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七年(228年)。
春。
“我就说,主上不会无缘无故空着中书令的位置。”星泽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把手中的公文放到朝旭手中,标志着朝旭正式从虚职的兰台,变成了实职的中书令,“那么,这份来自益州的信笺,请你交给主上归整,然后,再招点中书郎进来,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孙权笑眯眯地坐在案前,看着朝旭给自己递上信笺,又拍拍自己身边的座位:“夫人,来,坐这里。”
“工作时间,请您注意分寸。”
孙权哈哈大笑,也不生气,接过信笺展开:“是孔明的来信,蜀国准备北伐,进军祁山。(1)”
“是看准了曹丕去世的这个节点吧。不过夷陵之后还没五年,就算是孔明,我也觉得有些以卵击石了?”
想到这里,她缓缓地摇了摇头。
“夫人差点被孔明拐走了,居然还不了解吗?那可是诸葛孔明。”孙权提到诸葛亮时,语气里满是欣赏和渴望,“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真的把蜀国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治理到可以对魏国发起进攻的程度了。啊,子瑜为什么不能把孔明挖给我,夫人为什么不能把他带回来啊。”
“......我的身份特殊,在成都的时候,孔明也从不让我知道政务细节,最多不过是做一些计算罢了。”
如朝旭所说的那样,因为身份特殊,在成都时,她和孔明都默契地不讨论正事,交流的话题都是夫妻间的内容,或者木牛流马一类工具创作,她帮陆延计算粮草物资的数据时,只关注数字本身,至于是做什么用途,为什么要算,她一个都不去想,也不该去想。
至于诸葛亮不投奔孙权这件事情,其实诸葛亮之前来吴国的时候,其实就有过答案,诸葛亮认为孙权会重用他,但不会百分百重用他,所以他没有投奔孙权的怀抱。
“况且就算孔明不在,不也是回答了你不少问题吗?”朝旭忍不住提醒道,“连用人和内政的事情都帮忙回答了,除了人不在,不是什么都做了吗?”
“不一样,不是握在自己手中,只是能够使用,不是一种感觉。”孙权拉过朝旭,把她的手放在手心里,又握着她的手去抚摸自己的脸颊,“过继诸葛乔的手续,已经都补办完了,我也没什么拒绝的余地,毕竟人都已经过去了。”
诸葛乔,也就是陆延的假身份。因为他其实是陆议和朝旭的儿子,想要被正式过继,就需要一个与诸葛亮有血缘关系的人做背景,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诸葛瑾。恰好诸葛瑾确实有一个志不在做官打仗的次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在山林中做研究,很少有人见过他的模样,于是,陆延便用了他的身份。
有了身份背景,剩下的便是向孙权请求过继的事情,因为提前打好了招呼,孙茹又确实生下了孙家和陆家的孩子,并直接给陆议当次子、放在吴地扶养,所以孙权在诸葛瑾的请求信送达时,很快便同意了申请。
就这样,陆延正式成为了“诸葛乔”。
“谢谢。”
“客气啥,不过,我想你应该会想去送送你儿子,好歹是他第一次出征。”
“出征?”
朝旭迷茫地眨着眼睛,她并不明白孙权在指什么,
“这里写着呢,”孙权放下她的手,让她阅读完信笺中的内容,“孔明让伯松也跟去讨伐曹魏。蜀国人少,父子一同出征是常事。”
要是战败了不是很容易被一网打尽。就像之前的关羽和关兴。
不,这件事的重点是人少。
“人都少到需要父子一同出征了,为什么还要打?不过是徒费国力罢了。不行,我得去劝劝他,我可以去蜀地吧?”
朝旭说完这句话,孙权突然盯着她,好一会儿后,才有些无奈地说:“你确实和伯言呆太久了,都被他传染了。”
朝旭自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她满脑子都是诸葛亮要让自己托付的儿子去前线冒险,要知道,南征的时候,还只是让陆延留守后方处理粮草物资,这次怎么就直接送前面去了:“什么意思?”
“我比较怀念子高出生之前那个,对我说‘江东又不是打不过他们,凭什么投降!’的夫人。”
“有这件事情吗?”
“有啊。”孙权苦笑着摇头,“现在的将帅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想法,这也顾及、那也顾及。若是子明还在,现在就会劝我与孔明一同北上,两面夹击对抗魏国了。”
朝旭明白了,孙权想进攻,诸葛亮写这封信来,说不定也给了孙权找理由进攻的意思。
孙权都已经是吴王了,怎么还保留着一定要有个人说出他的心里话、他才能顺水推舟往下说的习惯。
“说起来,”朝旭叹了口气,优先给他找台阶,之后再提去蜀地的事情,“之前韩综是不是带着父亲和亲族投奔了曹魏,当时他们投奔的将军好像是曹休?曹丕前两年驾崩时,曹休明明是托孤大臣之一,现在却在与我们很近的边境驻扎,同年还杀了我们驻扎在皖城的将领。现在孔明北伐,如果真的撼动了边界线,曹叡肯定也不会派在我们这边的曹休去进攻,而是选择距离更近的另一位托孤大臣。”
“王后的意思是?”
