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帝王居然亲近他国,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拱手送人,这是何等的奇葩!
就算是前秦的胡亥,也只是残暴不堪,但却并不蠢。
在他之前的时空,吕后叹了一口气。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不适合这个位置,却被硬推上来,那就只会是这样的结局。”
德不配位。
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伸出手揉了揉自己的额角,莫名的有些头疼。
感觉她儿子,其实也不是怎么很适合皇帝这个位置啊......
大臣们想得更多。
北宋名相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不断上奏章让官家立储啊。早立储位,不仅可以安定民心,而且可以提早就进行相应的教育,为日后做准备,社稷才能无忧。”
如果对所有皇子们一视同仁,都进行帝王教育,那势必会引起他们的纷争。
当然,也有人想得更远一些。
“即使是华夏,也不乏因为帝王愚蠢而灭亡的朝代,晋惠帝司马衷即使是个弱智也依然能登皇位。可见,将权力集中在一人手里其实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
当然,这些话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并不敢说出来。
而且,想了之后又陷入到迷茫之中。
既然现在的制度是有风险的,但又有什么制度比现在的制度更加高明更加低风险呢?
......
【除此之外,欧洲和俄罗斯本来就有女皇在位的传统。】
【所以,叶卡捷琳娜的上位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阻力。】
【而反观武皇这一边,李治虽不及他的父亲,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有为之君,并且在华夏忠君的思想传统浸润以及李氏皇族的威望之下,她一个外姓人篡位几乎是没有任何成功可能的。】
【所以,武皇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没想过让自己当皇帝。】
【只是,命运使然。在迁都洛阳之后,武则天就等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李治中风了。】
【那一年,李治才三十三岁。】
李治昏睡在床上,太医拔出自己的金针。
他转身对等候在一旁的武皇后以及大臣们说道:“陛下并无性命之忧,只是身体终究还是落下了病根,以后需要好好修养,不可太过劳累。”
镜头一转。
李治坐在龙椅上批改各地送上来的奏折,但忽然他状似痛苦的扶住了自己的头。
自从中风后,他的偏头痛就经常犯。
他气恼的将手中的朱笔往桌子上一扔。
“召太医!”
太医硬着头皮,劝他还是要好好休息,切勿思虑过甚。
如此的情况三番五次之后,李治无奈召来自己的皇后武则天以及自己信任的臣子们。
“日后,皇后将与我一起处理朝政事宜。若你们有什么急事,可先奏请皇后,让皇后决断。”
【这是武则天光明正大的参与政事、从后宫走向前朝的一步。】
......
洛阳神都。
李昭德、狄仁杰、许敬宗等臣子有些默然。事实上,他们全程都没怎么说过话,甚至恨不得武皇立刻放他们归家。
毕竟,和当事人一起看这段往事,显然并不是一件轻松自在的事情。
武则天倒是无所谓,甚至还能点评几句。
“朕一开始的确是没有这个念头的。”她淡淡的道,“所以天下众人也不用把朕看成是居心叵测、预谋已久的野心家。”
她一开始只是想要在后宫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已。
只是,如仙画所说,命运使然。
当她彻底的拥有权力之时,她就知道,她离不开它了。
大臣们可不敢接这话。
其中,许敬宗偷偷的看一眼仙画,心中想的是:“想必先帝也会觉得很不甘吧,好不容易才大权在握,一下子却病倒了。所以还是身体更重要啊。”
他决定回去立刻学学从孙思邈孙仙长那里传出来的五禽戏,争取多活几年,享受一下这泼天的富贵。
贞观,太极宫。
在一开始的情绪过后,李世民等人平静了下来,可以好好的看看到底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演变的。
几人都看向李治。
才三十三岁就中风,本该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几人都有些无语。
长孙后担忧的看着李承乾和李治,只觉得自己心都要碎了。
她的孩子们啊!
......
