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林又去三位师父的坟前祭奠,他们死在一起,尸体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给师父们准备了许多他们生前喜欢的东西。
他去了趟京口,从当地人口中听了许多有关十月十六那场尸横大江的战事。亲眼目睹那场血腥的百姓忍不住流泪,说五六万人对抗二十万敌军,没有一个逃兵,都做了大陈的好男儿。
场面太残酷,他们不记得腰系红绸的将军,那日人人身上都是红色。
从此,公仪林有整整八年时间失去了陶修的一切消息。
后来他把绒华院的门匾摘下并断为三截收藏,推倒院中绒花树,亲手给门贴上封条,发生在院子里的所有喜怒哀乐皆在一纸封条之下彻底掩埋,再无开启之日。
元意和元墨仅在江南待了二十一天,兄弟二人大刀阔斧把江南的士族和官僚整顿一遍后留下少量驻军,又把江南粗略走过一遍,正值初冬,江南似乎没有画卷诗赋中描述的瑰丽多姿,他们下令推毁宫城,烧掉城里所有华丽的房舍。
城墙倒塌,大火冲天,公仪林在漫天的尘土和熊熊烈焰下,脸色苍白,形销骨立,注视着炽热的红色大火,除了微颤的唇,谁也看不清他的喜怒哀乐。
大火烧了两天才熄灭,过往的繁华付之一炬,望着眼前漆黑的废墟,曾矗立在此的宫殿被清澈的天空衬得棱角分明,檐角则一方一方地切割着江南秀丽的天,连里面有过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鲜活了,朝夕之间,京城六年的记忆皆随大火消融。
公仪林随元意回大兴城,元意同意他再护陈明俨最后一程。
亡国之后,公仪林第二次见到陈明俨。城中的废墟,连做臣子的都这么痛,何况喜欢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陈明俨。他瘦了很多,但脸上多了许多笑容,笑着跟元意稽首说话,笑着抚摸小儿子的头,笑着跟过去的旧臣告别,还说关在江南久了想去北方看看,他挥霍谈笑,洒脱快乐,甚至有种明月入怀的豁达和释然,唯独对上公仪林的双目时,两人都挪开眼睛,不愿深究对方为难的处境。
回大兴城的兵马车队要启动时,陈明俨再次回首化为灰烬的宫城,大笑一声上了马车,在车里搂紧了儿子。
队伍才走几步,当街突然发生一件血案。
元意闻声从车内探出头,看一眼倒在地上的杨弘易和面无表情的持剑人公仪林,放下车帘,淡淡地说一声:“出发。”
公仪林虽杀了才敢露头的杨弘易,心里的伤痛没减去一点,如果杨弘易没有压下各州郡的加急文书,或许结局和现在会有所不同。
公仪林在大兴城一待就是四年。直到周国对陈明俨不再有所忌惮,江南那块百姓已熟悉没有姓陈的君王为止,他才被允许回乡。
这四年真的很漫长,北地朝堂的暗潮涌动尔虞我诈只比过去的大陈多,公仪林维护陈明俨时也卷入过几次朝堂纷争,好在有元意和贺功臣在后调停,平息种种争端。
从南方迁到北方做官的人很多,个个拖家带口,连祖宗牌位都带了,唯独公仪林孤身一人。元意见他独来独往,像只被困北方的孤雁,有意为他提了几桩亲事,为拉拢他为己所用,不惜把他和亲妹妹撮合了一次。
公仪林顶着无欲无求的脸数次拒绝,元意才将让他安家在大兴城的决定作罢。
四年间,公仪林派出去多少人寻找陶修的下落,皆无功而返。陶修不会死,见不到尸体他就绝不信陶修会死,四年是一千四百多天,他没办法一直坚信陶修还活着,察觉自己的坚持有所动摇、也开始怀疑陶修确实死了时,他大病一场,病了足足两个月,最严重时连床都起不来。
常来探望的贺功臣一度以为他要死在这异地。后来,司子来了,还带来了公仪佑,这俩人好歹给他解了思乡之苦。
那场病刚好,司子就斗胆劝慰他几句,说是劝,无异于剜心。
司子说:“公子,瞧,佑儿今年都十二了,正是你跟陶修认识时的年纪咧。”
公仪林抬头扫了眼侄儿,个头长得挺高,模样也比他爹俊,揉揉有点发闷的胸口,他不打算听司子说下去。
司子已经开了头,就没打算结束,“陶舒家的女儿都七八岁了,时间真快,我还记得你去玉河村时脱个精光跳水,是陶修救你上来。”
“别说了。”
“你藏着他给你的所有东西,天天看天天摸折磨自己做什么?他早就死了,把他放一放,该成家成家,该做官做官,有个像佑儿和锦意这样的孩子,以前的事就能慢慢忘了。”
“我让你别说了。”公仪林飘飘忽忽站起来要去揍他。
“没人敢说你,我还不敢吗?他就是死了,谁都知道他死了,如果没死,快五年了他都没回去看过陶舒,他不是说那是他世上最亲的人吗?他更没来看你,只有你心存侥幸,在此蹉跎光阴,连故土都不敢回去。”
公仪佑扶了把叔父,对司子摆手道:“饶他几句吧,这都不是活人的脸色了。”
再后来,到第五年时,陈明俨已在大兴城安居“立业”,和朝臣定时上朝,脸上不再有忧郁之色,公仪林向他提出回乡一事。
建康的名字五年前就被抹了,置了三个县,元意本意是将其中一处县尹之位留给公仪林,但他执意要去漳南。
离开大兴城那日,送他的人只有陈明俨,陈明俨对他说:“诸多王公大臣中,唯有你护我至最后一刻,为大陈而死的每一个将军和将士,过去住在宫城的那个帝王都有愧于他们。我想以一个常人的身份向你拜谢,这么多年我一直明白你对没能舍身为国、做了降将一事耿耿于怀,放过自己吧,我连祖宗江山都丢了不也活得好好的,人生还很长,依旧该奋进向前。槐序,多谢你这些年对我的照顾。”
回程很缓慢,公仪林带着侄儿踏遍大周的锦绣河山,巍峨通天的大山,烟波浩渺的大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些瑰丽磅礴的景色再不受疆界线的限制,畅通无阻。
公仪林终于找到周国大一统之后的一丝安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