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有这个文章的大致轮廓,应该是高中的某一节晚自习。
那个时候我只是在纸上打草稿,写完时总共也就一千多字,远不如现在正文 后日谈一共一万多字。
后来开始正式把它当成一个坑来看待,开始认认真真地码字。我甚至翻出了很多初中时的日记本,里面有很多断断续续而语焉不详的话,记录着我当时真实的心声。还有一些个传的小纸条。没什么营养,但货真价实地被我收藏着,一直到现在。
《雨总有》是一篇有原型的故事。
而且非常明显。我曾经给我的现生朋友看过这篇文章,她们大多都能看出来这里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且能大声喊出:这不就是你和那谁吗!
我相信就算他本人来看,不到四行也能认出来这是谁写出来的。不过我更希望他不知道我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哈哈。
因为太真实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虽然这是篇故事,但它百分之七十的内容都是真的。它们就那样真实地存在于我的记忆里、我的日记里、我的小纸条里。
因为真的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我十五岁里。他初二时真的可以做十几个引体向上,可以一千米跑满分,可以坐在我的旁边,和我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
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我依旧刻意把张喜北和“男生”对彼此的看法模糊化了。
其实只要我想,我能很轻易地写出双向暗恋的感觉,可在这篇文我竭尽全力,让“男生”对喜北的感情并不明显,甚至不算太多。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他对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不知道我那时别扭又拙劣地暗恋他时,他有没有看出来。或者像故事里一样,朦朦胧胧的,欲说还休的?我们真的有那么一刻彼此喜欢,只是谁也不知道?或者比朦朦胧胧还要清晰的念头,“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我特地没有给“男生”设置名字。其实原因是很微妙的,因为我不想。或许可以借用一下文评老师对此的评价。
【文章中刻意没有给“男生”起名,这是一个很妙的设计,名字是一个定向的锚,也是给“人物”赋予生命的核心,本文“男生”没起名字,我个人猜测这是作者的巧思——本文的主角其实是女主“张喜北”,“男生”是作为她生命中的过客出现的,“男生”可以是很多人,无所谓他的名字、相貌,重要的是他在这个时期出现在张喜北的生活中,他们成为朋友,成为彼此青春期欲盖弥彰的一部分。】
这种解读,我也很喜欢。
其实当初开始写,我并不是揣着一种“余情未了”的感情。更像是把旧记忆抖擞出来,再放在阳光下晾着。
因为我后来才发现,我并不是着重喜欢他,而是喜欢如此真诚喜欢他人的自己,而是喜欢那让人心脏嘭嘭直跳,青涩而又纯洁的时光。这种时光,其实是很难得的。
我和他现在在群里偶尔还会说说话,私下里什么节日也会祝福一下,有假期会几个朋友出来溜。
其实也不错啦。
喜欢过他的那段经历,也让我可以怀抱着这种美妙情感,去爱上我自己,或者未来的某个人。
这是个很好的故事。我觉得。
也许有一些遗憾,有一些难以弥补……不过没关系,张喜北还会和“男生”见面的。
他们有的是时间。
这篇故事我写的还是蛮满意的,也带给了我很多力量。
《雨总有》到这里就真的结束了。
最后,希望你们有着真诚喜欢他人的能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等未来回头望望,也觉得是满意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