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于是诸葛亮带着家里人隐入了山林中,姐姐们也在此期间嫁给了当地人。诸葛亮在闲暇时间读书时,认识了当地的名士。
这个名士在诸葛亮到了娶妻的年龄时,说了一句:“我女儿生得黄发黑皮,但聪明伶俐,才华足以与你相配,你有兴趣吗?”
诸葛亮看着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告诉诸葛亮,他是认真在考虑这桩婚事,并且他对自己女儿的才华充满信心,于是,诸葛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好。”
至此,诸葛亮的遗憾就剩下了最后一个。
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长兄和继母了。
5,
“夫君,你家兄长的来信。”
“兄长?哥他没事?”
“看起来是从吴县寄来的,是不是跑去投奔孙氏了,”黄月英递来诸葛瑾的信,顺手换走脏汗布,“擦汗的布也不知道换一块。我拿去洗了。”
黄月英丝毫不给诸葛亮客气的机会,把那布一卷又一折,便带回了屋子里。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由叔父照顾他们一家人,只是在过江时,兄长诸葛瑾没有与他们一起去豫州,而是选择带着继母继续南下寻求庇护,就这样,两人断了联系。
一直到现在。
“真去找孙氏了。”
诸葛亮一边读信,一边移动到田垄边上,将锄头放在旁边。
诸葛瑾在信中里详细地汇报着自己的近况,又竭力地想邀请诸葛亮,信的最后,诸葛瑾说,孙权用人甚至不会考虑性别,居于他身侧的兰台令史甚至是与他一般大的女性。
“孙氏啊,孙氏。”
诸葛亮将信重新合起放入怀中,碎碎念叨着,就在他重新站起身时,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模糊的画面,画面中,自己似乎坐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耳边传来了陌生女人的撒娇的声音:“孔明,我饿了,我们去吃饭吧。”
......又来了。
诸葛亮闭了一会儿眼睛,那声音和画面很快便消失无影。最近两年,他有时会听到陌生女人的声音,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想要牵引他。
他记得自己上次还曾模糊地浮现过江风卷起烈火焚烧战船的景象。火焰中,一个穿着医疗兵服饰的女子将绷带在手臂上缠成一圈又一圈,汗水黏着头发,粘在脸上。下一秒画面又散了。
他也尝试着找郎中看病,郎中半天也得不到答案,倒是黄月英暧昧不明地说过:“说不定是另一个世界中的你呢。”
另一个世界。
多么神奇的想法。
诸葛亮如往常一样不去在意那声音,将地里的最后一些事务做完,这才回到屋子里。
“你兄长还好吗?”
“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吴地。”诸葛亮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诸葛瑾信中的内容,“孙将军连有才能的女子都愿意重用,定会是为良君。”
“你要去吗?”
不知道为什么,黄月英的脸上却闪现出了担忧。
“夫人不愿意?”
“你的心不在这里,这件事我是知道。”
“但是?”
“但外面太危险了。”
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出,黄月英似乎有什么不愿意告诉他的事情,而这事情肯定不仅仅是“外面太危险”这么简单。
“若是我有能够帮助天下苍生的能力,又何必因为外面太过危险,而让自己躲在安全之处呢?”诸葛亮却说,“况且,若是外面彻底变天,就算是这隆中,也迟早会被卷入的一天。”
“夫君就算想入仕,也不应该是追随孙将军。”
听了这话之后,诸葛亮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夫人可是知道什么?”
“我一个妇人,我能知道什么?”
“其实我之前就觉得有些奇怪,你好像什么都知道。不管是逃难时的方向,还是我兄长的所在,亦或者是,这天下的动向。你太过清楚了。”
“我只是,朋友多了一些。”
“我并不是想责怪你,只是我们既然是夫妻,我希望你能对我说出实话。”
但黄月英却没有回答,只是用牙齿轻咬着自己的嘴唇,之后坚决地移开了视线:“夫君若是执意去吴,我也没什么好阻拦的。效力谁,夫君心里有数。只是夫君若执意入仕,我们夫妻间的情分,也就到此为止。”
“婚姻大事岂非儿戏。”诸葛亮长长地叹气,“夫人就真的如此不愿意我入仕?”
“你入仕了就会死。我当然不愿意。”
“人都是会死的,或青史留名,或默默无闻。”
“......你不明白。”她也叹气了,“算了,我不拦你了,你去吧。”
6,
实际上,如黄月英所说,诸葛亮想为谁效力,他早有定论,所以在收到诸葛瑾的来信的第二天,他便起笔写下了拒绝的回信。
寄信回程途中,他的耳畔飘入了一支竹笛曲,一听那其中的旋律,他就知道是自己的妻子所吹奏。诸葛亮会在农作时哼唱《梁父吟》,黄月英听到后便为他谱了曲子,只要听到这首曲子,诸葛亮就知道黄月英在附近。
他顺着竹笛声往前走,很快看到了等候在道路尽头的黄月英。
“不好意思,我回来迟了。”
“你要去孙将军那里吗?”
“他那里的能人很多,他或许会重用我,但不会给到我想要的一切。”诸葛亮摇摇头,“我想要的不仅仅是出仕做官。”
黄月英听完,收起竹笛,等待诸葛亮走到她的身边后,她才又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对吧。”
“是。”
诸葛亮想伸手去碰她,却被她躲开了手。
“孙将军身边有一名女官,她聪慧机敏,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的才华不亚于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