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正值冬至时分,北方早已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四季如春的江州市,依然停留在凉爽的秋季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冬天的到来。
清晨,睛空万里,暖阳高照,每一缕光都带着温柔的味道。7点半钟,政法学院礼堂内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8点,人称道德搏士的张明治准时出现在讲台上,台下顿时掌声雷动。他五官分明,目光柔和,举止优雅,让人感受到一种文质彬彬的魅力。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的下放知青逐步升至江州中院副院长,而且即将转正,现处组织考察阶段,考察对他而言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己,不出太大意外院长非他莫属。同时他在社会上还身兼数职,什么省人大代表,省法学会理事,市□□和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等等,又任多个学校的道德辅导员。各种荣誉不计其数,今年己陆续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法治宣传教肓先进个人和全国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和省优秀党员四项殊荣。前天刚从京城领奖归来,昨天就接到江州政法学院的邀请,今天给学生作道德与法治的专题讲座。
他演讲从不用手稿,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内容丰富观点独恃,赋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曾有人评价说听他演讲就是知识和精神的一种享受。
他向下面的学生深深鞠了一躬,谦虚地言道:“同学们,我很荣幸地来贵校和同学们一块共同学习和探讨,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二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先讲第一点。同学们都知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与否作用。而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人之初,性本善” 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且人性具有两面性,人性中的正面部分,道德的作用是锦上天花,对于人性中的负面部分,必须辅以道德去矫正。因此而言,人性必须以道德为依托,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制人性的……”
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他打开茶杯饮了两口,接着又讲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是社会要维系下去必不可少的准则,道德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而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
演讲几次被掌声中断,结束时更是**迭起,雷霆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有位同学向他提问:“请问张院长,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两者之间关系?”
张眀治张口就来:“中国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的“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基本思想大致可分为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几个方面。但传统道德并非十全十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道德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变革和对人际关系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进新的道德的产生,所以就形成新的道德传统。也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是在吸取传统道德解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现代道德的和谐模式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形成的。尽管我国的经济、 政治 、文化、伦理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中国传统道德受到挑战,甚至传统道德的和谐思想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结构。但是应当看到,它们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精华都是崇尚和谐,主张以和为贵。”
回答刚结束,又有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提问,有位女同学得到许可后站起:“请问张院长,现代社会中道德的内涵在人们的思想中好像淡薄多了,我想问你如何衡量道德底线标准的?”
这个问题比较新突,张明治略加寻思:“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因此对衡量道德底线标准也有不一,所谓道德底线,就是守卫人的最基本的尊严、良知的最低防线,也就是使人不至于堕落为禽兽的那条最后防线。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具有道德底线,只有这样的道德底线存在,才能防止人的集体性道德犯罪与无意识全面堕落。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精神准则,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追求名利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但这毕竟是少数的。它不能发映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而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