40万秤煤炭,按每秤100文的优惠价卖给穷人。一“秤”相当于6公斤,40万秤约2400吨。由此也可知,北宋煤产量惊人。

还有“掺黄土煤饼”,据《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1978年第2期)》,汉代冶铁遗址已出土煤饼,近似圆形,直径18~19厘米,厚约7~8厘米,掺有黏土形状规范,是批量制作的模制型煤。到了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宋朝煤商不仅会往煤炭里掺土掺稻壳降低成本,还会掺香料,使得燃烧时带香,还有不同煤炭模具:梅花形、圆柱形、方形、球形,宋人似乎恨不得在煤饼上搞雕刻的样子。

本文会参考以上史实,在后续情节上进行化用,请读者小天使们知悉[粉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噫吁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乌鸦嘴[红楼]

前夫哥扮演系统崩溃了[快穿]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连载中松雪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