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喜欢她,第一反应不是害羞、露怯,而是无措,甚至惊恐。我惊慌于自己的踌躇,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竞技状态,也担心无法负担和她在一起的责任,所以明明知道一切,却装傻很久。
某次结束训练,她也放假。她家里也没人,我去她家。她突然问我我们现在算是什么关系,“朋友?训练结束来我家玩的那种朋友?”
“你是不是一直都在装傻?”她看着我,“你是想让我以为是我自作多情?”
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我想说其实我喜欢她,想说要忧虑的事情很多,想说训练不能分心。
她坐在床沿,眼眶泛红,但她总是不会让眼泪落下,她抬眼看天花板,眼睛蓄泪。面无表情,又很愤怒。
这种时刻我总拿她没办法,我靠近,她不说话。我半蹲下去,手撑着床边,视线贴着她膝盖的高度。她一边吸鼻子一边说话,越说越快,语气也越来越冲。她说那好啊,那你走呗。
她抬脚,光着脚丫蹬向我肩膀,带着点赌气的狠劲儿。我纹丝不动,下盘稳得很。她也愣了一下,然后先笑场了。我抬头看她,没说话,只抬手握住她脚腕,侧头轻吻上去,从脚踝,小腿,一路绵绵密密地吻到大腿,之后在大腿轻咬了一口,有私心地留下了一点印记,却点到即止,未曾越界。
不过后来明白她是太懂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她还是那么懂我的犹豫,她说如果人仅仅拘泥于个体的生活,那太狭隘了,她不想活得这么渺小。她的人生很宽广,不会因为爱我而改变这一点,也不希望我因为她感到有负担。她说得很对,后来也不断用行为诠释这一点。我们都有各自要奋斗的领域,有责任、梦想、担当,也都太清楚不会为彼此牺牲自己的前程。
她总喜欢开玩笑说,“你再说一句我就给你两下。”我一开始没当真,后来她说多了,我有点习惯了。每次她说这话我都会露出假惶恐的表情,她就会笑着抬手在我脸旁边轻轻拍两下。
但有一次我开玩笑,她翻个白眼说你真的好欠,下一秒抬手就拍了我脸一下。
不重,但比以往都实,声音还挺响。我没来得及躲,眼眶生理性地泛了水。我本来想假装没事,结果她脸色一下就变了:“我靠……你怎么真的要哭了?”
我:“没事……就有点痛。”
她吓得凑过来看,吓得比我还着急,我没真哭,她倒是快急哭了。忙忙慌慌再三确认没事后,吻我眼睛,亲我脸颊,哄了我好久,还说下次再也不假装扇我。
我其实不太明白她到底算哪一类人。以前年纪小,总以为女孩都需要被照顾,我需要做主动的一方;以为人人都说话轻声细语,碰到人就会道歉,遇事小心翼翼,像是天生怕惹人误会。后来才发现千人千面,只是我接触太少。
她说话不等人,她看人不回避;她走到我面前不是因为羞涩,而是因为她想靠近;她富有逻辑,主动出击。有时候她眼神一挑,我就知道我要接不住她下句话了;她总能把调侃说得像夸奖,把拒绝说得像邀请,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笑完了。
我很少见她脸红。她的那种笃定并非狂妄,也绝非老练,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安稳感,像是她知道人和人之间本来就该这样碰撞,不会躲闪也不亏待彼此。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我们歌品也很相似,那时还说要一起去看陈奕迅和霉霉演唱会,只是后来失约了。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她学我说粤语,好不标准,一开口我们都笑。说“冇问题”总咬不准,我笑得趴在桌上。她假意威胁,说再笑就强吻我,我说还有这种好事。她教我说英语,语速太快,我总叫她慢一点,她就假装严肃说:“You need to catch up, Mr. athlete.”
