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七福神

日本七福神的来源是多元宗教与文化融合的结果,起源于佛教观念,历经多时代演变才定型,成员分别源自日本神道教、印度教、佛教和中国道教。

雏形阶段(平安-镰仓时代):这一时期先形成了三神信仰的基础。

平安时代,源自印度教、后归入佛教的大黑天和毗沙门天传入日本,民众将它们与日本本土神道教的惠比寿一同祭拜;到镰仓初期,部分地区还曾用同样源自印度教的弁财天替换毗沙门天,核心都是祈福招财。

融合阶段(室町时代),此时中国文化影响加深,佛教的布袋和尚、道教的福禄寿与寿老人传入日本。

又受中国“竹林七贤”题材创作的启发,人们开始将原本分散祭拜的多位福神整合,七福神的组合初步出现,但此时成员并未固定。

定型阶段(江户时代),七福神信仰迎来鼎盛期,组合也最终固定下来。

最终确定的七位神明涵盖多宗教源流——仅惠比寿是日本本土神,大黑天、毗沙门天、弁财天源自印度教并融入佛教,布袋和尚源自佛教,福禄寿和寿老人则源自中国道教,形成了如今大家熟知的七福神体系。

日本七福神一般指大黑天、惠比寿、毗沙门天、弁财天、福禄寿、寿老人、布袋和尚 。

大黑天:是开运招福之神,能够驱除恶神,保佑人们平安。其形象为头戴黑巾、肩背布袋、手持木槌、脚踏米袋。??

惠比寿:是日本原有的神明,为商业之神,保佑生计和生意兴隆,如意顺利。形象为身着猎衣、右手握钓竿、左手抱大头鱼、满面笑容。??

毗沙门天:是智慧无穷的神明,拥有取之不尽的才智,也被视为武神。形象为身披戎装,一手捧宝塔、一手持宝棍。??

弁财天:是福德自在之神,也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擅长音乐、雄辩。形象为头饰八莲冠,怀抱琵琶。

福禄寿:是幸福、厚禄、长寿之神。形象为连鬓美须,手持拐杖,常与白鹤为伴。??

寿老人:是长寿不老之神,源自中国道教。形象为瘦脸长须,手持宝杖,常有鹿伴随。??

布袋和尚:是洪福吉祥之神,又称弥勒菩萨。形象为肚大、体胖,卧扶大布袋。

七福神的起源和发展是多元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以佛教观念为起点,历经多个时代演变后最终定型。

平安时代:雏形初现:这一时期受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影响,源自印度教并融入佛教的大黑天、毗沙门天传入日本,民众将它们与日本本土的惠比寿一同敬奉,形成了早期的三神信仰,这便是七福神信仰的雏形。

镰仓时代:信仰融合:本土神祇惠比寿的地位愈发重要,其渔业、商业守护神的形象深入人心。

同时,原本三神信仰中的毗沙门天,在部分地区被同样源自印度教的弁财天取代,神祇组合开始出现灵活变化,为后续更多神祇加入奠定了基础。

室町时代:组合初成:商业发展让民众祈福需求更强烈,源自中国佛教的布袋和尚,以及中国道教的福禄寿、寿老人传入日本并融入信仰体系。

受中国“竹林七贤”绘画题材启发,人们将分散祭拜的多位福神整合,出现七福神组合,但此时成员并不固定,钟馗、不动明王等都曾出现在组合中。

江户时代:体系定型并鼎盛:七福神组合最终固定为大黑天、惠比寿、毗沙门天、弁财天、福禄寿、寿老人、布袋和尚。

这一时期其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七福神巡礼”的习俗也开始流行,不仅京都有古老的巡礼路线,东京日本桥等多地也形成特色参拜场所,该信仰成为日本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祈福信仰之一并延续至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八戒八戒,心肠不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中西神话
连载中初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