这个表情明明就是知道了,却要等她说出来。
罢了,给他个台阶吧。
“曹休若是急功近利、想要巩固自己托孤大臣的地位,在看到曹叡派其他人去阻挡诸葛亮后,必然会焦急,可他驻守的位置又不能让他去蜀国那边分一瓢羹,必须想出其他能与‘对抗蜀国进攻’想匹配的功绩。
“曹魏内部与吴国内部有相似之处,都是党派间相互制衡,只是曹魏的倾斜程度更严重,没有功绩,就代表着没办法继续与士族抗衡,越来越多的考量,只会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攻打我们。主上不如先下手为强,趁着他急功近利之心,将其击破,耀我国威。”
“我本以为夫人这几年专注于带孩子,都没心情关注这些事情。”
孙权的表情很满意,像是一只被顺毛后、在咕噜噜叫着的老虎。
这应该就是他想听的内容。
“只是回来之后抽空读了前几年的记录。”朝旭回复道,“陛下先前可能误会了一件事。”
“什么事?”
“我并不是不支持吴国进攻魏国,我是不认为蜀国的实力已经到了可以进攻魏国的程度。”她说,“我大吴国力比蜀国强,又多次在防御魏国中取得成功,在面对蜀国的进攻时也没有输过。只是我们与曹魏间隔着一条江,长江天险,他们进攻我们很困难,我们进攻他们也一样。”
意思是,朝旭不反对孙权继续进攻曹魏、进而夺去天下,她只是不知道怎么越过长江攻下曹魏。
朝旭对于孙权的“枕边风”差不多也只能说到这里,她一撇在自己书案前的星泽,再一撇底下办事的小吏,全是哑口无言的姿态,大概知道自己这番话有多么令人意外了。
其实对于现在的朝旭而言,打不打魏国其实无所谓,她现在就想在安全的地方,看着孩子们长大,自己再安静地度过晚年。
进攻吗?打的赢的话也行。不进攻吗?那就专注防守就好。
她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进取心,但这不影响她读懂孙权,也不影响她按照孙权的想法往下说。
不管怎么说,跟孙权几十年,这种程度当然可以做到。
“进攻不好打,那就把进攻变成防守,不就好了吗?”孙权的眼睛里出现了名为野心的光,“我确实错怪王后了,看来我没了子明也没了惠恕那样的人才之后,也一样有能够辅佐我的人在。”
“陛下过誉了,我只是能够纸上谈兵,真的带兵打仗、参政议政还是需要更优秀的人,请您不要因为我说了几句漂亮话,就把寻找接任子明和惠恕的人才这件事忘记了。”
朝旭真没谦虚,她能读懂意图,能分析局面,说穿了,只要读点书的人都能做到,带兵打仗和参政议政需要的不仅是书本内容。
“王后说得对,王后有没有什么推荐的人?”
这种事情你交给我来选真的合适吗?朝旭的心里颇为无奈。她跟随孙权几十年,见了无数的人,在现在能想起来名字的,最远的也是在暨艳案时给她留下印象的人。
当时劝暨艳的人里有陆瑁、陆议兄弟俩,紧接着就是朱据。
而替暨艳和张温说话的人,则是骆统和陈表。
陈表年龄太小,又是中庶子,提他会有嫌疑,陆瑁没有带兵打战的记录,陆议已经是大将军。不管是否出于私心,在剩下的两个人里,朝旭都会选择骆统,他打过仗也擅长治理民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多次参与主要战事,孙权应该也是有意把他往全才的方向培养,只是他已经在镇守濡须督这个关口要塞。
孙权现在想听的不是这个写在明面上的答案。
既然这样……
“朱据如何?”
她心里也没底,孙权多问一句她就要收回这个提议,没想到孙权却点点头,接受了她的提案:“朱据文武兼得,确实不错。仪表堂堂,体格健壮,又善于论辩诘难。我听王后的,就让他升任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2)”
你哪有听我的,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打算,就是想等她先说吧。
朝旭很无奈,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接受了孙权的说法。
(注释1:此处的六年非黄武六年,而是建兴六年,是后主刘禅的年号。
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六年春,亮出攻祁山。)
(注释2,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权咨嗟将率,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自是拜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1章 第一回:“枕边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