【不过,当李治和武则天之间最大的敌人逐渐势弱之后,他们之间就开始产生了嫌隙。】
【武则天性格强硬,而李治性格更温吞一些,两人在一些政事上面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他发现,原本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武则天,忽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长此以往,两人之间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李治同样想过要废后。】
【不过,这个时候要废后,可没那么简单了。一番经营下来,武则天在前朝俨然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最后,这个操作由李治身边通晓他心思的大太监王伏胜和宰相上官仪出头。】
【先是王伏胜暗示武皇后在行厌胜之术,然后上官仪出面上奏章要求废后。可惜的是,上官仪带着奏章刚到宫里面,这事儿就被武则天给知道了。】
【她也不玩虚的,直接就杀过去了,当场和上官仪对峙。】
【对于李治来说,这可能就是修罗场吧。】
武则天已经不再年轻,但眼睛却依然明亮,她的笑容里带着几分了然和凄楚,语气却平静,她问李治:
“皇上想要废我,随手就可拈来种种理由,干嘛非得给我捏造罪名?”
李治被她这么一看,忽然心中生出几分愧疚。
武则天解释那所谓的厌胜之术:“今日我噩梦缠身,心思烦乱,就从家乡请来了道士。一来,是为了平心静气,二来是想要听一听乡音......”
她转向上官仪等人,语气变得凌厉:“怎么?我如今连这点自由都没有了吗?”
她对李治的语气却平静温和,还隐含委屈:“其实我知道皇上早晚会提起这些事。立后废后,对您来说是易如反掌,如同拂去袖子里的一粒微尘。”
“不瞒您说,我早就准备好了行囊,明日一早就准备同道士返乡,回去安稳过我的清贫日子......”③
她的姿态摆得极低,并且开始回忆往昔,李治脸上的愧色更深了,甚至有点儿肉眼可见的坐立难安。
接下来,武则天先是打感情牌,以退为进,然后又从大义出发,表示自己若是在政事上意见与李治相左,那也只是自己在履行一个合格皇后的责任云云。
最后又陈述利害,表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和李治在一边的,才是真正爱护大唐江山的。
讲到这里的时候,李治的神情俨然已经和之前的完全不同。
他恍惚中心想:“是啊,她是自己平衡外朝的刀,也是皇子们的依靠。假若自己身体有恙,太子登基,也需要她也在一旁主持大局才行。”
上官仪等人看李治的神色,深深一叹,知道大势已去。
这次废话的密议已然失败。
【李治果断的把上官仪给卖了,说都是上官仪撺掇他的。】
【几个月后,废太子李忠被举报谋反,上官仪也被牵扯了进去。上官仪和他儿子被杀,儿媳和孙女进入宫中为奴。他的孙女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
【当然了,上官仪到底有没有参与谋反,大家都清楚。】
【总之,他成为了弃子和背锅的人。】
【而李治,自觉对武则天有愧,同意了武后要临朝听政的请求。】
【于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二圣临朝”掀开了序幕。】
武则天跟在李治身后,坦然的坐在了龙椅之后。
一道帘子隔开了她和前朝。
但透过帘子,她却能无比清晰的看到底下百官们的神情和目光,听到他们的议论,也能无比清晰的看到那张代表着无上权威的龙椅。
......
贞观。
李世民从乳娘手中接过李治,面无表情的弹了一下他的脸,又扯了扯他的耳朵。
“雉奴,你居然惧内啊!”
①俄剧《叶卡捷琳娜大帝》里的台词
②是腓特烈二世说的
③是《大明宫词》里的台词,归亚蕾演得极好。另外这一段是《新唐书》里提到的,不过具体他们说了没记录,只说李治当场就甩锅给了上官仪,上官仪实惨。
ps
抱歉这几天鸽了,眼睛不太舒服,休息了几天。
下周见,这哥番外还有五六章左右应该就结束了。然后接下来同样是不定期更新,大家可以等月底来看完结的。
爱你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