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二回 众潮寻因返人间

推杯共饮,好不乐趣。

如是大呼,“妹妹性情!”

宝钗顿时笑道,“何为性情?我有什么性情!不过得来显去、失来换去、舍来得去,得去再显,如此反复罢了。”

如是执着杯,连连摇头,“非也,非也。盖知人言天命,天命所在,必命其性。率之道,性也,修之道而教,亦性乎。”

锵一声!如是单手执起自顾撞了宝钗放在桌上的杯,一饮而尽,“性也,情也,性之为情,情,不可同性。”

再斟,如是可是愈发醉了,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话头一转,又换了风气。“性也不是情,情嘛,也不是性。嗯……”如是略顿,眼神飘忽空乏无一物,醉里喃喃却动人。“性之欲,谓情;情之欲,不谓性。”

宝钗好笑,应是,“合姐姐话,是耶,性体情用,本不教人死生,乃知性也,盖夫天地本色,合则性来,分是情妄。”

又言,“仁先行,去日苦多同伤悲;义再往,良忍好恶不惭愧;礼当天,兴朗天地四海和;智有伤,教非是错起由缘。”

说到伤心处,宝钗忆回太虚石头,那厢与宝玉相结,不得万分喜悲,“且想着当时无花也见月红,拜参天地好生欢心,遥知浅月无一颜色,作把潇湘荒当情谣。”

慨叹唏嘘,“且乎去来多先知,应不罢我先休。”

如是也蹙眉,“何苦幸哉,何幸哉亦苦,便作往日香堂起,也望故水依旧年。”

如此吟着,如是缓缓起身走至窗台,推了框扇往外望去,星月缭浅,绮云泛泛,“我甚心酸,何时天地有颜色,罢了残照。”

回首望着宝钗,眉绪愁愁,柳睫弯弯,心思堵塞,郁不能口,“也是往日风情处,直把人儿往蠢出。”

宝钗霎时噗嗤一下,禁不得笑意宽慰,“何愁浅去秋颜色,且当风雨已换晴。”

说罢,也是起了身,踱步至如是身旁,两手微压搭在如是肩上,引着如是回座,“如若姐姐心思念念,便无瑟瑟也萧萧,何苦来哉?”

如是落定,颔首抬眼随着宝钗移动,直送回座上。“美人昔在春风前,美人今在秋风里,美人埋在白雪山,美人仙过小红桥。美人自翻阎罗去,美人二字在人间。”

宝钗提帕掩唇,“此间花信好绥风,不是烟堤风雨楼。风雨飘潦摇生絮,烟花浅罢载客舟。好风时节知时别,也是尔怠懒随粥。”

如是再又起了身,又同宝钗牵了手引回窗沿旁,谈,“一呼酒曲百呼应,不作遥客也乘风。俄来千方回四面,人到悻悻不相移。妹妹,自瞧着去罢,我也乏了,就先留下。”

只见如是衣袖作挥,澜纱浪翻过面颊,窗扉开合,窗外一时显映出人间众潮罗生相,街道攘攘、郊外茵茵,是如是夜梦忆回之地。

不待宝钗惊异,只听得一声利呼,“去罢!”一臂为挟,便一纵身为如是所推,直直倾身往窗外飘去。

好被风沙迷了眼,待宝钗擦眼拭泪,竟然回了人间。

——

作者在编写柳薛故事的时候是以体现双方异同为目的,在双方的内心表达、感慨中着墨较多,同时也按照既定思维没有选择以薛寄居柳身躯重现旧事的形式写在这一卷。

一是双方身份的不匹配、不平等。在薛的视觉中柳是低层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是下方的。在柳的视角中薛是不定安宁、不懂世事动荡沧桑,是不足挂齿的。两人的风格气节或许相似,或许曹公在塑造薛这一人物的时候也参往了柳的风骨,使得薛中蕴含柳的影子。

柳的形象在现代人眼中过于多样,作者不愿将其固定在愚蠢的自我遐想中。

因而在梳理本卷的时候,作者一时不知该如何下笔,遂寻了文章以兴意头。但柳如是深入研究较少,逐篇看来作者所获不丰。

恰拜读了一篇柳如是形象演变研究, 这篇论文很是不错,解释具体到位不算复杂,作者对其中柳如是形象的异质形象及政治意义甚有兴趣。

然作者笔触稚嫩,才学浅淡,想要深刻挖掘柳如是形象的政治内涵怕是不能心水,其异质形象便也希望从此卷中得以描写突出,但也下笔踌躇坎坷,因而此章短浅。

异质形象:具有积极的生存斗争精神,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价值。

(论文:李双. 制造“柳如是”[D].东北师范大学,2024.)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二回 众潮寻因返人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镜中色

春夜渡佛

宛平冬汛

嬴政喵今天又在让我造反

放纵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庄也周耶[红楼]
连载中苦瓜超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