那会儿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世界太大了,每个发音、每个段子都值得再说一遍。
她有她的节奏,而我不确定我能不能跟上。可正是这种不确定,反而让我觉得她像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我们都不是会轻易说出心事的人,可她偏偏能用那种明亮的、带着一点挑衅的眼神看我,让我觉得她好像总知道我在想什么。
后来才明白,这种倔强和相似让我们靠近,也让我们都不肯妥协,不愿低头。我们都太坚定,锋利,以至于连冲突和分开都显得如此理所应当,荡气回肠。
我遇到竞技低谷,她学业繁忙。我们开始很久不说话不见面。我猜不透她的心思,也实在没有心力和时间猜测。只是依然记得她的爱吃的东西,各种小习惯,喜欢的一切。
我们还是那么有默契,我知道她不会为我放弃前途,她也知道我不愿因她而动摇,所以连离别都显得自然而然。
像我们这样的人投身爱海,实在是件太不可能的事。
我祝福她,一如往常。自然而然,如此衷心。
2019年,那是我们冷战最久的一次。似乎没有太多契机,四月布达佩斯世乒赛重大失利,那时候她刚拿到offer,本该是喜悦的心情,却因为她忙着独自找房和各种事项忙得不可开交,和我之间的低气压越发明显。或者说也不算冷战,只是默契地很久不说话。她不问,我不回答,或许这也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再后来她不辞而别,我备战东奥,数月不联系。再次知道她消息,她已经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国内时差12个小时,刚好日夜颠倒。那时候大家都很疲惫,我们就这样没见面地提了分手。
只是我依旧时常想念她。有时候训练结束,会掐着手指算时差,猜猜她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在不同地区比赛,也会想她那边几点,她是否在看直播,是否还会为我紧张和拍手叫好,这是过去的她会做的事。
2021年休斯顿世乒赛首夺圣勃莱德杯,终于有种离开东奥低谷漩涡的感觉。我知道她会看,即使不是因为我,她也会关注各项体育赛事,她说竞技体育能给予她力量,这点我们倒是也很相似。
我开始猜想她是否会给我发消息道喜,在这片共处同一时区的土地,没有时差的异国时刻,可是没有。我点开了她微博,翻到小号。她很忙碌,吐槽白人饭难吃,美国人审批效率低下,发她自己做的饭和偶尔的自拍和vlog。
果然是她,我知道我们分开也不会影响她成为怎样的人,她依然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砥砺前行。她做到了如她所说的去过更宽广的人生,却已不知道她是否还在意我。
巴黎周期遭遇太多变故,又是一次又一次对心态的磨砺,舆论、状态、站队、心态,多方压力来袭,没有时间想太多。只是突然想到那时候她送的哲学书,实在有些晦涩,但记得她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做看似没有结果的事,我并不孤独。我不知道她是否还会看我的赛事直播和回放,是否也会想念我。
舆论大概误解居多,因为信息闭塞,先入为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说我道心破碎,志不在此。只是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万钧重压也不足为惧。
日日夜夜训练,时间以比赛周期计算,实在过得太快。那段时间一次又一次点开我们的对话框,却一句话也没有发送,后来才惊觉我们已经四年不联系,整整一个奥运周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其实那段时间已经想明白了很多。控制过程,而非结果。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生活,过去的荣誉与失败,他人的看法、事情的结果都是难以控制的,能做的就是去控制可控的部分,比如训练、心态、技术,我们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巴奥圆梦大满贯,收到太多祝贺。可划到底她和没给我发消息,点开我们的聊天框依然空荡荡。翻到她微博点赞了很多巴奥相关金牌推送,给郑钦文微博评论恭喜,点赞潘展乐夺金时刻,发博说体操没拿到金牌太可惜。再往下翻,看到她8.4和8.1晚上分别点赞了我的比赛推送的官方博文,那瞬间觉得我们之间的纽带从未间断,某些东西从未改变。
