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的家族曾包庇薛洋是一回事,看到自己亲近的小叔与薛洋形容亲密,是另一回事。
薛洋恶名昭彰,哪怕还未做下后来那些丧心病狂之事,聂明玦也是不喜。他朝金光瑶问起,后者只敢含混几句,便忙不迭借口招待宾客跑了。
聂明玦微微皱眉,却没有多说什么。
金光瑶这时的做法固然叫他不喜,却不能说多么出格。孟瑶更是无辜,根本就连认都不认得薛洋,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金光瑶跑了,“聂明玦”一转身,见到了蓝氏双璧。
——蓝氏双璧站在一起,一佩箫,一负琴;一温雅,一冷清。却是一般的容貌昳丽,风采翩然。果真是一种颜色,两段风姿。难怪引得旁人屡屡瞩目,惊叹不止。
蓝景仪不禁流露出骄傲神往之色。
孟瑶却是眉尖忽地一抽。
他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什么。
似乎书中每每提到蓝曦臣与蓝忘机——尤其是后者,便要好生夸赞一番其容貌风姿。换了旁人,倒就实事求是得多了。
虽然常人也确实及不上蓝氏双璧风采,但这么看下来,却还是叫人觉得……有些区别对待了。
难道是由于这书是以魏无羡为主的缘故么?
蓝大本人其实前文已经叫过一次“阿瑶”,应该有人记得,那时候我还在作话附上了今天写到的两端原文为佐证。因为感觉在岐山的时候两人不太可能有长时间单独相处(感情升温)的机会,更不要提改称呼的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这个称呼,应该是最早在蓝大逃亡,和孟瑶一起生活的时候就算有基础了,只是因为自觉感情上还没那么亲密没真的叫过,但是一不留神,还是有可能叫出口的。
(结拜了就光明正大了)
前面那次是怀桑没留意,蓝大自己叫完了也没察觉,唯一记得的人是孟瑶——没错,因为他发现了前二者对此都没印象,也不想凭白又提起来徒增尴尬,于是就假装自己也不记得也很惊讶了。
特此说明,这个不是bug。
看完互相粉转黑的故事,聂大觉得三尊结义更可行了。
提前看了孟瑶将来会怎么走上歪路而他本人现在又没犯错的情况下——我寻思着这当真是聂大会做的决定。
共情这一段里两次提到,“接下来的几年”,“在岐山潜伏数年的死士孟瑶”,意思是射日之征打了好几年,但是除去这两个描写之外,按照新修版的描写,其他所有事基本都能毫无冲突地串成一条时间线,而这条线上怎么串,射日之征都只有不足两年。
姑苏求学时,魏无羡十五岁(十四周岁),一年后的岐山射猎大会,十六岁,然后到暮溪山屠戮玄武、血洗莲花坞之后射日之征开始,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七岁,而番外《恶友》里,明确提了“他十九岁那年在乱葬岗上写的”,这个十九岁在乱葬岗怎么也不可能指的是被温晁扔下去那一次,第一年龄无论如何对不上,第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那会儿被温晁丢下乱葬岗,第三他那时也没有条件没有闲心写什么手稿——所以只能是他叛出江家上乱葬岗的年纪。
百凤山围猎是射日之征落幕那一年的秋季,两个月后,他在云梦先后见了蓝忘机、温情,几天后于穷奇道带温情一脉出逃,上了乱葬岗。魏无羡的生日是10.31,换算到农历就是九月底十月初之间,倒是差不多正对上这个时间。一般古人是过了年关就能算新的一岁,但细致一些,过了生辰再算也未尝不可。
所以薛洋说十九岁那年在乱葬岗上写的,只能是射日之征后第二年到第三年当中,射日之征自然也就不超过两年。
魏无羡在乱葬岗上住了一年多(不夜天后,提到他已经一年没回过莲花坞),这一年多他就是陪着温家人种地自己做研究写手稿,薛洋说的当然也就是这一年中完成的手稿。
然后发生了穷奇道截杀和血洗不夜天两件大事,三个月后,就是乱葬岗围剿,十三年后,魏无羡被献舍重生。
按照十三年后,实际年龄只有十三岁多的金凌虚岁已经有十五,可见他生日比较接近年关,出生一岁,转年两岁。
魔道新旧版时间线,血洗不夜天到乱葬岗围剿有三年和三个月之分,旧版金凌十六岁,用的是实际年龄,新版十五岁,用的是虚岁,这个区别当然不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是意味着书中所有提到年龄的时间节点都是一样的算法,因此……可以认为,在最终确定的官方设定里,魏无羡死时实际年龄不足二十(第一次算明白这点的时候我真的心尖儿都在颤)。
恶友番外完成于正文精修之后,所以我们应该可以视为,“十九岁上乱葬岗”属于新修后明确的新时间线,在最终完善的设定中射日之征确实只打了两年不到,共情中两次提及的“几年”则是修文前留下的小bug,无视就行。
金光瑶娶秦愫的时间,恐怕也就比金江联姻晚不了多少,肯定不会早的,无论是谁也不会允许他越过金子轩先娶亲,他在观音庙说“为什么同为一人之子,你父亲可以闲适地在家陪着最爱的妻子逗自己的孩子,我却连和自己的妻子单独待得久一点都不敢,连看到自己的儿子都毛骨悚然,还要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理所当然地指派来做这种事”,当时金凌还没满月,金如松已经出生了,就算金如松是婚前有的,金凌是婚后有的,婚期前后也差不了几个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6章 (圩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