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顾言工作室的落地窗外悬着纽约永不熄灭的霓虹,林小夏的视频窗口在iPad上亮起时,他正在给新画的紫藤系列上光油。颜料未干的枝蔓在镜头里蜿蜒生长,恰好接住她推来的公式——那是她刚发表的《分形美学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
"第17页的迭代函数,"林小夏的指尖隔着屏幕点在画布某处,"能解释这个结构的收敛性吗?"她身后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咖啡厅,玻璃幕墙上滚动着他们合作项目的宣传海报:《拓扑艺术与机器学习跨学科研究》。
顾言蘸取钛白颜料在画布角落补了个ε-δ符号:"你上周提到的康托尔集,让我想到..."话音被突然闯入的警报声切断。林小夏那边的防火演习广播震得画架微颤,他望着瞬间黑掉的屏幕轻笑——这已是本月第三次时差导致的通讯事故。
二
林小夏的工位总摆着顾言特制的颜料盒。十二格矿物颜料对应十二时辰,孔雀石绿是波士顿的清晨,赭石红是苏黎世的黄昏。当她用这些颜料在黑板推导方程时,常有学生驻足拍摄:那些流体力学公式总以紫藤□□收尾,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化作缠绕的藤蔓。
某个通宵建模的雨夜,她发现颜料盒暗格藏着微型投影仪。启动后,满墙都是顾言手绘的动态分形图,在雨声中绽放成那年图书馆窗外的樱花雨。最新更迭的图案里藏着摩斯密码,译出来是句"记得吃胃药"。
三
顾言在MoMA的个展开幕当晚,林小夏正在冰岛追踪极光数据。当《时空褶皱》系列在社交媒体刷屏时,她刚调试完观测站的激光雷达。极光绿与展览现场的克莱因蓝在手机屏幕里交叠,她忽然看懂那幅被艺评家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巅峰"的作品——分明是用油画复现了她去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磁场模拟图。
凌晨三点,顾言发来段布展花絮视频。镜头扫过蜷在角落睡着的策展助理,那人盖着印有罗德岛美术馆logo的毛毯。林小夏按下暂停键放大画面,毛毯边缘露出半截冰棍星星挂坠,正是她去年落在顾言行李箱上的那枚。
四
林小夏获得菲尔兹奖提名那天,顾言在工作室烧毁了三十幅草稿。烧红的铜盆映着墙上直播画面,她站在领奖台前的身影被火焰舔舐成跳动的剪影。当记者问及灵感来源,她展示出手机壳背面贴着的油画残片——那是顾言第一次撕毁的作品,被她从垃圾桶捡回来拼了整晚。
"艺术与科学从不是对立面,"火焰噼啪声中,顾言对着灰烬喃喃自语。他蘸取灰烬混合亚克力颜料,在烧焦的画布上重绘林小夏推导公式的手势。次日这幅《余烬之舞》拍出天价,买主不知晓画面边缘的二进制代码,正是林小夏获奖论文的核心算法。
五
梅雨季节的东京,林小夏在学术会议中途溜进森美术馆。顾言的沉浸式展览《∞》已巡展至最终站,她站在镜面迷宫里,看见无数个自己与无数个顾言在光线中重逢。当走到装置核心的紫藤穹顶时,手机震动起来。
"抬头。"顾言的信息带着巴塞尔展馆的嘈杂背景音。
钢化玻璃天顶突然开始飘落方程式,傅里叶变换的波纹裹着紫藤花瓣簌簌而下。她伸手接住某片花瓣,触到隐藏的RFID芯片——这是他们为跨国项目研发的智能材料,此刻却在情书里提前面世。
六
平安夜航班因暴雪延误,林小夏在贵宾室拆开顾言寄来的年终礼物。麂皮手套内衬缝着发热芯片,掌心位置绣着他们高中时的座位编号。当她按照说明书连接设备,手套突然微微震动,投影出顾言的手正在虚空中作画。
指尖相触的瞬间,纽约与东京同时落雪。顾言在林肯中心屋顶绘制全息紫藤,林小夏在羽田机场用激光写下斯托克斯方程。两组数据通过云端纠缠,在平流层交汇成发光的莫比乌斯环——这是他们送给彼此的新年礼物,也是正在申请专利的跨维度通讯原型机。
凌晨四点,林小夏在航班经济舱浅眠,梦见十七岁的顾言在图书馆素描本上写:"我们的未来不在二选一的选项里。"她翻身压到口袋里的冰棍星星,金属棱角隔着毛衣在胸口印出淡红色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