她ins发香港转机,航班延误,被迫过夜。她夜晚去太平山顶缆车,俯瞰全港。想起她说很喜欢香港,我说中环尖沙咀日夜繁忙,还是广东更松弛。那时候调侃她文艺病,受港片印象太深。只是后来港澳行在太平山顶时,也在同样角度也拍下照片。
我在联系共友之前,想了三天。想了她的行程、她的工作和习惯、她有没有可能答应来,她看到我会不会走。最后我发消息给我们共同的朋友,只说了一句:聚一下吧,她最近也回国了?他说行,我来约。
我回:别告诉她我会来。
只是后来再遇见,她第一句话不是你怎么在这,她说,好久不见。我说朋友,她没反驳。她不反驳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更像在骂我。
她举杯时我才注意到她戴了尾戒。不是钻戒,也不是情侣戒,而是一枚不镶任何饰物的素戒,颜色像是抛光后的石英。她从前不戴戒指,那时候她说太麻烦容易丢,现在却戴着这样一枚无意义的戒指。不张扬,不解释,却足够让人在意。想起她在十八岁时送我的戒指,在我们分开后我也时常戴,总猜想她是否在看到照片的时候想起我。
有时候我也想跟她说点什么。想说我看过她换的头像,看过她在小号发的备忘录和自拍,看过她拍的vlog,想说其实我没想躲,只是怕说了她会走。
可我开不了口。她能开口,但她也不说了。她说我变了很多,她又何尝不是。
她不再开口叫我小樊,转为叫我东哥,叫我新科大满贯。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主导关系的那一方,后来才意识到她是关系的掌控者,可现在她连掌控都收了起来,不给提示、不留余地、不再调侃。她平静成熟,不再锋利,不需要任何证明,也不再试探我,甚至不反驳我说的“朋友”。
那天结束,她凌晨更新快拍,是2017年杜塞尔多夫回来后她送我的书,《西西弗神话》,那时候她说我并不孤独。
“理性是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思想本身。一个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怀念。”这句话她划线,发了出来。所以她是在怀念我们的过往吗,她这是在跳出长久以来被训练的思维逻辑框架,来说我们的关系并不需要太多束缚吗?
世事如云,海阔天空。我们的人生都太宽广,不应该被不确定性所限制,就像不该为不确定的比赛结果放弃努力一样。过往种种,往后种种,似乎都没那么紧要,人确实有太多无法控制之事,也正因如此,自由意志才显得格外珍贵。
写在最后:番外标题灵感源自咚咚大王16岁献唱的《海阔天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我”眼中的小樊是是天才,是努力且万人注目的冠军,这点已经在正文体现了很多,番外更多想展现咚咚大王视角的“我”。文字方面也有在尽量贴合人设,更生活化口吻,不像正文部分那么文学性和沉重。
不论是小樊还是“我”,两个人都是本质极度自信的人,却在彼此面前偶尔感到自卑或跟不上,这是一种极其真实的亲密关系中才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并非人格层面的不自信,而是爱人视角带来的特定性不确定:知道自己很好,但不知道这样好的自己是否刚好适合对方。即使自己也优秀,但依然会觉得对方选择自己,是恩赐和奇迹。这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反而如果两个聪明又自信的人,在相爱过程中始终毫无不安、毫无迟疑,才是虚假和扁平的。
她看到终点,所以提前后撤;他看到终点,所以更想走一遍过程。两人都不是盲目的人。他们都清楚爱不是人生的唯一主线,他们的轨迹太宽,未来太重,情感无法吞没理性。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更尊重、珍惜、在意彼此在自己生命中的位置。
总之是个百转千回,两个倔强又骄傲的人错过又重逢,跨越了十年的故事。
本来以为发出来也没人看,没想到大家那么热情????狠狠赶工出番外,感恩?? 写得太猛了番外都写了八千字,本来想五千字以内的,不过好歹把想写的都写出来了,之后可能还有个关于
“我”比赛的视角和东京旅游,可能久一点,最近现生太忙,感谢观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